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N的奠基之戰:法國影片《幹預》評析(下)影片中的戰術表現

2021-01-17 騰訊網

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

影片中的戰術表現

法國憲兵隊的這次反劫持行動,被視為一次非常成功的人質解救行動。但《幹預》影片中對行動的細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使得若干細節與真實行動有較大差異。

影片中,格瓦爾的反劫持部署與事件的實際情況基本一樣,格瓦爾將狙擊手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力量。他指揮4名隊員全部使用狙擊步槍,意圖實施同步射擊將車上的恐怖分子一舉殲滅。為此,格瓦爾不惜以身冒險,利用暗夜潛入到校車旁邊實施偵察,以選擇合適的狙擊陣地。最後,格瓦爾在一處位於校車北側的小土丘上選擇了狙擊陣地。他和隊員就利用這個土丘頂部的石塊作為射擊依託。但是,這個陣地並非正對校車的側面,而是位於校車的斜側面。到達陣地後,格瓦爾就給隊員逐一指定射擊目標,也給臨時加入的謝弗指定射擊目標。最後,在得不到上級的開火命令的情況下,格瓦爾為了阻止劫持者當晚將人質轉移到索馬利亞境內的企圖,在通知法夫拉特將軍後即率先開火。雖然一輪射擊就成功將校車上的4名劫持者全部擊斃,但是隨後在與索馬利亞哨所的交火和營救校車上的人質時,他們的處境還是非常困難的。筆者推測,這一情節很可能是影片為了突出國家憲兵隊的功績而改編的。

通過與反劫持行動真實過程的比較,可以看出影片中有幾個明顯的差異之處。

首先,影片中法國憲兵隊使用的狙擊手人數與現實情況不符,造成狙擊火力的嚴重不足。最初,格瓦爾只使用包括自己在內的5名狙擊手,後來臨時加入了美國人謝弗,共6名狙擊手。而他們要對付的劫持者卻有5人,平均每個目標只有1.2個狙擊手對其實施射擊,這一比例明顯有不足之嫌。而現實情況是,憲兵隊指揮員布魯託中尉一次性投入了9名狙擊手,平均每個目標有1.8個狙擊手負責狙擊。

因狙擊手人數不足而造成反劫持行動失敗,在實戰中有前車之鑑。在1972年聯邦德國警方處置「慕尼黑事件」時,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當時由於錯誤的情報,警方只安排5名狙擊手來對付「想像」中的5名恐怖分子。從戰術角度看,為確保狙擊效果通常要安排2倍於射擊目標的狙擊手,以形成多方向同時狙擊。等到德國警方發現恐怖分子不是5名而是8名時已來不及增加狙擊手了,只得按現有態勢展開行動。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警方寄希望於狙擊手裝備的G3SG-1狙擊步槍的半自動射擊能力,在短時間內連續射殺多名恐怖分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僥倖心理。正如當時協助聯邦德國警方處理劫持事件的以色列反恐專家扎米爾所說的:「即便是對付5名恐怖分子,僅安排5名狙擊手也是不夠的。我以為他們在機場的其他地方或裝甲車陰影裡布置了更多狙擊手,可實際上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說,當時聯邦德國警方的戰術方案是由5名狙擊手來對付5名恐怖分子,平均只能是1名狙擊手負責一個射擊目標。可以想見,即使情報沒有出現失誤,萬一有一個或更多狙擊手射失目標,就會引發大屠殺。從這一角度說,影片的設計不夠專業。

其次,影片中狙擊手的部署位置不科學。格瓦爾將狙擊陣地選擇在校車北側的一個土丘上面,而且將全部狙擊手都部署在這裡。這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狀態,即全部狙擊手只能從一個方向對校車上的劫持者實施射擊。而實際情況是,布魯託中尉將9名狙擊手分成3組,呈三角隊形部署在校車的周圍。也就是說,布魯託的狙擊手可以從3個不同的方向同時對車上的劫持者實施射擊。不同方向上的多組狙擊手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校車上遮擋物對射擊的影響,而全部狙擊手在一個方向上實施射擊容易受到遮擋物影響。

1972年聯邦德國警方處置「慕尼黑事件」時,警方也犯了與《幹預》影片中類似的錯誤。在恐怖分子劫持人質乘坐直升機離開奧運村,到達機場準備乘坐聯邦德國提供的客機離開時,聯邦德國警方即按計劃準備在機場實施武力突擊。他們的計劃是:等運送恐怖分子和人質的直升機到達空軍基地後,在部分恐怖分子進入客機進行檢查時,化裝成機組人員的警察將其制服,然後狙擊手將負責看守人質的恐怖分子射殺,最後進行衝擊解救人質。離開直升機去檢查客機的恐怖分子發現客機上空無一人,發覺上當後立即快速返回直升機並大聲報警時,狙擊手即開始射擊。當時,警方將全部5名狙擊手都安排在機場塔樓裡,結果只能進行一個方向的射擊。這樣一來,只要恐怖分子躲到直升機背對塔樓的一面就可以使所有的狙擊手無法擊中目標。

與此相似,如果《幹預》影片中校車上的劫持者沒有被第一時間全部擊斃,其逃到校車背對狙擊手的一面並向車上實施射擊,那麼就可能造成車上人質的重大傷亡。影片在這一點上的改編欠妥。

此外,格瓦爾的隊員在土丘上沒有進行任何偽裝,極易暴露目標。雖然劫持者不一定擁有望遠鏡以搜索周圍情況,但索馬利亞哨所那裡肯定擁有光學觀察器材。一旦被其發現狙擊手所在位置,劫持者很可能鋌而走險,這就會給狙擊手造成更大的困難。而現實中,布魯託的9名隊員都是在校車周圍潛伏並進行了嚴密偽裝,這就大大降低了暴露的可能性。

最後,影片中格瓦爾在沒有取得與法夫拉特將軍的協同動作之時,即單獨發起突擊,這也是兵家大忌。格瓦爾不等待巴黎的命令就擅自行動,從戰機的把握角度來說並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但他只是通知法夫拉特將軍自己將發起突擊,要外籍軍團進行準備,就不再與之進行聯繫,這就有可能造成雙方行動的嚴重失調。

法夫拉特將軍無法得到巴黎方面的批准,致使外籍軍團沒有投入戰鬥,直到憲兵隊擊退索馬利亞軍隊的攻擊後才衝上來,只能起到掩護撤退的作用了。很明顯,僅憑格瓦爾及手下的幾支狙擊步槍,難以與索馬利亞哨所內多達數十人,還配備有MG42通用機槍的火力相對抗。尤其是他們還處在一個非常暴露的土丘上,毫無隱蔽性,又缺乏工事作為依託,很容易遭到對方的火力壓制。至於影片中幾名狙擊手僅靠狙擊步槍和手槍就解決戰鬥,無疑是存在嚴重的誇大之嫌。這也是該影片在網上被說成是神劇的原因之一。實際情況是,布魯託與法國當地駐軍事先已經協調好行動計劃,在索馬利亞哨所開火時即刻得到駐軍的火力支援,為他們衝上校車順利解救人質創造了條件。

影片中,法國國家憲兵隊狙擊手的陣地毫無隱蔽性可言

聯邦德國警方在處置「慕尼黑事件」中就犯了與影片中格瓦爾類似的錯誤。當時,參與營救行動的聯邦德國警方人員共有450人,包括慕尼黑市警察、巴伐利亞州警察、聯邦德國國境警備隊和空軍的直升機中隊。這是一支隸屬於不同單位的多種力量組成的反恐隊伍,需要集中統一的指揮。根據戰後聯邦德國憲法的特殊規定,發生在各州的事件應該由當地解決,因此,此次事件由巴伐利亞州政府牽頭處理。聯邦政府派出的內政部長等要員也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指揮權。負責現場具體指揮的是慕尼黑警察局局長和副局長,其中副局長負責在空軍基地進行指揮。指揮權賦予一個市級警察局是很不合適的,他們自己缺乏專業人員,也沒有權力抽調專業人員參與行動。比如,運送恐怖分子和人質的巴士、直升機的駕駛員都沒有使用受過專業訓練的特工人員充任,喪失了利用偽裝特工達成突然襲擊效果的良機。負責空軍基地指揮的慕尼黑市警察局副局長只能指揮自己屬下的狙擊手,調動裝甲車進行最後攻擊的命令卻由國境警備隊的指揮官下達,結果使這兩者的行動失去了應有的協調。這些情況使得在第一波狙擊未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未能緊接著實施計劃中的強行攻擊行動,兩者之間相隔時間達一個多小時。就在這段時間的最後階段,恐怖分子得以有充分時間射殺了全部被其控制的以色列運動員。失去協同動作是任何類型作戰行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影片中法國憲兵隊僅靠自身力量就完成任務只能用藝術誇張來解釋。

影片中,法軍狙擊手所在位置均在校車側面的1個方向,這與實際情況不符

從《幹預》影片中的劫持事件來看,其是在法國頑固堅持早已不合時宜的殖民主義「戰果」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劫持者是為了逼迫法國軍隊退出法屬索馬利亞的要求而採取的極端行動。劫持者的行動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國際法上來說,都是極端錯誤的,甚至被劃入「恐怖主義」的範疇,遭到全世界的反對。然而,法國卻一直未將這一事件宣布為恐怖主義行為,似乎也考慮到了自己在殖民主義方面所需要負的歷史責任。不管怎麼說,劫持事件最後造成了誰也不願意接受的悲劇性結局,這是所有善良的人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全文完)

排爆服裡塞空調?直擊外國反恐現場:邁阿密-戴德縣警察局拆彈分隊

彈匣袋、工具盒、瞄準鏡……細緻入微的盤點:扒一扒日軍九九式輕機槍的那些附件(上)

在?一起逛逛博物館,順便來個射擊比賽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9年第11期,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編輯:高燕燕 李昊

校對:曾振宇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208

《輕兵器》新開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誌、《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另有孤本書、絕版書、戰術燈、望遠鏡、戰術靴、戰術腰帶等陸續上架中,敬請關注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GIGN的奠基之戰:法國影片《幹預》評析(下)影片中的戰術表現
    接上文GIGN的奠基之戰:法國影片《幹預》評析(中)影片中的武器解析影片中的戰術表現法國憲兵隊的這次反劫持行動,被視為一次非常成功的人質解救行動。但《幹預》影片中對行動的細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使得若干細節與真實行動有較大差異。
  • 內行看門道:評析影片《狙擊手:幽靈射手》(下)武器及狙擊戰術篇
    接上文內行看門道:評析影片《狙擊手:幽靈射手》(上)武器篇      (點擊藍色字體文章標題即可跳轉閱讀)Part.2  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及其細節分析(續)影片中,代號「宙斯」的米勒少校曾經使用過兩款狙擊步槍,分別是斯太爾HS.50大口徑狙擊步槍和一種有著奇怪護手的狙擊步槍。這種配用獨特護手的狙擊步槍,經進一步對比其槍託、槍管、發射機構等部位的特徵,判斷應該是一支經過改裝的M40A3狙擊步槍。此外,米勒少校還用一個體積更大的光學瞄準鏡替換了原來的瞄準鏡。影片中,米勒少校使用這支狙擊步槍並沒有什麼表現,除了被卡扎科夫的精準火力壓制外,就不再出場了。
  • 俄羅斯影片《激戰陣線》評析(下)
    接上文「穿越」回列寧格勒保衛戰?評析俄羅斯影片《激戰陣線》評析(上)    PPSh41衝鋒鎗簡單可靠、便於生產,但與PPS42、PPS43衝鋒鎗相比還是略遜一籌。PPS42、PPS43衝鋒鎗誕生在被德軍封鎖的列寧格勒城內。當時,守城蘇軍裝備短缺,步兵特別缺乏衝鋒鎗。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1—法國比利時電影《幹預》背後的歷史
    還有一個恐怖襲擊事件在歷史上並不那麼出名,就是1976年2月4日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在吉布地營救人質行動的事件,去年也被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就是今天要講的《幹預》。這部影片也是介紹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戰例的兩部影片之一(另一部《突擊》下期再介紹)。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1—法國比利時電影《幹預》背後的歷史
    影片背後的歷史1976年發生了兩件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事件,最為有名的是1976年6月27日法國航空公司139航班遭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劫機事件(後拍成電影《火狐一號出擊》,此片會在以後幾期中安排)。還有一個恐怖襲擊事件在歷史上並不那麼出名,就是1976年2月4日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在吉布地營救人質行動的事件,去年也被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就是今天要講的《幹預》。
  • 「穿越」回列寧格勒保衛戰?評析俄羅斯影片《激戰陣線》評析(上)
    核心內容提要 2018年2月22日上映的俄羅斯影片《激戰陣線》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戰爭影片。影片通過一位對歷史毫無敬畏之心的俄羅斯現代年輕人麥可的「穿越」,讓他親眼看到自己父輩和親人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與法西斯侵略者血戰的場面,從而了解那段災難深重但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 天兵天將落九天——詳解影片《勇者行動》中的戰術(1)
    《勇者行動》是展現海豹突擊隊反恐作戰系列行動的影片,史上第一次由海豹突擊隊現役隊員參與拍攝,影片表現了海豹隊員高超的戰術水平與超凡勇氣。以火爆的戰鬥場面、真實的戰術表現在電影史上擁有獨特地位。  正因此,這部電影在中國的軍事愛好者群體中家喻戶曉,各路媒體對影片中出現的裝備、海豹六隊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各種細緻解讀,但戰術方面並沒有論述。那麼,我們作為一個戰術射擊主題的自媒體,就來仔細說說影片中的各種戰術。
  • 法國影片《天使愛美麗》中的手風琴經典
    法國影片《天使愛美麗》,是由著名導演皮埃爾·儒內執導,大牌影星奧德麗和馬修聯袂出演的一部輕幽默喜劇。
  • 【看門道】輕舟過柳花明暗——詳解影片《勇者行動》中的戰術(7)
    繼續《勇者行動》,先來複習一下:【看門道】天兵天將落九天——詳解影片《勇者行動》中的戰術(1)
  • 【獵殺T34】:近年來最專業的坦克戰影片
    從軍事角度來看,《獵殺T-34》是近年來最專業的坦克戰題材的影片(《狂怒》也算)。下面就《獵殺T-34》影片中出現的部分鏡頭做個解讀。場景一:汽車躲避坦克射擊影片一開頭,就是男豬腳尼古拉開著補給卡車去報到,經過一片狼藉的戰場,停車下來去砍一個指路牌。
  • 奧斯卡影片中的貝多芬皇帝
    在奧斯卡影片備受世人矚目的今天,歷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始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201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卻是一部近年來少有的將電影藝術和古典音樂融合得非常出色的佳作,值得一看。這不僅是一部感人的勵志電影,而且影片中巧妙地選用莫扎特與貝多芬的作品作為配樂,與人物刻畫、影片主題相得益彰,給人印象深刻。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等古典音樂在影片中都有精彩的體現。
  • 芬蘭視角的二戰:與「惡魔」同行——影片《無名戰士》(下)
    另一種芬蘭自行研製的槍械是LS26式7.62mm輕機槍,該槍在影片中的表現明顯不如芬軍裝備的重機槍搶眼。LS26式7.62mm輕機槍也稱M26輕機槍,其設計者與蘇米衝鋒鎗一樣,都是艾莫·約翰尼斯·萊迪,不過這種輕機槍是他在薩羅倫塔中尉的合作下研製成功的。
  • 別錯過,推薦兩部現代潛艇戰影片!
    我們國家的潛艇實力是非常強的,對於潛艇雖然好奇但因為軍事特殊性,所以對我們來說還是很神秘的存在,推薦兩部現代潛艇戰的影片,沒看過的話一定要看看,保證大開眼界!狼嚎(狼之歌) Le chant du loup 導演: Antonin Baudry上映日期: 2019-02-20(法國)劇情簡介:影片的主角一個年輕人有一種罕見的能力,他有十分敏銳的聽力,在一艘法國核潛艇上,一切都依賴於他去辨別外界聲吶變化
  • 特效高分,歷史低分——評影片《決戰中途島》失實之處
    中途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之戰,本身有很多看點。《決戰中途島》本可把重心放在該戰役的具體經過上,但本片一半以上的敘事都放在戰役發起前的來龍去脈上。故事時間線從1937年一直講到1942年,涵蓋了珍珠港事件、杜立特空襲東京、珊瑚海海戰等一系列戰役戰鬥,又穿插了羅徹福特破譯日軍密電等戰史秘辛,看似敘事背景宏大,實際上是把諸多歷史事件湊在一起,故事場景頻繁轉換跳躍,如果觀眾對這段歷史了解不深,很容易看得雲裡霧裡、不明所以。這種看似面面俱到的敘事結構,對每一段戰史的描寫實際只是蜻蜓點水,很多經典戰史亮點,在影片中都無法充分展開。
  • 《情人》影片,是一段異國之戀,也是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電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電影是《情人》影片,是一段異國之戀,也是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劇情簡介20世紀30年代的越南還是法國的殖民地,因此,有許多法國人在越南生活。一名15歲的法國少女走上了一輛開往西貢的渡輪,她頭戴一 頂奇特的男士禮帽。
  • 【看門道】神兵遁形藏九地——詳解影片《勇者行動》中的戰術(2)
    點擊下面連結回顧系列:天兵天將落九天——詳解影片《勇者行動》中的戰術(1) 繼續點評之前先看電影片段: 由於電影中任務簡報的行動規劃部分被隱去,我們再介紹一下本次行動的計劃流程:計劃中海豹於凌晨乘運輸機高跳低開跳傘至武裝分子營地附近約十幾公裡外的開闊地,向營地滲透;同時,兩支SWCC舟艇部隊的武裝巡邏艇由直升機吊運至營地十至十幾公裡外的河道上沿河開進
  • 緝毒題材影片《黎明之戰》首曝片花
    10月12日下午,由黃覺、馬小媛主演,倪大紅特別出演的緝毒題材影片《黎明之戰》亮相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並首度曝光了部分片花。發布會現場,出品人楊力、王峙,總製片人李洪亮、周子涵,導演王一秋等攜演員黃覺、馬小媛等主創與觀眾分享了拍攝幕後。
  • 永恆的雕塑 ——品評俄羅斯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下)
    永恆的雕塑——品評俄羅斯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下)□付強 竇超本文上篇對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作了概要介紹,並對影片中蘇德使用的輕武器及防禦工事予以呈現
  • 法國影片《白獅奇緣》主創來京,與觀眾親密交流
    人民網北京11月7日電(肖驍 實習生方可圓)11月6日,第六屆中法環境月閉幕前夕,法國影片《白獅奇緣》在北京保利國際影城舉辦放映活動,導演吉勒斯·戴·邁斯特(Gilles de Maistre)及主演丹尼·戴·維利爾斯(Daniah de Villiers)親臨現場與觀眾進行交流。
  • 2019法國電影展映活動完整片單 十部法國影片推薦介紹
    梅爾維爾·珀波(Melvil Poupaud),法國著名演員,生於1973年,由他主演之的弗朗索瓦·歐容作品《以恩寵之名》獲得2019年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這位演員也將帶著影片亮相今年的法國電影展映。珀波10歲時被著名智利裔法國導演拉烏·魯茲發掘演出奇幻電影《海盜城》,之後參演過十幾部這位大師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