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 Band Recommdation
後搖滾(Post-rock),是一種實驗搖滾(Experimental-rock)的形式,其特點是專注於探索傳統搖滾歌曲結構、和弦或重複段的紋理和音色。後搖滾藝術家通常都是器樂藝術家,他們通常是將搖滾樂器和電子樂器結合起來。這一流派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獨立音樂和地下音樂中。
而後搖滾這個詞本身是記者Simon Reynolds在對1994年Bark Psychosis專輯 《Hex》的評論中首創的。後來,隨著Tortoise1996年的專輯《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的發行,它帶來了音樂上的一種新的流行。
在後搖滾音樂裡,許多常⻅的音樂傳統現象都被顛覆改寫,由於它拋棄了搖滾的傳統,它在音樂上往往與當代獨立搖滾沒有多少相似之處。後搖滾作品經常使用重複的音樂主題和微妙的變化與極其廣泛的力度。在某些方面,這與極簡主義的先驅史蒂夫·裡奇、菲利普·格拉斯(Steve Reich, Philip Glass)和布賴恩·伊諾(Brian Eno)的音樂很相似。其次,後搖作品中有時吉他不是主要⻆色, 人聲也經常被省略,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不存在。當人聲被包括在內時,其通常是被非傳統的使用的,一些後搖樂隊使用人聲作為純粹的器樂和聲音的附帶,而不是像傳統樂隊一樣去使用「乾淨的」、容易解釋的人聲進行詩意和抒情的表達;現在的後搖滾音樂中人聲通常是柔和、單調的、罕⻅的或不規則的間隔出現的。像是冰島的著名後搖樂隊Sigur Rós就以其獨特的嗓音而聞名,他們創造了一種語言,他們稱之為「Hopelandic」(冰島語為「Vonlenska」),他們形容這種語言是「一種胡言亂語的嗓音,適合音樂,並充當另一種樂器」。不僅如此,不同於其他音樂,後搖音樂作品通常是冗長的和工具性的,它包含了音色,動態和質感的重複建設。因此,後搖滾音樂時常打破傳統歌曲⻓度,有些樂曲的時長甚至可以⻓達二、三十分鐘。
後搖滾音樂是一種極具實驗性和兼容性的音樂類型,它可以融合多種音樂類型的特點,包括氛圍音樂(Ambient)、電子音樂(Electronic)、爵士樂 (Jazz)、德國泡菜搖滾(Krautrock)、Dub(在上世紀60年代由雷鬼Reggae演化出的一種音樂類型)、極簡音樂(Minimalist Classical)、迷幻(Psychedelia)、前衛搖滾(Prog-rock)、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數字搖滾(Math-rock)、英式智巧舞曲(Intelligent Dance Music,一種90年代的電子舞曲)、後朋克(Post-punk)、太空搖滾(Space-rock)等。早期的後搖滾樂隊也經常表現出來自20世紀70年代德國泡菜搖滾(Krautrock)的強烈影響,特別是借用了「Motorik」,一種德國泡菜搖滾特有的節奏。到了後期,像是Luna、Isis、Russian Circles、Palms、Deftones、Pelican這樣一些後搖滾樂隊更是將金屬與後搖滾風格融合,由此產生了後金屬。
後搖滾樂隊通常更多地利用音景,而不是採用像Verse-Chorus(主歌-副歌)這樣典型的音樂結構。Simon Reynolds在他的《Post-Rock from Audio Culture》中說: "A band's journey through rock to post-rock usually involves a trajectory from narrative lyrics to stream-of-consciousness to voice-as-texture to purely instrumental music." (「一個樂隊從搖滾到後搖滾的旅程通常蘊含在一個軌跡之中,從敘事性歌詞到意識流,到作為紋理的聲音,再到純粹的器樂。」)Reynolds的結論定義了從搖滾到後搖滾的零星發展過程,包括聲音和歌詞領域,在後搖滾中,樣本被拉伸和循環。
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後搖樂隊有很多,他們的風格不一。國內有惘聞、文雀、甜梅號、Cicada等,日本有MONO、3nd等,歐洲、美洲、澳洲的後搖團體則更是數不清,如Mogwai、Sigur Rós、Caspian、Tortoise、Slint、They Will Destroy You、Russian Circles、Maybeshewill等。
We Lost the Sea是一個來自澳大利亞雪梨的器樂後搖滾樂隊。樂隊最初是由來自多個樂隊的朋友組成的,但這些樂隊都於2007年從雪梨西部郊區的坎貝爾敦和澳洲東南部的新南威爾斯州解散。目前樂隊的成員有Mark Owen, Matt Harvey, Nathaniel D'Ugo, Kieran Elliott, Mathew Kelly。這個澳洲團在去、前年也有到國內演出過,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看呢?
他們在2015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Departure Songs》為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後搖和金屬舞臺上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此張專輯也是我認為極富有意義和內涵的一張後搖專輯,許多網友把它稱之為2015年最Amazing的一張後搖專輯,在讀完這張專輯的介紹、聽完這張專輯後我想你也會有所感嘆的!
這張專輯的靈感來自於歷史上失敗但充滿史詩般光榮的徵途,在這些極具歷史性的事件中,一些偉大的英雄為人類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並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專輯中的每首歌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些歌曲中的採樣也為他們增添了更加富有情感的色彩。
樂隊說:「這是我們的第三張專輯,也是我們的第一張器樂專輯。過去兩年裡(樂隊原來的主唱自殺了,所以樂隊沉澱了許久),我們正在探索新的領域並探索自己。充滿了希望和情感層次。這是對情感和誠實的敬意和宣洩。」
John Charles Dollman (1851-1934)
'A Very Gallant Gentleman' (Captain L.E.G. Oates walking out to his death in the blizzard, on Captain Scott's return journey from the South Pole, March 1912)
signed 'J.C. Dollman' (lower right)
oil on canvas
30 ¼ x 22 ¼in. (76.8 x 56.5cm.)
這首歌的歌名出自John Charles Dollman的一幅畫,畫的背後講述的是關於英國軍官Lawrence Oates的故事,Lawrence Oates(1880-1912),是一名英國騎兵上校,後參加了英國官方組織的南極探險隊(Terra Nova Expedition),1910年6月1日,Scott率領的英國探險隊乘「新大陸」號離開歐洲。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11年11月1日,探險隊才向南極點進發。當他們歷盡艱辛來到距極點250千米的地方時,Scott、Evans、Oates、Bowers和Wilson組成了一隻衝擊極點的五人隊伍,繼續向南極點挺進。1912年1月16日,他們忍著暴風雪、飢餓和凍傷的折磨,以驚人的毅力終於登臨南極點。但發現了挪威探險隊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點,比他們早了一個多月。他們在南極點待了兩天,便於1月18日踏上回程。探險隊在2月7日之前完成了500公裡左右南極點高原部分的旅程,隨後的幾天探險隊沿比爾德摩爾冰川下降,行進了100公裡,在這段行進中,埃德加·埃文斯的身體情況嚴重下降,2月4日埃文斯的一次跌倒使他「行動困難」,2月17日的又一次跌倒後,埃文斯在冰川腳下死去。接著,Oates左腳的凍瘡拖慢了整個隊伍的速度,3月10日,隊伍發現計劃中來接應的雪橇犬隊(the dog team)並沒有趕來。3月16日,Oates的凍瘡進一步惡化,他已經沒有辦法脫離隊友的照顧獨立行進,他自願走出了帳篷離開了隊伍,Oates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 some time.」(「我就是出去呆一會」),他的犧牲加快了隊伍的進程,但是最終整個隊伍還是在3月20號被一場暴雪徹底困死,剩餘三名隊員無一生還。Scott, Wilson, Bowers的屍體連同日記在六個月後才被發現,而Oates的屍體至今未被發現。
第二個故事Bogatyri,這是指烏克蘭民謠故事裡的三位勇敢的英雄騎士形象。1986年車諾比核洩漏事件發生後,當局發現發生洩漏的核反應堆被裡面有大量被放射性元素汙染的水,放射性元素會隨水蒸氣一同擴散至歐洲大部分區域,需要立刻打開閥門,排乾發生洩漏的反應堆裡面的水。但是這一操作當時需要有人潛入水底,手動打開排水閥門。但潛入已經被放射性元素汙染的水無異於自殺。有三名志願者站了出來,他們既沒有要求揚名立萬,也沒有要求財富上的補償,僅要求在去世後家人得到妥善安置,這三位志願者分別是Valeri Bezpalov, Alexie Ananenko和Boris Baranov,他們毅然潛入了反應堆的水中,他們完成了這一使命,挽救了歐洲大部分區域不受核汙染擴散帶來的災難,十天以後,三人都被葬在了鉛制的棺材中。
Boesmansgat(英文Bushman's Hole,中文博斯曼斯加特)是全世界淡水範圍內第六深(又有說法是第三)的水下洞穴,深282.6米。David Shaw(1954-2005)是一名澳大利亞的飛行員,同時也是一名專業潛水員愛好者,他生前任職於香港國泰航空,和他的妻子生活在香港。2004年10月份,David Shaw在Boesmansgat潛水,嘗試打破此前的世界紀錄(221米),當他下潛到271米的時候,意外發現了Deon Dreyer的屍體。Deon Dreyer是一名南非的潛水愛好者,1994年12月在一次潛水中溺水身亡,後一直沒有被打撈上來。由於遺骸深埋於泥中,當時沒有工具把遺骸挖出,他把導潛繩系在遺骸上,放棄了這次潛水,回到水面後向當局報告他的發現,希望日後把遺骸撈出還給Deon Dreyer的家人。2005年1月,David Shaw和其餘幾名潛水員組成打撈隊,再次淺入水中準備以接力的形式打撈出Deon Dreyer的遺體,David Shaw負責最深的那一段。不料卻成了David Shaw的最後一次潛水。事後人們研究他隨身攝像頭的影像資料發現,事故是由於David Shaw被探照燈的線材纏住了,在努力掙脫的過程中發生了缺氧。四天後,David Shaw和Deon Dreyer的遺體一同被打撈上來。
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機身代號為STA-099),但在挑戰者號完成初期測試任務後,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號改為OV-099),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因為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並且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在升空後73秒時,爆炸解體墜毀。機上的7名太空人都在該次事故中喪生。
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那一天,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萬裡無雲。在離發射現場6.4km的看臺上,聚集了1000多名觀眾,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表,他們既是來觀看太空梭發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心愛的老師麥考利夫的。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順利上升:7秒鐘時,飛機翻轉;16秒鐘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太空梭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於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鐘時,地面曾有人發現太空梭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黑煙,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克比將發動機恢復全速。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太空梭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65秒時,斯克比向地面報告「主發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最後一句報告。第73秒時,高度16600米,太空梭突然閃出一團亮光,外掛燃料箱凌空爆炸,太空梭被炸得粉碎,與地面的通訊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
Challenger Part1- Flight 中出現的採樣是源自一堂William S Burrough講授的關於lucid dream(清醒夢,即做夢者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的夢境,大概有20%的人每個月都會經歷這樣一場在夢裡醒來的夢境)的課堂上。
Challenger part 2 - A Swan Song中的採樣則取自美國總統羅納德·威爾遜·裡根 (Ronald Wilson Reaga) 在挑戰者號失事後發表的一些有關演講片段。
Moonlit Sailor是一支來自瑞典布洛斯的四人組獨立後搖滾樂隊,成立於2006年底,樂隊成員有Joakim Wiik, Oscar Gulbrandsen, Adam Törnblad和Markus Rundlöf,成立初期是以獨立搖滾樂隊開始的,當時成員們都只有16-18歲。他們的音樂富有旋律感、情感和強有力的感染力。在2007年,樂隊決定開始使用器樂演奏的方式進行表演。在音樂創作中,樂隊意識到樂器的各個部分始終是音樂的重點。
《A Footprint of Feelings》是他們的代表專輯之一,聽上去就有一種被宇宙支配的迷離,好像夜晚的行軍在璀璨的銀河上跳動著,細碎的流星像他們的音樂一樣,稍縱即逝,情緒短暫的停留過但不知所云。
Pavel Smirnov – 吉他
Anton Marchenko – 貝斯
Nikolay Bulanov – 大提琴,鍵盤
Anton Strotz – 鼓
Mooncake(月餅)是2006年初在莫斯科成立的一支俄羅斯器樂後搖滾樂隊。樂隊音樂的主要理念是在任何日常事物中打開通往無限空間和宇宙的大門。Mooncake(月餅)有時被拿來與Pink Floyd或Mogwai作比較,但樂隊已經發展了一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屬於Mooncake的風格,並在國內外的鑑賞家之間流行的流派。抓人的旋律、氛圍,在狂喜和悲傷之間的理想平衡,所有這一切都是Mooncake獨特的特點。
Chris Hrasky – 鼓
Michael James – 吉他/低音吉他/鍵盤
Munaf Rayani –吉他/鍵盤/打擊樂器/鍵盤
Mark Smith –吉他/合成器
Explosion in the Sky是一支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後搖滾樂隊。這個四重奏樂隊最初以Breaker Morant這個名字亮相,然後在1999年改為現在的名字。他們主要用三把電吉他和一套架子鼓演奏,儘管樂隊成員Michael James有時會把電吉他換成一把低音吉他。樂隊後來又增加了第五名成員的現場表演。
在2004年時,美國人經歷了他們歷史上最陰暗的時刻 9月11日,即便是時至今日炮彈襲擊的陰雲仍未從美國人的心靈中散去,而來自德克薩斯的後搖樂隊Explosions In The Sky卻在那年發行了他們職業生涯中最佳專輯,這張專輯中的器樂演奏沒有表現出絕望,反而是表現出了幾乎令人震驚的樂觀,目的是為了鼓舞人們振作。(希望網抑雲評論家們不要再把這張專輯和小情小愛扯上關係了,這可是生死攸關~)在當時,這張專輯是極具爭議性的,卻也是這支樂隊最暢銷的一張專輯。這張專輯在Last.fm所列出的全球最佳30張後搖專輯列表中排名第20位。
一支缺乏娛樂精神的後搖樂隊。」這是仙童在他們的社交平臺上留下的簡介。吉他手董恕解釋:「缺乏娛樂精神的樂隊不是標籤,只是自我諷刺,因為不太懂娛樂,所以有時候顯得與周圍格格不入。」是的,樂隊名字和樂隊歌曲正如同他們的簡介一樣,飄飄然然,遺世獨立,海一般的清冷又熱烈,不願隨大流,只想默默地專心做音樂。
2016年,董恕把在北京寫的帶著點霧霾氣息的歌帶到了威海,並在威海正式組建仙童。為什麼會去威海?董恕覺得威海的空氣不錯,在那裡的生活很愜意,能夠做到安靜地獨處和與自己對話。這個城市很後搖,但是同時這裡很多人對後搖並不了解,他覺得可以做點什麼。到後來,威海的海,城市的瞬間,對人們觀察和思考,都成為了仙童的創作靈感。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仙童所有的專輯封面都出自前鼓手 來自威海的孫野,而孫野離隊後便換成了純色封面。
《再見,謝謝你們的魚》一曲名字出自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的第四部《再見,謝謝你們的魚》。「銀河系這個地方永遠在飛快變化。實話實說,銀河浩瀚渺然,其中每個小點都在持續運動,持續改變。也許你覺得,銀河系的環境和狀況每天每時每分都在發生變化。」仙童在無盡的宇宙中,不緩不慢,用後搖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任潮汐潮落,特立獨行。
仙童目前在歌曲的創作方面基本由董恕一人完成,所以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去平衡樂隊成員內部關於對歌曲的思想和態度不合的問題。在經歷過幾次人員變動之後,仙童也在慢慢沉澱,變得更加沉穩和有力。
撰稿 | 文字:🌵Kat、HanlinXiiie_
排版:凍莓音、🌵Kat、HanlinXiiie_
校稿:🌵Kat、凍莓音、HanlinXiiie_
參考文獻:Wiki、Last.fm、Ranker、Voic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