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有金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鄉裡主要幹部經常到村裡來,那時鄉不叫鄉,叫公社。
記得經常到村來檢查工作或察看莊稼長勢情況的的公社主要幹部,一個叫黃忠常,一個叫靳振東,所以村民們都管他們叫黃書記、靳書記。
那個年代,鄉裡沒有一部車,鄉幹部到村都騎自行車,一個村一個村轉,又一個村一個村地看。看莊稼長勢,看收成情況,看旱情,又看水災程度。公社書記就是全鄉各村的父母官,是村幹部的心中梁。
記得兩位書記,從公社駐地時集出發,騎車在各村穿行,走到村裡和農民打著招呼,說著話,很是親近、隨意。書記問這問那,社員們一一回答,沒有任何距離感。他們來村總是先到地裡,再進村,從不叫村幹部領著。
書記們把在下村中看到的,聽到的,問到的,作為自己工作的第一手素材,開會講話有依據,推動工作有力度。
公社幹部親近村民,中午無法回鄉政府食堂吃飯,因下午還要到附近其它村察看,所以就在村裡吃派飯,然後交飯錢,交糧票。
記得村幹部把接待公社幹部吃飯的事固定在書英家。一是書英家乾淨,二是書英娘做的飯菜好吃可口。那時招待公社幹部的飯菜就是大餅、白菜燉粉條、蔥炒雞蛋。幹部們邊吃邊商談工作,從不閒聊。
公社幹部平易近人,貼近人心,關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
1964年,書英姐書賢到了婚嫁的年齡,公社幹部做中間人,把書賢介紹給鄉幹部時風春。兩人情投意和,結婚時,書賢衣著補素,留著短髮,氣質引人。像《紅巖》中的江姐,更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我那時才十三四歲,但對兩位公社書記有敬畏和好感,曾立志長大後做他們那樣的人。
50多年過去了,現在回老家,還時常聽到老人們對黃書記、靳書記的讚美聲。
兩位公社幹部如今肯定己是八十幾歲的人了,如健在,盼望二老回來看看您常來常往的郭皋村,看看經常念叨您們的郭皋村人,看看新蓋的房,新修的路,看看您們為此操勞的那片片田地,那片片莊稼,尤其感受一下是鄉親們的那片真情。
作者簡介:王有金,男,銀行退休幹部,1951年8月生於山東省寧津郭皋村。種過田、修過河,當過兵、扛過槍;酷愛文學創作,與人合著出版20萬字專集《企業家素養通論》;在專業報刊發表過多篇論文,創作散文隨筆近百篇,並多次獲獎;個人事跡《激情人生》,被編入《魯北之星》一書。
壹點號玉河微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