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上海第一菜,上海人不覺得,外地人沒見過 | 識味上海

2021-02-17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大排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儂哪能看?」

「這是一個好問題呀……伊曾經撫慰過多少上海人的心啊。」


 

6月初,我們和滬上知名的美食家俞挺相約聊聊「大排」這道菜,俞挺的這一句感慨,提綱挈領地把大排在上海人心目中的位置給拎了出來。

「現在講本幫菜動不動講紅燒肉,問問大家,老早到底是紅燒肉吃得多還是大排吃得多?我是上海理工學院的子弟,老早底食堂裡大排好像是2角5分一塊,但是在那個辰光還是吃得起的。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大排可以講是上海人家的當家第一菜。」俞挺說。

上海大排,食堂一絕。

要講大排,幾乎所有受訪者一上來都會 「愣一愣」,首先是大排怎麼定位呢?你講它是菜吧,你曾幾何時在像樣的飯店裡點到過四、五塊大排碼整齊端上來的?菜單也沒辦法寫,蔥烤大排?還是「五塊蔥烤大排」、「八塊蔥烤大排」?

你說它不是菜,作為上海人,總歸隔一段時間就會見到大排的,它的位置很特殊,是一道保底的食堂菜、澆頭菜和家常菜,每一家都會做,味道呢又各不相同。

在我們很多受訪者的記憶裡,早幾年吃年夜飯,紅燒大排也曾經是一道必定上桌的菜,只不過到了90年代末,肉菜紛紛被小鮑魚、扇貝、大明蝦這些更顯身價的海鮮給替代了。

和俞挺見面,他便直接帶我們到了他辦公室外長樂路上的「老上海麵館」,這家店也算他的「食堂」之一,燜肉麵是一絕。不過俞挺說,這家的紅燒大排也燒得相當道地。他特地招呼跑堂的小老闆說,「人家是特地來寫故事的,幫伊尋塊膘峰肥一點的。」

「膘峰啥物事?」

俞挺不答,等到面端上來,他讓我自己用筷子夾起來看——原是大排邊緣帶的一段肥膘。光講沒有用,這一口咬下去,香氣撲滿。所有的回憶就像洩洪了水庫,灌滿這略顯侷促的店面裡。

俞挺看我表情,笑著說,「對伐,一吃儂就清爽了,就都想起來了。」

膘峰肥厚的大排肉最是好吃

老早的紅燒大排,膘峰是衡量大排好壞的一個標準單位,整個80年代、90年代初,小孩子吃到大排的膘峰,就像今天的孩子細心品嘗夢龍的巧克力外衣那樣。

但不知從哪一年開始,膘峰在菜場肉攤的環節就被剔去了,「少吃脂肪」、「預防三高」這些新名詞替換掉了阿爹姆媽腦海裡「補充蛋白質」、「長身體」這些舊名詞。

這不,俞挺最近也在調理身體,少油少鹽,晚餐也不吃了。這天他點的是一碗拌麵加一個獅子頭,他特地關照少一點,不要擺醬油。有意思的是,小老闆也知道是熟客來了,又特地加了料,這頓的油水是少不了了。

這家麵館一腳踩進去就能感覺到的「客氣」,還有空氣裡濃油赤醬的味道,就跟他們做的大排一樣,原汁原味。

滬上知名美食家俞挺談起大排頭頭是道

俞挺是70年代初生人,他記憶裡大排首要要看膘峰,而我們的另一位受訪者陳昕雲出生於80年代初,他吃大排首要看的是色面,要深、要濃、要能下飯。

「這兩年印象最深的大排是在瞿溪路的一家麵館,伊一塊大排賣20塊,還不算主食的價錢喔,嚇人伐?但是真的好吃,非常入味的,色面也深,搯飯吃一級了。肉也蠻厚,不是酥啪啪的那種,有點咬勁的。我是一口氣吃了4塊。」陳昕雲說。

大排汁水拌白米飯味厚而不膩

大排汁水拌白米飯和紅燒肉汁水拌白米飯是兩種味道,前一種味厚但不膩,更得小朋友們的喜歡。「大排呢,是不上檯面的美味,任何一家麵館,無論是蘇邦、錫邦、本幫的,儂講老闆我要一塊紅燒大排,伊要講沒有,那這家麵館就不要開了。」陳昕雲說。

紅燒大排也是他家的一道拿手菜,他說曾經有一回去朋友家吃飯,到樓下發現附近沒有水果攤位,倒是菜場就在隔壁,便專門彎到菜場現切了8塊大排直接帶到朋友家。進門便借了圍裙,砧板擺好,「叨叨叨叨」在廚房忙起來,半個小時,一盤蔥烤大排做好了。

「上海本幫菜,紅燒大排我覺得能排到第四位,前三位是冰糖河鰻、扣三絲、紅燒鱔筒。雖然排第四位,但是作為上海小囡,你可以不歡喜吃紅燒雞腿,不喜歡吃鹹菜炒毛豆。但是不大會有人不歡喜吃大排,吃不多是有的,但不會講不歡喜。」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

陳昕雲燒大排的手藝是從丈母娘那裡偷師的,不過丈母娘的大排從來不放水,就用醬油和料酒,但收幹之後的汁水還是夠他和女兒各自搯一碗白飯吃,這個火候控制他還沒能練到家。

在曾經很長的年月裡,下班到家洗洗手,圍上圍裙下廚房,嫁了這種上海男人絕對是福氣。

俞挺自己也頗愛下廚,家裡面蔥油拌麵、小籠饅頭、生煎饅頭都自己做過,不然也不會從建築師跨界到了美食領域。

「小吃其實不難的,只要儂認真就可以的。但是現在的上海小吃,很多人偷懶省掉工序了,伊想著點東西為啥要噶許多花頭?但是工序省掉,味道就差這一口氣了。」俞挺指著碗裡的大排說。

「阿拉屋裡的大排哪能燒法子呢?先用一把刀把大排的機理割斷,抹鹽、老早底還要抹味精,現在不抹了。旁邊準備澱粉、打一個蛋進去,調汁,大排拖一拖,然後再一塊一塊到油鍋裡去斷生。豬排要嫩,但是儂會擔心生對伐,就需要多幾道工序去弄,否則就是紅燒肉了。」俞挺說。

準備澱粉、打一個蛋進去,調汁,大排拖一拖。

俞挺對本幫的大排是有過研究的,「大排的起源實際上維也納豬排,也是一片片切開燒的。上海的炸豬排呢,就是維也納炸豬排的變種。這個當年歐洲人傳到亞洲來,有兩個套路,一個就是上海炸豬排,掛麵粉來炸的,還有一個套路呢,就到了日本就變成了吉利豬排,厚切了。」

「個麼紅燒大排哪能來呢?儂想想看,老早底油多少金貴啦,豬排乾脆就紅燒唻,帶骨頭,骨頭幫肉當中也有一點活肉可以啃。實際上老底子的排骨年糕裡廂的豬排,也是紅燒大排,煨出來的,現在弄得來年糕是醬油汁水一澆…… 」俞挺說。

上海大排的鼻祖——維也納炸豬排

排骨年糕

一邊聊著,碗裡的面也見底了。於是我們便繞到後廚去找老闆,麵館在前面跑堂的是老闆的兒子,老闆朱季勇在後廚監工。

朱季勇原本是靜安飲食公司出來的,俞挺說,「儂叫伊創新伊也創新不來,都是老底子那些東西,所以不會難吃的。」

午間的高峰差不多過去了,朱季勇幫著傾倒廚餘,他穿著一件經年洗舊了T恤衫,腰板很直,很典型弄堂裡混出來的爺叔腔調。見到我們繞道後門口,他便摘下塑膠手套,鑽進廚房拿了包中華出來,發煙點菸,「再下去麼,好讓阿拉兒子做了,伊也蠻想做下去,阿拉麼就不做了,這個就是傳承。」

朱季勇一副很典型弄堂裡混出來的爺叔腔調

麵館做大排澆頭是本幫的一大特色,之前我們寫過的虹口富祥麵館也有這道澆頭。老闆劉以都每天一大早都會去菜場固定的肉鋪採購大排肉,肉販會幫他剃掉大骨,然後劉老闆自己帶回去用肉榔頭整肉,還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切開膘筋,這樣大排下油鍋後就不會打卷。

「大排先是用醬油、蛋清醃製,再下油鍋,油溫六成就行,斷生之後起鍋,加入蔥爆出香味,大排再入鍋,正常加料翻炒就來塞了。」劉以都短短幾句話,本幫大排的所有秘密都在裡面了。

劉以都的一招一式,道盡本幫大排的秘密。

實際上,大排在不同代際上海人的印象裡興盛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大排幾乎是70後青春期裡最「煞根」的肉菜之一,填補了「長身體」時期對動物蛋白和熱量的需求。

對於陳昕雲這樣的80後而言,紅燒大排只是佔據了童年時光,因為沒多久,隨著90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路邊「炸豬排」的個體戶越來越多。

我們曾經寫過的「銅川路第一炸」、「彭浦第一炸」都開店於那個時間點。而後,一種名叫「大江漢堡」的炸豬排更是風靡滬上,用番茄沙司或者泰康黃牌辣醬油都很般配。

上海大排,在各色美味的衝擊下,

仍教人難忘記。

到了新世紀,大家越來越忙碌,飯局越來越多,菜色花樣,極盡變換。而大排就這樣忽然間從好多地方消失了,本來一周一見,後來一月一見,想必現在很多人是一年都難見幾回了。

有點像人忙起來會忽然間忘記自己上一秒在做的事情,一回神,悵然若失。

我的一位吃客朋友給我講過一幅畫面,提到大排他想起來,小時候等到禮拜天早上,他媽媽便領著他虹橋新村後面的菜場買菜,因為他是「肉祖宗」,媽媽便特地到肉攤前稱一大塊排骨肉,現切成片,有時候帶骨,有時候剔掉骨頭留著燒冬瓜湯,他呢,就拉著媽媽的手站在一邊專注地看著……

- END -




回顧90年代的上海記憶,點擊下方圖片

十年間,放下紙筆,拎起大哥大

讓華亭路告訴儂,上海憑啥是全國第一時髦

藏著你的青春的,除了「九塊八」,還有「十四塊」

寫稿子:戴震東

畫圖片:顧汀汀

照片來自網絡和視頻截取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滬語悅讀:上海菜,上海閒話,上海人
    用小調羹舀了一眼眼,三隻油爆蝦,擺勒隔壁陳先生個碟子裡向,陳先生搛起蝦,搭我講,儂看呶,三隻油爆蝦,大中小,上海人呢,先拿小個吃脫,江北人呢,先拿大個吃脫。人搭人是勿一樣個。陳先生搭丁先生是小辰光個同學,儕是七十幾歲個老先生了,我問陳先生,㑚小辰光,是嘸沒上海人外地人搿種講法個,對伐?
  • 上海女子在地鐵用方言兒歌辱罵外地人!網友:也就上海郊區口音
    全國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裡,總能看到外地人的身影。我們的城市總是用包容的姿態接納這些異鄉人。然而,近日上海地鐵車廂裡的一則視頻在網上上熱傳!視頻裡一名女子操著上海方言,用本地兒歌嘲笑辱罵著一名外地人!
  • 上海 上海菜的巔峰?
    朋友們交口稱讚的餐廳,亞洲best50,黑珍珠2鑽,米其林,感覺已經是本幫菜的巔峰,上次有6個美女邀我一起探店,可惜人不在上海,扼腕嘆息,哎。這次有朋友組局,再不去就傻了,即使黃色警報的傾盆大雨也阻擋不了我。正如店名,餐廳坐落於愚園路1015號,這幢保護建築原是太平人壽創始人周作民故居,後來又先後入住過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和李濟深。
  • 上海人的黃鱔菜
    其實,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黃鱔菜也不過三道:鱔絲羹、炒鱔、段鱔。這黃鱔能上能下,入宴能佔一席,也能做大眾面的澆頭且可湯可拌。老底子吃清炒鱔糊要去本幫德興館,這道菜與他家的蝦子大烏參齊名;現在卻是只知其一。若要吃炒鱔背,則上寧波館益慶樓。美食家唐魯孫說有家大陸飯店也不錯,「一個大蒜清炒去皮鱔背,鮮嫩腴脆,韌而不濡,火候真是恰到好處。」店家師出名門,從老正興出來另立門戶的。
  • 新上海人是什麼意思?有上海戶口是否算上海人?
    有人覺得自己拿到身份證就是中國人了。有的人覺得「龍的傳人」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皮膚不算。有的人覺得新加坡之類的,只要繼承中國文化的,即使你移民了,還算中國人,李連杰不就這麼自稱的嗎?不論北上廣不都這麼來定義的嗎?先看你身份證是不是110,310開頭,再看你上海有沒有房、是不是市中心的。最重要的是你會不會上海話,這個完全學不了而且造不了假。再過一點,看你爹媽祖輩。
  • 新上海人是什麼意思?新上海人算是上海人嗎居住在上海的哪裡?
    有人覺得自己拿到身份證就是中國人了。有的人覺得「龍的傳人」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皮膚不算。有的人覺得新加坡之類的,只要繼承中國文化的,即使你移民了,還算中國人,李連杰不就這麼自稱的嗎?不論北上廣不都這麼來定義的嗎?先看你身份證是不是110,310開頭,再看你上海有沒有房、是不是市中心的。最重要的是你會不會上海話,這個完全學不了而且造不了假。再過一點,看你爹媽祖輩。
  • 《不出城的年味·上海篇》|揭開魔都的另一面
    微博@imClumsyPanda總聽人說,上海是一座沒有年味的城市。不忙春運、沒有傳統習俗、沒有土特產、也不愛看春晚,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在上海過年會是一次無趣、孤獨的體驗。大眾點評@羅小鯨q屋有鮮在召稼樓附近,好多人來這附近置辦年貨,老上海的年味感十足。來這裡只為吃一口蟹粉湯包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 傳統的八寶飯,上海人最濃鬱的年味
    八寶飯是上海人酷愛的傳統美食 圖片來源:東方IC「師傅,幫我拿兩個糯米的八寶飯」,「我要五隻,兩隻血糯米,兩隻烏米的,還要一隻奶油的」,……這兩天南京西路的王家沙門店,買八寶飯的顧客把銷售窗口擠得嚴嚴實實。
  • 阿山師傅走了 | 識味上海
    他不願意讓太多外人知道他的死訊。今天推送的《阿山師傅走了》的作者是顧箏。顧箏說她自己是「上海本地人」,因此和自稱「虹橋鄉人」的阿山師傅在語言和生活經驗上有親切感。阿山師傅最後的幾年的生活裡,顧箏幾乎成了阿山師傅唯一的「傾訴對象」。
  • 「「老底子」上海年味」,一次嘗遍新老上海菜代表,品嘗名廚復刻失傳名菜 | 元宵巨獻,限量發售
    一說起上海菜,大家的第一印象必然是「濃油赤醬」。濃油是指上海菜多用豬油,赤醬則離不開醬油和糖。
  • 上海小吃店創建於1921年,其招牌菜是排骨年糕,上海人都吃過
    #特色食品上海為天南海北的食客分享最正宗的特色美食,希望你喜歡!相信很多網友都知道,現在各種評分網站都成了大家最喜歡訪問的地方,因為很多人無論是旅遊還是在家周圍找個好地方,都會先在這裡看評價。大多數網紅商店都不提供優質食品,他們中的許多人只是出名而已,讓我們來看看上海的網紅存儲,這裡的食物卻能讓享受過美味佳餚的食客讚不絕口。這家店的名字叫仙德來,這裡也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商店,他成立於從門面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家商店經營得很好,店裡的氣氛很有特色,這是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非常適合顧客靜下心來品嘗美味佳餚。
  • 別說了,上海人不懂本幫菜!
    湊近細聞,是時間幻化出的奧妙鹹香,是鹽的升華,肉的自我修養。搭上浙閩交界處產的毛筍,吃口脆。無需其他的調味料,吃的就是原汁原味。這不就是走油肉,和紅燒版本的白斬雞嗎?在市區也不算少見,但細細品味之下,還是渾身透著亮點。
  • 上海本幫菜 糟缽頭
    「老法師」們(上海話,指上了年紀的精通某一種技能或者業務的人)有一身功夫,但說不出寫不了。誰來幹這個事?不是哪個專家學者,而是上海電視臺的周彤。總結梳理本幫菜的工作最終落到了一個揚州人身上。見到周彤時,他正和中國烹飪大師、老字號德興館的退休廚師周懷榮談菜。「談菜」是周彤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這天下午的收穫是和周懷榮分享的一個經驗:去除河鰻表皮的黏液用75 攝氏度的熱水最好。
  • 上海佬開的——上海佬海派創意菜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其實已經已經老大不小了◔ ‸◔?)雖然在家吃膩了本幫菜但是骨子裡其實還是深愛著本幫菜的,所以看到了創意的本幫菜還是很想嘗試的。老闆也是位上海人,一看就是那種老克勒,非常的熱情ヽ(•̀ω•́ )ゝ所以對這家餐廳的第一印象很好,非常親切。飯店位於楊思地鐵站步行10分鐘不到的長青商城,過了一座小橋就看到這家店拉!
  • 關於上海人排外的討論:上海是海派開放城市,排外上海人非主流
    上海人的標籤上海人排外的表面原因:沒有得到實惠上海個城市整體發展到這個水平竟然還有這麼多特別排外的居民,可能主要還是本地居民沒有從中國和上海的發展中得到太多的實惠,畢竟上海大多數好的房子和資產性收入都是外地人和外國人掙走的
  • 老上海人愛吃的蒼蠅館子,經營38年每天滿座,老闆娘說別再宣傳了
    上海菜又叫做本幫菜,是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幫就是本地的意思,就是說上海當地的特色菜,以濃油赤醬為主,味道醇厚鮮美,烹飪手法多數是紅燒、煨,擅長用糖,很有江南風味。吃慣了當地菜的人來上海第一頓可能不太習慣,但是來一個地方旅遊肯定要融入當地的飲食文化中,那些大店味道可能有所融合,和地道的上海菜有一定區別,所以建議大家走街串巷,去小巷子裡尋覓真正的上海味道。比如說黃浦區這家盛運餐廳,他們家就是老上海人愛吃的味道, 以本幫菜私房菜為主,這條街上有很多老牌酒樓,盛運餐廳藏在裡面不起眼,但是火了38年,每天基本上都是滿座,環境雖然簡陋但味道是真的不錯。
  • 上海經典本幫菜大賞
    據說「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小東門外洋行街一批經營海味的商號生意清淡,大批烏參積壓倉庫,黑不溜秋的烏參像石頭一樣丟在馬路上都沒人要。本幫菜宗師楊和生獲悉後,與徒弟李伯榮、蔡福生等一起悉心鑽研,最終創製出一道上海風味的「蝦籽大烏參」,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載譽上海灘。
  • 【上海話朗讀】上海人的熟小菜
    上海人的熟小菜作者:袁念琪來源
  • 上海人排外?聽聽新上海人怎麼說
    上海是一座排外的城市嗎?小氣、排外、傲嬌、冷漠上海人似乎一直被貼上這樣的標籤這些標籤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正確就連在抖音說上海話都會被網友諷刺太裝……那麼,聽聽新上海人眼中的上海人是怎樣的?1上海是給人有距離感的但其中包含著濃濃人情味你有困難我會施以援手這些從小細節裡都可看出走在路上迷了路問坐在花壇邊休息的阿姨爺叔他們真的會很熱心地告訴你該怎麼走,要注意路上有什麼標誌有時回答你之前還會體貼地問一句你會上海話嗎?
  • 關於上海及上海人的47問,答得太好了!
    大家都是人,你覺得難就難,你覺得容易也很容易。 上海人普遍接受的人際交往準則是:我的事不關你的事,你的事也不關我的事,大家各自管好自己的事,誰也別多事。2、上海女孩子是不是很作? 是的,被男人寵出來的。 3、上海交通是不是很擁擠? 和其他大城市一樣,但是比二十年前好多了。 4、上海人是不是很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