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22日訊(通訊員 易彬 記者 劉玉鋒) 《楚辭》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寄寓了屈原愛國憂民、追求美政的價值理想與遭讒被逐、憂憤不平的人生際遇,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名臣碩儒為之流連彷徨、感時傷懷。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為什麼對《楚辭》情有獨鍾,晚年傾注大量時間對之進行注釋與編撰?屈子為什麼會成為朱子的千古知音?以經典為媒介,朱子與屈子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共鳴?
11月21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十三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舉行。本次講座特邀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朱傑人主講「朱子與屈子:以《楚辭後語》為例」,屈子書院執行院長、長沙理工大學教授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朱傑人)
朱傑人以《楚辭後語》為切入點,聯繫朱熹在慶元年間的人生遭遇,剖析了朱熹注釋與編撰《楚辭》的原因及選擇標準,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觀眾進一步理解屈原、理解朱子,為現場100多名聽眾及線上48.6萬網友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朱傑人指出朱熹除了是一名哲學家、理學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著名文學家與詩人,其詩仍現存1200多首。朱子不僅對《楚辭》與《離騷》爛熟於心,而且將其視為學詩的根本,在其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
朱子一生遍注儒家經典,在其晚年,卻花費大量時間編著了《楚辭集注》《楚辭辯證》《楚辭音考》《楚辭後語》等作品。朱熹之所以會如此關注《楚辭》,這與其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與人生遭際密切相關。慶元元年,寧宗聽信朝臣讒言,將道學視為偽學,將朱子列為黨魁,其弟子蔡元定也遭受偽學之殃,被貶道州而卒。朱子逐漸失去了繼續研究理學的政治環境和話語空間,於是只能轉換頻道,從純理學的研究變而為較單純的文學和宗教研究。《楚辭後語》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朱傑人認為屈原的所作所為「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屈原的著作「皆生於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他認為歷代對《楚辭》理解都「已失其趣」,連司馬遷都「未能免」。前人沒有理會到當年屈原情感上的抑鬱,也不能從義理上理解和闡發屈原的所作所為,以至於屈原的精神及其賦作的深刻內涵「不見白於後世」。
(現場觀眾)
朱熹對長期以來人們對屈原的誤解甚為不滿,說:「屈原本是一個忠誠惻怛愛君底人,觀他所作《離騷》數篇儘是歸依愛慕、不忍捨去懷王之意,所以拳拳反覆,不能自已,何嘗有一句是罵懷王?亦不見他有褊躁之心,後來沒出氣處,不奈何方投河殞命。而今人句句盡解做罵懷王,枉屈了屈原。」這就是朱子要注《楚辭》的原因。面對著南宋外有少數民族的虎視眈眈,內有奸臣當道的時代背景,以及道學人士備受打壓排擠的社會現實,可知朱子其實是借注《楚辭》而注自己。朱子在編撰《楚辭後語》時,對於作品的收錄標準,首先要求其與屈原的作品存在精神情感上的一致性;其次要與屈原作品無心冥會,而非刻意模仿;此外還須符合義理、指意深切、有補於世。
最後,朱傑人帶領現場觀眾共同欣賞了《楚辭後語》中的《越人歌》、項羽《垓下帳中歌》、漢武帝《瓠子之歌》、《烏孫公主歌》等作品,並指出朱熹之所以會將張載的《鞠歌與呂大臨的《擬招》收錄在《楚辭後語》的最後,是為了讓學者知道「學之有本而反求之,則文章有不足為者矣。」學習的目的在於立志求道成德,而不在於章句辭賦。
屈子書院始創於北宋年間,曾稱汨羅書院、清烈書院、屈原書院等。現在的屈子書院是在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長春同志的支持下開始重建,於2017年端午節正式對外開放,為中國目前體量最大的穿鬥式偶數開間的全木結構仿古建築,地處湖南省汨羅市玉笥山北麓的屈子文化園內,具有展覽、講學與藏書三大功能。
此次論壇由中共湖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和中共汨羅市委宣傳部指導,屈子書院、屈子文化園和鳳凰網湖南頻道聯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