文\台州石油 何勝男
年糕諧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象徵著吉祥和幸運。
故前人有詩云:「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在下班回去的路上,姐姐打來一通電話,說:「晚上芹菜炒年糕吃」你過來吃呀!這通電話將我的思緒拉到了小時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搗年糕象徵著快過年了,場面是很難忘的。
每年冬至後,家裡都會拿出兩三百斤米,浸泡幾天後,拿去年糕場加工,我和姐姐都會跟著去。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能吃到熱乎乎的年糕團就很開心。
浸泡過的米經過磨漿、榨乾、上蒸筒蒸,這是讓人心怡的一個環節,滋滋的蒸氣聲,縷縷的熱氣白霧,夾雜著米香,迅速地裹住了每一個人,模糊了大家的臉龐,卻遮不住那種歡實勁兒,那種樂趣也只有身處其間的人才能體會了。
蒸熟後倒在做年糕的機器上,師傅一點點搗進一個碗口大的管子裡,隨著傳送帶滾動,看到白花花的年糕冒著熱氣出來,軟糯的滋味還沒上口就瀰漫在空氣中了,剛出鍋的年糕需要速度晾曬,大人們穿著圍裙,帶著袖套,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白霧裡,飛快地往竹排上晾年糕。
但是爸媽都不會忘記先拿一條年糕治治我跟姐姐的饞蟲,一條條「軟玉溫香」水靈靈的,問著清香四溢,咬一口細軟滑嫩,熱乎乎的年糕可以自己捏成任何形狀,魚形,鴨型……或蘸著紅糖,或包著榨菜絲,鹹菜吃。記得九歲的自己,一口氣吃了三四個年糕團。
愛吃年糕的我,都不挑剔年糕怎麼做的,蒸著吃,煮著吃,炒著吃,炸著吃,烤著吃,都可以。用火爐的時候會把年糕切片放在火炭旁邊煨,或燒火的時候放火鉗上煨,煨起來的年糕那叫一個香。燒麵條的時候,也會丟些年糕條進去。有時還會趁媽媽燒飯不注意時,偷偷在蒸架上放年糕,等到開飯時,少不了媽媽的幾句數落:「 都開飯了還吃年糕!」我才不管呢,竊喜著脖子一縮,舌頭一吐。
當年的年糕晾乾以後用水浸沒,一直能保存到第二年春末夏初。這樣可以防止年糕開裂和發黴。
不知道年糕為何有這樣的魔力,使我至今百吃不厭。但我相信絕不僅僅因為年糕柔滑和糯而不粘的口感,也不僅僅因為它「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我想可能是因為這種喜愛之情是童年就播種在心理,沒有隨著時間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