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嗅實習生 阿迪裡
改編自韓寒作品《長安亂》的電影《喜樂長安》已經上線一周了,這部攫取了原著小說巨大IP的影片在首周卻迎來了黯淡的票房收入——據CBO中國票房數據,該片自3月25日上線至今累積票房只有160.9萬,而今天(4月1日)該電影的全國排片量已降至39場。
自《致青春》《小時代》等電影取得票房成功以來,文學作品改編成為眾多類型的「IP改編」中頗具競爭力的一種。上一部開發「韓寒」IP的電影《後會無期》在上映首周便創造了2.9億的票房。《長安亂》本是家喻戶曉的經典韓寒作品,自作品問世以來累積發行量已達300萬冊。但為何這部號稱「韓寒滿意」的改編電影卻未收穫與原著匹配的市場效應與口碑?
《長安亂》改編究竟有多「亂」?
一切要從《長安亂》的電影改編權說起。
2006年,張艾嘉獲得了《長安亂》的電影改編權。據媒體報導,韓寒對於張艾嘉的作品非常喜愛,因而把《長安亂》的版權「給了張艾嘉」。然而,獲得了電影改編權的張艾嘉卻遲遲未將該作品排上電影攝製的日程,直至2010年版權易主。
2010年8月,來自大陸的真慧影業從張艾嘉手中夠得《長安亂》的電影改編權。該公司在獲得版權後,立即確定了侯詠擔任影片導演並邀請韓寒赴京參與前期的編劇創作。據騰訊娛樂報導,時任真慧影業高層的張竹女士稱該部電影預計在2010年開機並將登陸2011年暑期檔。
2011年暑期檔如期來臨,按計劃將驚豔亮相的《長安亂》卻未如約。關於這部電影的相關信息也如石沉大海一般,計劃中擔任導演的侯詠也在拍攝懸疑電視劇《憤怒的攝影師》,似乎影片計劃已經流產。然而,幾年後,關於《長安亂》的電影改編又重新浮出水面。只是,出品方變成了「真善美慧影業」,導演從侯詠變成了竹卿,電影名也變成了《喜樂長安》。
當初的影片攝製計劃究竟為何破產,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喜樂長安》所體現的製作規模、演員陣容以及宣發能力都完全不像是一部有韓寒參與的影片。比起《喜樂長安》,雲集陳柏霖、馮紹峰、王珞丹等一線影星的《後會無期》才顯示出了「韓寒」IP應有的價值和號召力。
《喜樂長安》上映以來,許多熟悉韓寒原著的觀眾對其並不買帳,微博有網友甚至笑談:「看完感覺這個導演和韓寒有仇,反正就是風格和韓寒完全無關」。那麼,這部與原著相去甚遠的《喜樂長安》究竟是誰的作品呢?
導演?還是製片人玩票?
根據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的公示來看,北京真善美慧影業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張竹。這位張竹亦是2010年購買《長安亂》電影改編權的「江蘇真慧影業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從「真慧」到「真善美慧」,《長安亂》的電影改編權實際上並未易主。
而作為《喜樂長安》導演,竹卿的藝術履歷並不豐富,其上一部電影作品(也是其獨立導演的處女作)是2013年上映的由劉燁、倪妮主演的《殺戒》,該影片豆瓣評分5.2。事實上,這部由「新人導演」完成的電影作品在未上映時就充滿了爭議。2013年,知名導演章家瑞將《殺戒》導演竹卿告上了法庭——章家瑞聲稱對方侵犯了他的署名權和對影片的最終剪輯權。2015年,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布了該起訴訟的終審判決結果:章家瑞勝訴,影片的製作方「江蘇真慧影業」須在15個工作日內將章家瑞的署名和職銜掛在《殺戒》的片頭字幕中。因而,章家瑞通過法庭判決重新獲得了影片「總導演」的身份。
這位執導《殺戒》的「新人導演」竹卿便是江蘇真慧影業的法人代表張竹。2016年,她再次以「新銳導演」的身份出現在了《喜樂長安》的片頭字幕中。究竟是「新銳導演」還是「製作人玩票」?從電影的口碑及票房來看,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IP開發是否順理成章該成功?
在針對《喜樂長安》的報導中,該作品被定位「韓式荒誕喜劇神經武俠片」。從宣傳策略來看,該部影片的宣發緊緊圍繞著高人氣類型標籤和韓寒作品改編的兩條路子,試圖在影視作品文學IP改編熱潮的背景下收穫包括韓寒「粉絲」在內的青年觀眾。然而,經常在微博活躍的韓寒卻從未與該部影片有過任何互動。事實上,自10年與張竹對談後,韓寒再未與「真慧影業」或「真善美慧影業」有過任何公開層面的交流。
在一周前的《喜樂長安》首映禮中,導演竹卿再次強調了影片與韓寒之間的聯繫。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導演聲稱在準備該影片的五年中,她一直與韓寒進行「精神對話」。然而,從目前影片的票房來看,韓寒的粉絲似乎並沒有買帳。除了強調韓寒及《長安亂》的IP價值以外,影片《喜樂長安》還與樂視電視「同步院線」合作,進入了第一期同步大片的片單。
宣發策略無法拯救影片內容的單薄——從幾位主演的影響力來看,這部豆瓣評分只有3.3的影片是無法配得上「韓寒」烙印的。影片在票房方面的慘澹也警示了我們:在流行的文學作品被不斷開發成影視劇的今天、在具有價值的IP不斷被再生產的影視行業,並不是每一部依流程如是操作的影片都會順理成章地取得成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