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各種古裝影視劇作品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群臣跪拜齊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妃子、太監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也是萬歲爺如何如何。在古代,萬歲二字,好像是皇帝的專用稱呼,旁人冒犯不得。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左右兩側分別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兩幅標語。大學畢業了,學生們說:青春萬歲。可見國人對萬歲二字多麼喜歡!
那麼萬歲二字是從何而來呢?
我們翻遍史籍,尋根溯源,發現了萬歲一詞發祥於秦漢時期,從漢武帝開始蔚然成風,儒家將萬歲二字僅用於皇帝一人,成為至高皇權的專屬代名詞,表達了對皇權的讚美和崇拜的感情,希望吾皇可以延年益壽。
我們聽講座,看文學作品,經常會聽到看到有作者說「三呼萬歲」,也有作家寫「山呼萬歲」。到底誰對誰錯呢?
我們在《漢書·武帝本紀》中找到了答案。史書這樣記載:元封元年春,也就是2100年前,漢武帝劉徹去爬華山並且登頂,隨從的御史和走卒在山腰共同齊聲呼喊:萬歲。於是萬歲的聲音在山崗間迴蕩,如同天人感應,山也跟著呼喊萬歲,其實只是回聲而已。可是漢武帝卻覺得這種感覺非常棒,連大山裡的山神都率領著各路山石來喊他萬歲,徵服大自然,這是多麼吉祥的兆頭,當然這裡面有君權神授等古朽思想作祟。主管禮儀的官員為了迎合皇帝的感受,制定了相應的禮儀規範,把「三呼+山呼」結合起來,具體表演形式如下:
準備覲見皇帝的臣子先跪地,
掌管禮儀的司儀官在臣子側面高聲說:山呼!
跪地臣子此時叩頭,喊萬歲。
司儀官再次高聲說:山呼!
臣子再叩頭,再喊萬歲。
司儀官第三次高聲說:山呼!
跪地臣子三次叩頭,喊萬萬歲。
如此,完成了三呼萬歲和山呼萬歲的禮儀步驟。
萬歲自古就是對至高無上的皇權的尊稱,普通百姓不敢覬覦。就連權傾朝野的明朝大太監魏忠賢,也只敢自稱九千歲。
跟萬歲有關的另一則故事來自女皇武則天。
話說某天,女皇經過玉女河,聽到有節奏地敲梆聲,隨即說出:「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隨從的眾多學士牽強附會的對了幾副下聯,女皇都不滿意。這時一個善於阿諛奉承的學士靈機一動對出下聯:「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女皇大悅。
萬歲萬萬歲,表面意思是能存世萬年,其實是人們對美好的事物能永恆存在的一種心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