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萬安11月16日消息(記者胡斐 通訊員梅科紅)「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作為「十三五」國家貧困村——江西萬安縣澗田鄉曉東畲族村的黨支部書記,雷明生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他把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以紮實有效的舉措強黨建、興產業、解民憂,帶領全體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萬安縣澗田鄉曉東畲族村黨支部書記雷明生上黨課
強化黨建引領 抓實脫貧攻堅
「群雁高飛頭雁領」。一個地方黨建強不強,黨組織書記是關鍵。同樣的道理,只有黨組織書記發揮「主心骨」作用,才能突出黨建引領,抓實脫貧攻堅工作,幫助群眾走上致富路,真正實現黨建扶貧「雙推進」。
曉東畲族村地處萬安縣澗田鄉東南部,位於萬安、興國、贛縣三縣交界的偏遠山區貧困村,村部距澗田圩鎮15公裡,距離縣城75公裡。1931年7月,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三次圍剿」,數萬紅軍到曉東村隱蔽休整,為向敵軍發起突襲做好前期準備,留下了一批紅色革命遺址,曉東村也因此被稱為「紅色山村」。作為在這個紅色山村土生土長的「泥土子」,今年53歲的雷明生,從擔任曉東村村會計開始,到現在村支書主任一肩挑,在村兩委工作已經有20多年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讓他更加懂得基層黨建在統攬鄉村各項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常態化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支部活動的同時,他注重從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青年和農村致富帶頭人中吸納品行端正的有為青年來充實黨員隊伍,對有志於擔任村幹部的年輕黨員優先培養為村後備幹部,以夯實黨建工作基礎,為村兩委儲備幹部人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雷明生結合曉東村實際情況,找準黨建和扶貧的結合點,以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十大扶貧工程」有序推進,帶領廣大黨員衝鋒在前,為如期全面完成脫貧任務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雷明生帶領黨員為村民清洗蓄水池
自萬安縣啟動脫貧攻堅以來,為了加強支部黨員的黨性教育,提升黨員為民服務本領,結合農村飲水安全工作,保障村民能夠喝上乾淨、清澈的山泉水,每年的「七一」期間,雷明生都會組織支部黨員、駐村工作隊員上山為村民清洗集中供水蓄水池。清洗時,他總是第一個跳進蓄水池,認真清理池底淤泥和池壁雜物,在他的示範帶動下,大家都不怕髒、不怕累,高效快速地完成清洗工作。
近50歲的彭遠林是曉東村夜珠坪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想發展產業,卻苦於缺資金、缺技術而一籌莫展。得知情況後,雷明生和第一書記來到他家中,送上產業扶貧優惠政策宣傳手冊,鼓勵他發展香豬養殖,並當場承諾由村委會免費贈送10頭香豬崽,還安排他到吉安香豬養殖場參加技能培訓。由於吃苦耐勞、養殖得當,彭遠林當年銷售香豬增收1萬多元,讓他順利地甩掉了「貧困帽」。如今,彭遠林的香豬存欄已有80多頭,每年收入有七八萬元,他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他的帶動下,曉東村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熱情高漲,肉牛、家禽養殖、油茶、果樹種植蔚然成風,許多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雷明生提名彭遠林通過村民選舉當上了村小組長,評選他為脫貧攻堅「奮進之星」,還力排眾議把他發展為入黨積極分子。
突破產業「瓶頸」 助民脫貧增收
曉東村是偏遠山區貧困村,全村有林地13350畝,耕地僅有343畝,是典型的「山多田少」。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近年來打工潮的興起,村裡大多數年輕力壯的村民都出外務工,導致產業一直是制約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瓶頸」。如何突破產業「瓶頸」,增強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促進貧困戶脫貧增收,是擺在雷明生面前的一道難題。他絞盡腦汁苦苦思索,與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實地調查和反覆調研,最終還是決定因地制宜發展油茶、毛竹和中藥材等傳統產業,依託本地「山場多」的特點,做好做活「靠山吃山」文章。
雷明生帶領村民發展生態油茶產業
要發展傳統產業,首先就是要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2017年,在雷明生的主導下,成立了赤峰油茶專業合作社,把20戶貧困戶吸納為合作社社員,並把貧困戶的油茶山統一納入管理,打造了曉東村千畝生態油茶示範基地;與此同時,由村裡牽頭制定了鼓勵貧困戶發展生態油茶的獎勵措施,以砍雜80元每畝、鏟山100元每畝的標準連續三年進行獎補,同時嚴禁使用農藥殺草,以確保油茶生態、綠色的優良品質。為了做通貧困戶思想工作,雷明生帶頭上戶宣講產業獎補措施,把發展產業既有補貼、又能增收的「好處」向貧困戶講明白。功夫不負有心人。獎補措施一出臺,貧困戶發展油茶的積極性高漲,就連長年在外務工的村民都回到村裡或者請人修整油茶山,一時間滿山遍野的村民在鏟山除雜,勞動場面氣氛熱烈。據統計,當年村民修整油茶山2600多畝,補種油茶苗1萬多株,新造油茶120多畝,超過了預期的效果。至2019年底,曉東村千畝生態油茶基地的規模已擴展到3000畝,油茶產量明顯提升,幫助貧困戶戶均年增收4000多元。
雷明生還藉助萬安縣脫貧攻堅期間發展村集體產業的優惠政策的「東風」,爭取項目資金先後興建了175千瓦村級光伏發電站,打造了68畝村級中藥材枳殼基地,並將村集體產業與全村57戶貧困戶建立了收益分紅連結機制,這樣一來,既拓寬了村集體收入來源,每年的村集體收入由之前的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萬元以上,又通過收益分紅保障了貧困戶的收入,提升了貧困戶脫貧質量,有力地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
辦實事解民憂 攜手共奔小康
曉東村地處偏遠山區,因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村民「行路難」一直是曉東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雷明生多方奔走爭取項目,爭取項目資金600多萬元,順利實施了裡曉公路的拓寬改造,解決村民出行的煩心事、揪心事。為了解決村民油茶山補種新苗的難題,雷明生帶著村幹部趕赴新幹縣運回油茶苗,及時發到村民手中進行補種。
作為一名來自農村基層的市政協委員,在雷明生的心裡,民生是他全部的牽掛。他提出的「建議在山區行政村實現公交出行的提案」,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承辦單位市交通局多次到曉東村實地調研,現場勘測,克服困難實現了公交通行,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就學和群眾出行。他說,他將運用好擔任市政協委員這一政治優勢,密切關注群眾的所急所盼,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利用政協委員身份更有力地推動工作。
雷明生作為鄉村醫生開展健康扶貧
雷明生坦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也不是一帆風順,有時會因為推進工作而「得罪」一些村民。為了及時化解誤會,消除村民的思想顧慮,他作為鄉村醫生,經常會在行醫時與村民進行交流溝通,做好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獲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許多村民也會因為他的坦誠而冰釋前嫌,從而消除誤會,支持工作。
曉東村開展「紅色名村」規劃建設
多年來,雷明生一直想利用當年村裡紅軍遺留下來的紅色遺址,打造具有畲族特色的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展鄉村紅色旅遊,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在曉東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的努力和爭取下,這一願望終於得到了實質性進展。2020年9月,投資300萬元的曉東村「紅色名村」建設項目正式啟動,一個鄉村紅色旅遊生態景點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如今的曉東村,村支部強起來了,國旗飄起來了,黨徽亮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集體經濟迸發活力,基礎設施完善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新風撲面而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一個秀美、富裕、幸福、和諧的「紅色名村」即將噴薄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