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是個利益橫縱的地方。
星二代、富二代們含著金湯匙出生,縱橫在這個利益場上自然有無限加成。但成為「爆款」,似乎是每一個娛樂圈「打工人」的期望。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粉絲的每一次打榜、應援都是一場場的戰役。
顏值即正義、流量為王。大數據時代,娛樂圈的流量就意味著財富,頂流即豪門。
頂流偶像們的「豪門盛宴」,置身局外的大眾「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有人崛起又沒落,正如同巴菲特所言,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能知道究竟是誰在「裸泳」。
海外歸來的吳亦凡、鹿晗,逆襲成功的李易峰、楊洋,劍走偏鋒的朱一龍、肖戰與王一博,還有養成系之光的TFboys,都是流量「豪門」中的主角。
在流量的大池子,最早動筷子「吃到螃蟹」的人,其實是韓庚。
彼時韓流當道,鮮少有強勢的本土偶像崛起;而SJ-M是第一個打開內娛市場,並進行「本土化」改造的韓娛組合分隊。
隊長韓庚作為最初在韓娛出道的中國明星,擁有聲勢浩大的粉絲群體。
2009年時,韓庚提出解約歸國,與杜華合作創立了樂華娛樂。不經意間,一手拉開了流量時代的大幕。
歸國發展的韓庚在兩年時間內參演多部電影,發行專輯,登上春晚舞臺,加盟眾多綜藝,身披無數代言。
彼時尚未有「流量」這個詞,內娛的偶像市場還遠遠沒有當下紅火,但那時的他卻做到了「大殺四方」。
他的實力確實強於很多藝人,身上也帶著足夠的話題和熱度,原本就擁有結實的粉絲基礎再加上新圈的粉,牢牢地坐穩了當時「流量第一大亨」的位置。
流量大潮中崛起的「豪門」,很容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局面在很多「流量新貴」們的身上一遍遍上演。當然,韓庚也不例外。
新生代人才輩出,曾經同公司的後輩EXO-M出道帶來的巨大衝擊,讓韓庚在年輕化的粉絲群體中失去了優勢。
另一方面,過於模糊的定位以及逐漸增長的年紀和原地踏步的業務能力不匹配,讓他喪失了圈粉點。而他本人也選擇跟偶像形象「割袍斷義」,力求突破轉型。
有人走有人來,熱鬧,才剛剛開始。
韓庚後的流量時代真正意義上席捲而至,流量豪門紛紛起勢。時勢造英雄,流量時代造的是「頂流」。
美顏當先,龐大的粉絲群體恨不能將「頂流」們捧到天上去。
「頂流」吳亦凡、鹿晗和當年韓庚的路子幾乎如出一轍。
然而與韓庚華麗歸來不同的是,兩人歸國後,吳亦凡的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撲街,音樂作品也因為使用大量電音合成被稱為「電鰻」;
鹿晗雖然在影視上憑藉《重返二十歲》贏得了一些讚譽,可自此之後,幾乎再無好的作品。
不僅如此,二人還飽受過去團體粉絲的爭議,被隊友diss「忘恩負義」。伴隨著熱議和粉絲們的唇槍舌戰,這兩位「少爺」走上頂峰。
吳亦凡除了花邊新聞,憑藉著一首自黑的《大碗寬面》帶來不少熱度,可大家討論的重點跟他的實力不沾邊。
作為《中國新說唱》的導師,頻頻被嘲能力不如選手。
而鹿晗也遭遇了同樣的困境。在「跑男」成為綜藝咖,和關曉彤的戀情成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
在今年大火的迷霧劇場系列的《在劫難逃》中,也有他的身影。
「跳水式」的流量下滑,曾經的花美男也逐漸被扣上了「油膩」的帽子。昔日頂流不再。三十歲的鹿晗和吳亦凡在這場名為「流量」的狂歡後,開始變得暗淡。
如果說吳亦凡、鹿晗二人是空降的留洋派貴族,那當年「四大頂流」中另外兩位就是摸爬滾打後抓住機會逆襲的人。
李易峰和楊洋此前已經出演過不少作品,但都水花平平。
直到李易峰碰上了《古劍奇譚》,他開創了第一個「以戲帶人」,一夜爆紅的例子。
而楊洋則是在出演賈寶玉後,頻頻在《快樂大本營》刷臉,終於憑藉著《左耳》《盜墓筆記》《旋風少女》及《微微一笑很傾城》這四部大熱IP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當時適逢IP熱,二人都吃了IP的不少紅利,因此很快弊端也就暴露出來了。
演技上的短板讓他們的口碑下滑,選擇角色受到限制。於是他們開始嘗試轉型。提高自己的演技,哪怕做配角也甘願。
李易峰參演《老炮兒》開始學著向演技派靠攏,楊洋則是乾脆沉寂了下去,專心提升業務能力。
曾經的「花瓶」逐漸開始嘗試摘下「流量」的帽子,因為他們深知對於演員來說,這個詞已經日趨貶義化。
有些轉瞬即逝的豪門不坍塌於他的失敗,而是開始無視利益,去做真正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情。
因為當浪潮退去,有些人只能「裸泳」。
隨著「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唱著《青春修煉手冊》TFboys爆火。他們開創了國內養成系的先河,國民開始參與新興「豪門」的養成。
當時,無數雙眼睛盯著他們,希望能出個「豪門叛少」,給大家的茶餘飯後多個談資。畢竟王思聰作為「商圈頂流」,可是沒少給我們帶來快樂。
在這場頂流的豪門晚宴中,三小隻算得上實實在在的靠著自己努力坐穩頂流。
《這就是街舞》中,易烊千璽憑藉自己高超的舞藝引得一眾專業選手也甘拜下風。首部電影《少年的你》更是橫掃各大華語影片頒獎典禮,為他邁向演技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即使已經名利雙收,但他們都沒有放棄學業。王源進入伯克利學習,王俊凱和易烊千璽更是分別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電和中戲。
成為春晚常客的三人所展現的正能量的樣子,不只穩固了他們在流量屆的地位,更是大大提升了三人的國民度,展示了「優質頂流」的模樣。
當然了,「TF三子」身上也有頂流的另一面,隊內粉絲勢力犬牙交錯,各家唯粉掐架掐得不亦樂乎,每年的合體演唱會更像是一場大型battle秀。
2016年後,在環境影響下,偶像市場呈現大幅度空白。
同時,韓國pd系節目風生水起,於是善於「學習」的我們也照葫蘆畫瓢製作了《偶像練習生》這一選秀節目,國民初C蔡徐坤站到了頂流豪門的中心位。
蔡徐坤引起的這場流量熱不同以往,掌握流量的這群人被稱為「秀粉」,她們打開了流量時代的新格局。
控評、打投、搬家,這一系列所象徵的數據成為了檢驗流量的標準。而這背後,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
除了延續了TF家生日應援的慣例外,秀粉將「曝光量」更是做到極致。
軟體開屏可以買,快遞櫃屏幕可以買,商場大屏可以買,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她們買不到的投放。
彼時的流量藝人更像是依靠著外貸但表面上依然風光無限的豪門家族,看起來他們擁有堅實的財務支柱,可他們都知道,彼此間這種關係脆弱的不堪一擊。
比如頻頻發生的「塌房事件」。雖然這事並沒有發生在蔡徐坤身上,但相信他也時刻靠這個鞭策自己。
因為對於蔡徐坤這種流量來說,粉絲隨時可能會由於一時憤怒或者出現了新的牆頭而離開。離開了粉絲,既沒有代表作,也不是天生擁有可以下場的資本。
蔡徐坤的熱度雖然現在還尚未過去,甚至憑藉「青你2」中溫柔體貼的人設再火了一把,可毫無用處。
只要新人輩出,「流量」退潮,他就時刻有被取代的風險。
豪門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但無論哪家財閥,相信都秉持著「不和錢過不去」的想法。
而偏有那樣的人,他們不走尋常路,依靠著別樣的手法發家,在足夠引人注目後企圖解綁洗白,卻最終敗壞了大家的眼緣,讓大家逐漸丟失了對他們這一類人的信任。
肖戰、王一博、朱一龍這三位都是憑藉著耽美小說改編劇,而名聲大振,甚至跨圈成為頂流。
可謂是劍走偏鋒的代表。
然而,隨著《陳情令》、《鎮魂》劇集播完,宣傳結束,他們卻都一個個「翻臉不認人」。
就拿「博君一肖」來說,王一博在拍攝現場大喊「離我遠點」,肖戰笑著退後的畫面在CP粉看來是充滿寵溺的糖點,而在唯粉看來則是王一博厭煩肖戰的信號。
除了粉絲的過度解讀以外,正主本人也紛紛「翻臉」解綁CP。
肖戰發文「告辭」,兩人拒絕合體參加同場活動。流量間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粉絲的大戰,而唯粉的過激做法更是惹來了極大的是非,甚至反噬到了藝人身上。
年初肖戰粉絲引起的AO3事件在整個流量圈都引起「地震」,殃及其他流量藝人。而肖戰也從頂流豪門中敗下陣來。
有一天資本發現頂流開始走下坡路了,代言不香了、人設也不討喜了,甚至成了被「狙」的活靶子。
口碑日漸下降的同時,也會引得品牌更換代言人並開始思考,是否流量真的能起到那麼大的作用呢?難道不是我自身的產品質量過硬就可以有自來水口碑嗎?省錢又省心,何樂不為。
而被紛爭擾亂的路人也開始思考,這些流量的作品也不怎麼好,我為什麼要接受呢?我的每一次接受都是給這些粉絲多一次張牙舞爪的機會,我為什麼不去提高自己的標準,看點好的呢?
這樣即提升了自己,也不再給這些粉絲讓人看著生厭的吹的機會。
蝴蝶效應般,流量的時代更加走向沒落。豪門的宴會也逐漸冷清。當潮水退去,一個又一個「裸泳」的人出現。
好在「狂歡」過後的清晨,仍然有人清醒。值得慶幸的人,流量不再是評判是否是「豪門大戶」的標準,實力成了一把去衡量藝人的尺子。
越來越多腳踏實地的人出現,越來越多拿得出手的作品被關注,這才應該是「豪門」應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