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icated to the ones who had to depart.
See you down the road.
看完《無依之地》。隨著影片的獲獎,各種介紹紛至沓來,說的最多的是關於弱勢群體,或者社會邊緣人的問題。開始看時,確實有幾分像。女主人公弗恩丈夫去世,曾經的家園因為工廠的關閉,已經成為在社會系統中找不到zip code的地方,無法棲身。有孩子問她,是否是homeless?她說不是,只是houseless。她所有的,不過就是一輛舊房車而已。
故事從舊房車開始。車上有弗恩中學畢業時父親送她的一套瓷器,她珍而重之地一個個收好。後來在路途中這些瓷器被一個同在營地中的人打破,弗恩在影片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怒。她把破碎的殘片小心收起來,一點點粘合回去。弗恩沒有錢,沒有房子,也看不出她對物質有什麼愛與留戀。通觀下來,只有兩件她在意的東西,一是這些瓷器,還有她的婚戒。
弗恩先是打零工,後來到營地。這個營地有很多和她情況類似的人。乍看上去是這樣,這可能也是鋪天蓋地的關於弱勢群體的介紹的由來。營地的晚上,一群人圍著篝火,說到自己為什麼成為在路上的一族。這段拍得實在太好。篝火旁的越戰老兵,親人相繼去世後將行路作為療愈的印第安人……只一個場景,幾段對白,就把人帶進了荒蕪的大漠。在那裡,有莽蒼蒼的天地,有天涯淪落之人。這些人,不知其所從來,亦不知向何處去。這看起來和真實社會完全不同,但卻是真實社會和真實人生的投影,不偏不倚地照出了大漠外的社會和人生。我不知道導演是怎樣做到處理得如此冷靜,或者說處理得如此廣博。這樣的現實,如果鋪展開來,很容易讓人理解成弱勢群體的困窘或者掙扎,但仔細聽這些對白,仔細看每個人臉上的表情,你會明白,這不是困窘,而是選擇,甚至是新生。人從來都有選擇。而這部片子,在我眼裡,就是講了一個選擇的故事。營地上還有很多人,有想去世前看一大群鳥在絕壁飛翔的癌症患者,有內心存有愧疚最終和兒子一起回歸家庭的老人,有經歷喪子之痛、將服務於他人看作餘生意義的營地主人。Nomadland中文譯成「無依之地」,總覺得不確切,其實就是「遊牧之地」。如果有人覺得營地上的人可憐,可能映照出的真實社會中有遠比這裡更值得可憐之處。這裡的人也許老弱,也許疾病在身,也許經歷了人生中至悲至痛,但這些人分明明白時間的意義,人生的心願,並與愛同在。如果這裡算作「無依之地」,那世界上有遠比這慘烈得多的繁華都市裡的「無依之地」。電影的主演是弗朗西斯.麥克多蒙德,是的,就是《三塊廣告牌》的女主,弗朗西斯在我心裡,就是女性的豐碑。有弗朗西斯,才會更明白何謂獨立,又何謂智慧和成長。影片中的弗恩在某種程度上像是弗朗西斯的映射,有個傳聞,不知真也不真,說這部片子本是弗朗西斯看中,她找到了趙婷導演。在片中弗朗西斯和弗恩真的水乳交融,仿佛那確實是弗恩,也確實是弗朗西斯。
弗恩並不是沒有選擇,她有朋友,有姐妹,還有想和她共度餘生的男人。但是,她還是選擇住在自己那輛舊房車裡,她不屬於任何一間屋子。在她離開Dave準備上路的時候,有一組鏡頭,真的堪稱經典。弗恩在Dave兒子的家裡,經過鋼琴,經過餐廳……沒有任何臺詞,只憑光影,憑弗朗西斯的身體語言,真的妙至毫巔。那一刻,你會忽然明白,為什麼弗恩不會選擇留在這裡。這種洗鍊和傳神,真的實難見到,也真的好久不見了。
影片中有一個從未出場又無處不在的人,就是弗恩的丈夫。他的故事是通過不同的人講出來的,但是加起來,也就幾句話。第一句,是弗恩的妹妹講的,說弗恩認識了他之後幾個月,就義無反顧跟著他去了那個不毛之地。第二句,是弗恩自己講的,說他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而他們婚後也沒有子女,所以如果沒有弗恩,這世上幾乎不會有人記得他曾來過。影片的最後,弗恩重返他們共同渡過半生的房子,他的辦公室,他用過的安全帽,他們望出去全是荒漠的房子的後窗……這就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孤兒,遇到一生摯愛的妻子,有熱愛的工作,死後永遠被妻子熱愛和紀念。這是普通人的一生,但也是盪氣迴腸的一生。儘管身後,只有棄屋一間,還有在路上的妻子。但看到影片最後的鏡頭,弗恩開車上路,房車又一次孤獨地行在路上,前後皆是空蕩,觀者會忽然明白,這是怎樣豐富的人生啊,滿滿的愛和記憶,不與人分享,卻是實實在在的擁有。這些,遠超過在一個屋簷下的苟活。
所以,不管官方的翻譯如何,在我心裡,這部片子就叫——《遊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