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共計有五十多個軍級作戰單位,當時擔任軍長和政委的將領,後來絕大多數都參加了1955年授軍銜,要麼一個軍的軍長和政委都參加,要麼軍長或政委有一人參加。不過也有特殊情況存在,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軍,擔任軍長和政委的兩個人,後來都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這也是全軍唯一一個特例。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都是誰呢?他們為什麼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第33軍是第三野戰軍戰鬥序列下的一個軍,它組建於1949年2月,是由原來的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和在淮海戰役起義的國民黨軍隊合編而成的。當時,擔任第33軍軍長的是張克俠,他是河北獻縣人,之前擔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的張克俠,率領部隊在淮海戰役中發動起義,為華東野戰軍成功殲滅敵人黃百韜兵團開創了有利條件。張克俠的軍事生涯,最早是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中度過的,很早就秘密加入了組織,長期以來在地下從事革命工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張克俠曾經擔任過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副參謀長、第五十九軍參謀長、第三十三集團軍參謀長以及副司令官等職務,先後參加過盧溝橋抗戰、武漢會戰,後來轉戰於山東、河南一帶進行抗日鬥爭,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抗日愛國將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張克俠被任命為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員,於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剛剛爆發之時,他就率領部隊發動起義,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1949年2月,隨著第三野戰軍第33軍正式組建,張克俠被任命為了第33軍首任軍長。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張克俠已經離開了軍隊系統,擔任國家林業部副部長一職。因此,張克俠當時並沒有參加授軍銜,如果張克俠仍然在軍隊工作的話,或許他被會授予中將軍銜。不管怎麼說,張克俠將軍遺憾地錯過授軍銜,那麼按照常規來講,軍長沒有參加授軍銜,政委總該代表第33軍參加授軍銜吧。讓人奇怪的是,第33軍的政委也沒有參加授軍銜。
在第33軍組建之後,擔任政委的是韓念龍,他是貴州仁懷人,很早就參加了學生愛國運動,並加入了組織。在抗日戰爭時期,韓念龍又參加了抗日遊擊隊,一直都在部隊中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曾經擔任過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韓念龍歷任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四縱隊第10師政委、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以及第三野戰軍第33軍政委等職,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很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工作的需要,韓念龍離開了戰鬥多年的部隊,轉行進入了外交領域工作,從而開始了長達40餘年的外交生涯。在這一時期,韓念龍先後擔任過駐巴基斯坦大使、駐瑞典大使、外交部副部長及常務副部長等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不懈努力和諸多貢獻。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韓念龍當時擔任駐巴基斯坦大使,因為離開了軍隊系統,所以韓念龍也沒有參加授軍銜。按照韓念龍的資歷和功勳,如果參加授軍銜,或許也被授予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