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看看周瑜和郭嘉的評價,竟出奇的一致

2021-01-18 在下英雄夢夢

以前看三國的時候,總是很喜歡蜀漢一方,覺得蜀漢不贏簡直沒有天理。可是後來發現,《三國演義》是站在蜀漢的角度寫的,所以會美化蜀漢一方。

而且曹操也沒有想的那麼壞,反倒是劉備給人一種假惺惺的感覺。然而關於劉備的為人,他到底是個君子還是一個小人。這個問題好像已經爭論了很久了。有人認為劉備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肯定會好好對待百姓,肯定是個好人。而也有人認為劉備為人不夠光明磊落,反而老是算計著別人,一點也不像一個好人。

而劉備雖然是個皇室後裔,但是那時候劉備已經家道中落,只能以編草鞋為生,完全就是白手起家,然而後來好不容易才獲得荊州這塊地盤,還是問孫權借的。然而劉備去借的時候,孫權是個什麼態度呢?孫權也是十分的猶豫,畢竟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劉備借了,會還嗎?

孫權十分為難,這個時候,孫權就想著去問周瑜。然而周瑜知道後,立刻寫了一封信,快馬加鞭的送給了孫權。這封信中寫道:劉備以梟雄自居,而且手下又有關羽張飛等絕世猛將,肯定不會久居人下。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將劉備留在東吳,為他大規模修築宮殿,給他好多美女,讓他被娛樂的忘了本質。這樣大事可定。

看來周瑜對劉備的評價就是他不是居於人下的人,將來一定是個隱患。而這個預言,郭嘉也曾說過。當時郭嘉希望曹操既不要殺了劉備,但是也千萬不能放劉備走。因為一走就是一個隱患。只可惜當時的曹操忙著和袁紹對峙,結果讓劉備趁亂跑了。後來郭嘉知道時,劉備早就跑遠了。

可以說周瑜和郭嘉都認為劉備並不是一個會居於人下的人,可以說他們都認為劉備也是個梟雄,一旦發展起來,肯定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相關焦點

  • 劉備是個君子?看看周瑜和郭嘉是怎麼評價劉備的?
    人啊,在三觀形成的初期,總是容易被善良而悲情的英雄吸引,比如青少年時期看《三國演義》,總會為講義氣,有原則,心懷天下的劉備所觸動,而曹操的一句寧願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則很難贏得青少年的理解,做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情且冷血?
  • 劉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看周瑜對他的評價就懂了
    當然劉備最後能成為蜀國的君王,也是讓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因為在那三個帝王中,劉備可以說是出身非常的一般,並沒有什麼很好的基礎和資質,但是最後卻恢復了漢室,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事情非常的勵志,也覺得劉備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但不管是在小說還是在真正的歷史中,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劉備,因為覺得他就是一個偽君子。
  • 曹操失去郭嘉,劉備失去龐統,孫權失去周瑜,哪個影響更大?
    直到諸葛亮加盟劉備之後,劉備開始逆襲,僅僅十幾年時間就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值得一提的是,軍師能力雖然很強但生命非常脆弱,曹操早期失去了郭嘉、孫權中期失去了周瑜,劉備晚期失去了龐統。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周瑜的離世。在說周瑜之前先來看下郭嘉和龐統的離世對曹操和劉備的影響。先說郭嘉,他是汝南的青年才俊,也是曹操主要謀臣荀彧的至交好友。
  • 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周瑜,三國時期謀士,到底誰最厲害
    那麼,三國謀士誰才是天下第一?是龐統、法正、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還是周瑜呢?"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是一句十分有道理的俗語。要是比武,那麼只需要看看兩人誰能打贏就好,而要在謀略上比較,就不能簡單地進行對比了。畢竟,有的人認為戰略重要,有的人認為機變重要,有的人則看重謀士治國理政的能力。對於三國的眾多謀士來說,他們有的擅長領軍作戰,有的擅長出謀劃策,有的在內政上也有所建樹。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按實力如何排名,第一沒有爭議
    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和周瑜。那麼,他們實力高下又該如何排名呢?我們看這五個人,屬於曹操陣營的有司馬懿和郭嘉,屬於劉備陣營的有諸葛亮和龐統,屬於孫權陣營的有周瑜。如果從他們對三個陣營的貢獻來說,我認為貢獻最大的是諸葛亮、司馬懿和周瑜。那麼,剩下的兩人就是龐統和郭嘉了。龐統和郭嘉之所以排在末尾,主要是他們對自己陣營的作用是在戰術上。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這五人實力排名是怎樣的?
    第五,「宇宙戰神」郭嘉。郭嘉曾和藏獒特斯拉並列的網絡流量巨頭,歷史上的他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曹操下決心。從職位看曹操特意為他搞個軍師祭酒的職位,此公絕對是曹操的親信心腹,軍師祭酒郭嘉幹了11年,這些年這位既沒有行軍打仗,又沒有治理一方。對曹操來說此公以出謀劃策為長,其餘才能偏廢。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從這三個層面,郭嘉更多的是對戰役總體走勢的研判,和對將領特點的判斷,屬於「略」中的的頂級謀士,以「十勝十敗」為例,是對雙方主公和掌握資源的分析,雖然準確,但在層次上,與勢還有一定差距。「略」和「謀」在三國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案例,在此不再具體列舉三個層次的謀士,大家可以對照分析。
  • 為什麼說諸葛亮智謀遠不及郭嘉?郭嘉和諸葛亮
    但我們查閱史書,在劉備的有生之年,諸葛亮在軍事上多是靠邊站的,對劉備並沒有起到郭嘉對曹操那樣的作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見孫權,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以後就跟隨在周瑜水軍的後面,回到了劉備的駐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國演義》上所寫的那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情節,都是小說家之言,並不是史實。
  • 三國中諸葛亮最忌憚的五個人, 司馬懿第五, 郭嘉第三, 第一是個傻子
    可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人也不例外,諸葛亮膽識超群,看似沒有讓他懼怕的人。其實,諸葛亮還是有所懼之人的,而且不止一位。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諸葛亮最忌憚的五個人。
  • 郭嘉和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
    引言郭嘉和諸葛亮分別為曹魏、蜀漢最為倚重的「智」臣。他們對各自所身處的集團貢獻都是相當大的。可要真給這兩個人分出個高下來,似乎並不那麼容易。他們沒有過正面鬥智的戰績,而且所負責的主要工作也有所區別。想要既準確又客觀的來評價他們的優劣、強弱真的不是易事。分析首先我們必須要確定,無論是郭嘉還是諸葛亮,他們都是人,沒有必要去對他們進行神話。
  • 四大系列之三國四大謀士,諸葛亮、郭嘉、司馬懿、周瑜
    三國時期,名臣良將紛紛登場,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謀士和名將是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群體,三國眾多的謀士中哪幾個可堪稱為最強呢? NO2、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 三國十大軍師排名:郭嘉第五,諸葛亮第八,前兩位分別是誰?
    當年他離開袁術,投奔周瑜時,袁術派人來追,結果魯肅表演了一手漂亮的箭術,嚇得那些追兵都不敢再追擊了。加入東吳後,魯肅也提出了他的戰略規劃,力勸孫權佔據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為孫權謀劃之後的爭霸之路該怎麼走。作為軍師,魯肅的表現非常不錯,為孫權提出了很多意見,並最終替代周瑜,和關羽對峙荊州,深得各方敬重。
  • 歷史上的周瑜的氣量真的那麼小嗎?
    其中巴蜀孔明、曹魏郭嘉以及東吳周瑜,皆是令天下謀士膜拜的人物。三國亂世中,也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而其中「既生瑜,何生亮?」便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故事當中寫道諸葛亮活生生將周瑜氣死,側面突出了諸葛亮的輝煌形象,但是卻把周瑜的形象形容成小肚雞腸之人。讓喜歡「智絕」的人大呼過癮。但這些終歸是故事,歷史上周瑜真的如此小肚雞腸嗎?
  • 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那麼厲害嗎?
    在郭嘉死前,雖然天下已大亂,各路諸侯都來招才引智,但自比管仲、樂毅,一直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也沒有出山,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中的郭嘉,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郭嘉來自潁川郡。
  • 鬼才郭嘉
    這評價相當的恰當。郭嘉從小就是個大人,大了就是個仙人。曹操的高參,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為什麼說他從小就是個大人呢?原因很明顯,他不跟別的孩子一樣啊。平常的孩子怎麼樣啊?無非就是吃飯飯,睡覺覺。再大一點,有錢的讀書,沒錢的幹活。基本上就是沿著老一代的路繼續走下去就是了。人家郭嘉就不,也就大約十幾歲吧,就自己開始裝酷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郭嘉是潁川郡人。三國時期,潁川郡可以說是當時人才的搖籃了,荀攸、荀彧、陳群、鍾繇、徐庶、鍾會、郭圖等都出自潁川郡。天下大亂之後,由於袁紹和潁川郡的人才一樣,都是當時的世家大族出身,所以潁川郡的人才,很多投靠了袁紹,郭嘉和淳于瓊、郭圖等人一樣,也投靠了袁紹。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劉備和孫權這兩大武力集團,成為曹操的新目標。如果曹操能順利打贏這一仗,擊滅劉備、孫權,則漢末亂世將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也不會形成。危急時刻,劉備和孫權為情勢所迫,終於攜起手來結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一場大戰之後,孫劉聯軍以弱勝強,創造戰場奇蹟,擊敗了強大的曹操。此戰成為三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
  • 你看看曹操是怎麼評價法正的
    而對於曹魏集團之外的重量級人物,曹操也經常給予評價。比如說馬超是:馬兒不死,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意思其實有兩個,第一個是讚美馬超勇猛!第二個就是:道出了自己跟馬超之間的矛盾沒法調和,因為曹操殺了馬超的老爸馬騰。
  •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比如被曹操逼著要評價時,給出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關於這句評價,也有「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說法。不管哪句為真,許邵都是用的兩分法來做評價。龐統則不然,是只說別人的長處,而且是把別人誇成一朵花的那種。聽聞的人往往會覺得言過其實(有那麼好嗎)。時人不解,就有人去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龐統的回答是:如今天下大亂,正道漸衰,好人少而壞人多。
  • 周瑜的死亡,與劉備的一句話有關,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孫權和劉備在一次會談中,劉備對周瑜的評價。據說周瑜的死亡,與劉備的這句話中最後七個字有關,這是為何?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公元175年出生在官宦世家。他堂祖父和堂叔都是漢朝的太尉,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喝了三盅酒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長大後,周瑜相貌俊美,身材高大,有遠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