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典本幫菜大賞

2021-02-16 廚影美食

在上海,但凡「本」字開頭的都和本地人有關。本地閒話,區別於上海閒話;本地灘簧(滬劇),區別於京戲、崑曲、越劇及其他各地方劇種;本幫菜,區別於川、粵、京津、揚幫、蘇幫等外地菜系。

本幫菜這一概念的出現,大約出現於上世紀30年代,最初它是以弄堂飯店的形象為市民銘記並接受的。一開始,本幫菜就不可避免地留有家常菜的胎記,以豬肉、豬內臟、河鮮、豆製品和時令菜蔬為主要原料,選料是粗放的,邊角料也要廢物利用,至於烹飪手段,一般以紅燒、清燉為主。在長期實踐中,本幫菜的廚師們將不同原料、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烹製方法,吸取了蘇、浙、皖等地菜系的烹製特色,改濃油赤醬為重原味、重烹調,保持香、脆、鮮、嫩,形成了甜鹹適宜、濃淡兼長、清醇和美的獨特風味,被稱為本幫菜。

蝦籽大烏參

蝦籽大烏參是本幫傳統菜中的頭道大菜。據說「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小東門外洋行街一批經營海味的商號生意清淡,大批烏參積壓倉庫,黑不溜秋的烏參像石頭一樣丟在馬路上都沒人要。本幫菜宗師楊和生獲悉後,與徒弟李伯榮、蔡福生等一起悉心鑽研,最終創製出一道上海風味的「蝦籽大烏參」,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載譽上海灘。

這是一道典型的功夫菜,首先要用火燎燒大烏參的外皮,經過漲發後,用油汆燙,加蝦籽、高湯和其它調味料連燒帶燉。光漲發這一道工序,就要用「六步法」,選料、大火烤、刮焦、浸泡、開膛去腸、洗淨,耗時7天左右。漲發好的烏參先入油鍋爆,再配以河蝦籽、紅高湯,產生鮮味……最後勾芡淋上滾熱的蔥油。上好的蝦籽大烏參色澤烏光發亮,質感軟糯中略帶膠滑咬嚼感,抖動後有明顯的飄移式浮動感。其味感是典型的上海濃厚醬香,而蝦籽的醇厚鮮香起到了點化的作用。

扣三絲

本幫名菜扣三絲,發源於浦東三林塘農家菜。昔時,滬郊富裕人家擺喜酒,將其作為一道主菜,紅、白色的細絲堆砌如小山,寓意「金山銀山堆成山」,希望子女成家後財源廣進。

扣三絲是取雞胸肉、冬筍和火腿三種極鮮的食材,先片後切,片需薄如紙片,切需絲絲均勻,且每根絲僅有牙籤粗細。按照傳統做法,一盤扣三絲總共要有1999根。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這道菜食材雖普通,卻極考刀工,一道菜細切需耗時1小時、粗切也要耗時30分鐘。切成後的三絲塞入早已準備好的扣盅,不能斷、不能扭曲,上籠蒸透,再往透明的玻璃盆裡一扣脫模,一座色澤分明的三絲寶塔矗立在盆子中央,澆上清湯,再飄兩三葉豆苗嫩芽,先不吃,已經把人看呆了。

紅燒河鰻

河鰻不用選太大,要紅燒入味,一斤三兩、頭小身圓的即可。在燒制過程中,要分別採用「大、中、小、文」四種火候,時間分別控制在5分鐘、10分鐘、10分鐘和5分鐘,最後再用大火收汁。經過火候的慢慢調理,使魚體膠質多溶於湯汁,不用澱粉勾芡,湯汁自然濃膩如芡(業內稱「自來芡」),保持了食材原汁原味的特點。成品都覆蓋著生抽老抽冰糖料酒熬煉的芡汁,紅潤光亮,外皮不破,實則軟爛脫骨,入口肥腴鮮甜,堪稱濃油赤醬類菜餚的代表。 

草頭圈子

圈子和草頭,像是一對靈魂伴侶。圈子不是大腸,而是直腸。用大腸製作這道菜,彎彎曲曲,燒不成圈,味道也沒有那麼醇厚甜糯。最初人們是單獨燒製成紅燒圈子,但油脂太多,吃起來容易發膩;而草頭卻正好有「油抹布」之稱,其吃油能力非一般菜可比,因此就用草頭和大腸一起搭配,這樣,草頭吸收了大腸的油脂,而大腸又吸進了草頭的清香,兩者搭配起來大有「洗淨鉛華,摧剛為柔,清雅脫俗」的感覺,吃起來草有肉感,肉有草香,肥而不膩。

響油鱔絲

很多人在本幫菜館裡必點的一道菜就是響油鱔絲,上菜的時候,常見到服務生一手託著鱔糊盤子,熱氣騰騰的鱔絲中間窩了一個洞,撒滿蒜泥薑末和蔥花,另一手拿著半勺燒得冒煙的熱油,來到餐桌前,放下鱔糊盤子,隨手將熱油澆在蒜泥薑末蔥花之上,只見「嗤」的一聲,煙氣、香氣、熱氣撲面而來,此時,色、香、味、形都達到了最佳的境界,故有「響油」之稱。

而之所以這道以鱔絲為主料的菜又被稱為鱔糊,是因為成菜基本沒有湯汁,鱔絲上裹著濃稠的調味料,整盤菜吃完,盤底也不留湯汁,因此被稱為鱔糊。除了本幫菜,蘇州的蘇幫菜,杭州的杭幫菜,都有這道菜的身影,做法和口味也基本相同,但仍舊是以本幫菜的響油鱔絲最為知名。 

油醬毛蟹

經典的本幫菜餚之一。該菜品是將處理乾淨的毛蟹在蟹身上蘸上少許鹽,順便在麵粉碗裡按一下,以免蟹黃流失,再放入鍋內,放一把碧綠生青的毛豆,加紹酒、醬油、糖及適量水燒至蟹熟,稠濃湯汁著芡,淋油出鍋即成。麵粉封住鮮美的蟹黃蟹膏,酒氣升騰去腥,收汁勾芡出濃鬱的醬汁,便將蟹天然的鮮與海派風情完美結合了起來。煮成的油醬毛蟹色澤橘紅,被濃厚的醬汁包著,內裡肉質嫩極了。此菜色澤鮮紅,滷汁濃油赤醬,緊包毛蟹,肉質鮮嫩,味香濃鬱。

油爆河蝦

上海油爆蝦,選用鮮活青殼的大河蝦,油溫達到200℃,食材才能下鍋。高溫油爆後放入蔥、姜、酒、醬、糖製成的濃汁中燒煮,成品蝦肉熟而不老,蝦殼脆而不焦,紅亮圓潤,殼脆肉酥;汁濃入味,鹹甜適中才算正點。這道菜對火候的考校,有如教科書一般的嚴格。

紅燒划水

上海人大多愛吃紅燒划水,「划水」,即為青魚尾巴。烹飪這樣一道紅燒划水,並不耗費多少精力,也無私房秘方可言,所有調料只三味,醬油、糖、酒而已,輔以小蔥、生薑去腥,只此幾樣,足矣。偏偏簡單的調味卻調出了流傳長久的上海紅燒味道,雋永綿長。成菜關鍵在於起鍋前的最後一次顛翻,此時魚尾已熟,若無呵護嬰兒般的細心,則魚尾必斷。以正統紅燒手法烹飪,只用醬油料酒調味,文火燜、大火收,以冰糖收汁,色澤紅亮。燒至到位時,滷汁稠濃、肥糯油潤、肉滑鮮嫩。

糟貨

用香糟和香糟滷製菜,是上海菜特有的一種烹飪方法。每到悶熱的夏天,難有胃口,糟貨剛好登場。糟貨有「生糟」、「熟糟」之分,以原料入糟前的生熟來區別,「熟糟」多見。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先用黃酒糟、黃酒加鹽、糖,香料調成糟滷,再把煮至剛熟的原料浸入,入冰箱,幾小時即成。上海人怪來兮,一頭豬從頭到腳、排骨下水,乃至雞鴨鴿鵝、魚蟹蝦貝、毛豆茭白、花生麵筋,全可以拿來糟一下,糟法大同小異,而各曲盡其妙。糟貨成品一般色淡、味鮮、涼爽、耐嚼,妙在那一股或濃或淡、若有若無、似酒香非酒香的糟香,苦夏的人們少有不聞香色動,胃口大開的。

八寶鴨

八寶鴨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是一道節慶大菜,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八寶」一詞,在中國的民俗中素來代表豐富的吉祥,古典家具中就有八寶螺鈿嵌的工藝。那麼鴨子的「八寶」從何說起呢?所謂八寶,有雞丁、火腿丁、鴨肫丁、冬筍丁、香菇丁、杏仁、慄子、乾貝等,與洗淨的上等糯米一起拌勻,加酒、鹽、蔥、姜等調味,塞入鴨膛內,再把膛口縫好。鴨子也必須選用足1.5斤重的草鴨才能塞進足量的餡料,制出肉酥料足的八寶鴨。處理好的鴨子下油鍋炸至金黃色,然後墊上棕葉上籠蒸四小時以上,待到出籠,香味四溢。

糟缽鬥

「糟缽鬥」堪稱一道古董級名菜,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對於一些老上海來說,它幾乎就是上海味道 的化身。。據清楊光輔在《淞南樂府》中所述,當時烹製此菜,將豬的內臟、豬腳爪、鮮湯和香糟滷同放在小缽頭裡上籠蒸製,從而使菜餚糟香撲鼻,鮮香濃鬱,極負盛譽。

能稱為經典的菜餚,往往都有各自的絕招。「糟缽鬥」成品要求配料酥香糯軟,腥臭雜味盡除。因此,洗滌內臟與烹製火候便成了此菜好壞的關鍵。豬耳要刀刮、豬腦經漂水、豬肚需鹽搓、豬肺得灌水、豬肝要滷煮,每一環節都不能馬虎。烹製時,必須是小火長時間燜燉,直至肉糯湯濃。此外,「糟缽鬥」的精華在於「糟」,而難處也在於此。糟香不僅要「正」,還要追求「雅」。因此,在吊糟滷的時候,需要放些許江門陳皮、幹桂花與黃酒、糟泥一起餳,這樣吊出來的糟滷自有一股清雅的味感。而糟滷的加入,時間上也有講究,只有在離火前1~2 分鐘放,才可保持菜品糟香醇厚、滋味悠長。

使匙打湯,輕啜一口,鹹香後守著甜韻,濃鬱裡又飽含著清爽,再打一滿匙主料入口,咀嚼間汁水噴勃,豐腴飽滿,彈牙舒爽。但吃過這道美味的上海人卻越來越少。因為糟缽鬥的製作過程費事又花時間,少有飯店願意多費心思,時至今日,竟讓這道本幫名菜無奈流入失傳邊緣。

四喜烤麩

烤麩是用帶皮的麥子磨成麥麩麵粉,再在水中搓揉篩洗而分離出來的麵筋,經過發酵蒸熟而成的。四喜烤麩是非常經典的上海家常菜,但並非每個人都搞得清楚「四喜」是指哪四喜。「四喜」指的是木耳、香菇、金針菜和鮮筍,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將筍改為花生米。四喜烤麩可以熱吃也可以冷吃。海派的做法,烤麩是需要經過油炸的,烤麩吸滿湯汁,每樣東西都燉得味道濃鬱。烤麩像海綿一樣多孔,所以配的東西最好比較鮮香多汁,吃起來才能鮮美。

白斬雞

陸文夫的《美食家》裡,朱自冶孔碧霞水陸紛陳的家宴上有這一道;王安憶的《長恨歌》裡,王琦瑤請嚴師母和毛毛娘舅第一次便飯也有這一道。從前上海人過年的 時候,怎麼也要想辦法弄一隻活雞,做只白斬雞,無雞不成席,這是年夜飯上最撐臺面的一道冷盆。

上海的浦東三林塘的草雞最正宗,一歲多的新雞皮緊,肉嫩,油勻,味鮮。浦東還出一種驐(音:敦)雞,即被閹割過的公雞,因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只只重達五斤以上,諢名「浦東九斤黃」,鮮香肥美尤在新母雞之上,現在實屬難得。

白斬雞的烹飪方法是最最簡單不過的了,不過也考火候。兩斤半上下光雞一隻,冷水淹過四分之三雞身,加蔥姜、料酒,大火煮沸,轉小火十分鐘,中間可翻一面雞身,熄火後燜十分鐘。這兩個十分鐘,即是要訣。這樣燜出來的雞肉極嫩,雞腿骨中骨髓仍然鮮紅,甚至帶有少許血水,是白斬雞的最佳狀態。燜過十分鐘後的雞小心撈出,在大量涼水中衝透,使雞皮緊緻,口感韌中帶脆。待雞徹底冷透,表面略幹,即可動刀斬件。現在上海各飯店和熟食店都經營「白斬雞」,不僅用料精細,而且還用熬熟的「蝦子醬油」同雞一起上桌蘸食。此菜色澤金黃,皮脆肉嫩,滋味異常鮮美,久吃不厭。

糖醋排骨

雖然追究起來糖醋屬於浙江菜的做法,但糖醋排骨已經成為了一道地道的上海特色的本幫招牌菜。此菜既可熱吃,但大多還是作為一道冷菜,無論是家宴還是在高檔酒家上的宴席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可謂酸甜可口,肥而不膩,百吃不厭。 

上海人燒糖醋小排,選的排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肋排,而必定是前腿夾心肉上的那一段排骨,上海人稱之為「小排」,雖然小排骨的肉不多,但是肉頭嫩,精肉中夾一點肥,這樣的肉吃上去不會顯得幹、老。買來的小排先用冷水浸一會兒,以便將肉中的血水逼出來。然後瀝乾、倒入黃酒、精鹽、醃製一下。要烹飪前倒入澱粉均勻上漿,起油鍋熱油至六七分,用中火油氽至金黃色,外酥裡嫩即可。傳統的糖醋排骨講究酸甜在外,香酥脆在裡,肉質鮮嫩在內,全憑一個「氽」的功夫。油氽過的排骨瀝去油,另起鍋,倒入料酒、醬油、糖、鎮江陳醋、適量清水至燒開成糖醋汁。糖醋汁稍許用中火滾一滾,揮發掉一些「生醋」味兒。倒入水澱粉勾芡,將炸好的排骨下鍋翻炒均勻,撒上烤香的白芝麻和少許蔥花點綴一下即可。

雞骨醬

雞骨醬是正宗上海名菜,所謂雞骨醬,並不是真正用雞骨熬醬,而是用切塊的老母雞,加濃醬翻炒而成,醬料炒的夠稠,拌飯,絕配。

楓涇丁蹄

據清末民初《清稗類鈔?飲食篇》中記載:「嘉善楓涇聖堂橋堍,有丁義興者,百年老店也,以善制醬蹄名於時,人呼之曰丁蹄……味至佳,加載郡志,膾炙人口。」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將楓涇丁蹄敬獻皇家,從此「楓涇丁蹄」成為江南貢品。

傳統上用來做楓涇豬蹄的原料,是楓涇「杜種豬」,乃著名的太湖良種,也算是「根正苗紅」。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它細皮白肉,肥瘦適中,骨細肉嫩,一煮就熟。切片宜薄,下刀要快,切面才能幹淨。再細看,這丁蹄湯凍、皮、脂肪、肉層次分明;一片入口後,嚼起來微甜酥軟,肥而不膩,確實美味。

八寶辣醬

八寶辣醬是一道典型的上海菜,它是由「炒辣醬」改良而來的。早在40年代,九江路上的同龢館廚師們參照上海本地菜「全家福」的烹製法,在炒好的辣醬上澆上一個蝦仁「帽子」,又對炒辣醬的原料進行了調整充實,用蝦仁、雞肉、鴨胗、豬腿肉、肚子、開洋、香菇、筍片等八樣主要原料烹製,故稱它為「八寶辣醬」。看懂了沒,八寶辣醬最早實際上就是一道醬料菜,既能飯菜合一,又能把菜拌在飯裡吃,名副其實的下飯神器。

雖然的確是有八種口感各異的主料,但八寶其實卻非這道本幫菜餚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那個所謂的辣醬。這是一種甜、鹹、辣、鮮兼而有之的一種複合味,這種極富上海特色的醬香揉合了「鮮爽開胃」與「掛口持久」這兩重極為矛盾的味感。而當這種輕與重、柔與剛、淡雅與濃烈、活潑與老沉的味感同時衝擊你的味蕾時,你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味道的穿透力!

青魚禿肺

禿肺,其實不是肺,而是野生大烏青的魚肝(俗稱「肺」)。青魚禿肺的傳統做法,是取5斤以上的大烏青,在到達碼頭時活摘魚肝,才能做成一份。另根據美食家沈嘉祿老師的說法,每年清明過後到桂花始放這段時間裡,烏青養得最肥碩,才是品嘗青魚禿肺的好日子。這道菜最早是在民國初期誕生於上海老正興菜館,一份菜需用15到20條青魚的魚肝,經反覆洗淨後,加上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等調味相配,製成菜餚,名為「青魚禿肺」。

由於禿肺含有大量純魚肝油,經熱稍煎及調味後,被賦予了嫩如豬腦、豐腴如鵝肝的口感,曾有老食客如此形容這道菜,「狀如黃金,嫩如腦髓,滷汁濃鬱芳香,入口未細品,即已化去,餘味在唇舌之間,久久不散」,還有食客甚至說它比西餐裡的鵝肝還要肥美。要燒這樣一道正宗的青魚禿肺,魚肝要活取,死魚的魚肝味道發苦。處理魚肝時,要去淨兩側的黑線,不能有腥味,還要小心不弄破魚膽。煎魚肝和最後勾芡時也要小心,出鍋時要保證肥嫩的魚肝一個個形態完整,烹飪過程一不小心,就要前功盡棄。正因為取材和製作的繁複,讓青魚禿肺幾近失傳,目前在上海仍敢於挑戰它的餐廳寥寥無幾。

紅燒肉

很多人給上海菜貼上了「濃油赤醬」的標籤,認為它的特色就是「汁濃、味厚、油多、糖重、色豔」,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上海本幫菜中的紅燒類菜式更加確切一些。本幫紅燒肉加入大量醬油、大把冰糖,經過幾十分鐘的燜燒,不用勾芡,湯汁自然濃稠如芡,成品紅潤光亮,堪稱濃油赤醬類的代表。

蘇幫紅燒肉走燜的路子,香甜軟糯、入口即化,本幫紅燒肉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道「小火炒肉」的工序,因此本幫紅燒肉的原名叫做「炒肉」。連皮在內肥瘦夾花一共七層的五花肉一經炒過,瘦肉層緊而不僵,絲縷清楚,有火腿香,肥肉層將融未融,潤而不膩,肉皮粘糯、微韌,口感層次比燜出來的蘇幫紅燒肉更加豐富。

本幫燻魚

燻魚屬於本幫上海菜的涼菜主打,也是上海外事宴請的主選菜。燻魚雖名帶燻字,其實並不是燻制的,而是採用先醃後炸再醃的工藝,選青魚肚檔的部分,加醬油和糖醃製四個小時以上。這時必須加一點糖,是確定燻魚味道層次和基調,不使醬油之味獨斷專行的意思。同時調製一個醃料備用,這個醃料,要下大量的糖,務必使醬油的鹹味和糖的甜味分庭抗禮,不分仲伯才行。在陰涼處晾乾魚片表面。起大油鍋,油溫八分左右氽炸。因醃料裡有冰糖,糖經高溫會發黑,所以本幫燻魚做出來黑魆魆的,像煙燻過,也算實至名歸。魚塊冷卻後復炸一次,滾燙的炸魚立刻浸入預製的醃料裡,魚肉收縮,吃透湯汁,即可撈出。這樣做出的本幫燻魚外層味濃香甜微脆,中間是轉折的鹹鮮味,最裡面的魚肉仍是白色的,保持了青魚肉原味和肉質鮮活彈性。表裡不一,俱美。

醃篤鮮

醃篤鮮,屬於江南吳越特色菜餚,現已是上海本幫菜、蘇幫菜、杭幫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之一。三聯主筆朱偉在文章中提到,醃篤鮮這道美食,被譽為「上海人的最愛」。

所謂「醃」,指的是醃製過的鹹肉,以金華火腿為上;「鮮」則指新鮮的豬肉或排骨、蹄髈和新鮮的竹筍。「篤」則是上海話中小火慢燉的意思。「醃篤鮮」當然就是用醃肉、鮮肉和筍一起燉的湯了。這道菜的奧妙就在菜名的「篤」字上。「篤」是用極微弱的火,將食材長時間慢慢煨燉,因為在烹調時,鍋中會發出「咕嘟」聲而得名。由於長時間燜燉,食材的原味完全釋放出來,成品色澤腴亮,口味醇厚而滑潤。筍的鮮味自不必說,而醃製的鮮肉經過時間的打磨產生了特殊的臘香味,再加上鮮肉的那一絲新鮮滋味,三者疊加在一起,無需任何調料,已經美味的無以復加,無愧於「高湯之王」的稱號。

本幫醬鴨

本幫菜最大特點就是濃油赤醬,醬鴨就是冷盤中代表菜之一,皮黑肉嫩,鮮香味美,醬汁濃鬱,把本幫菜的香甜濃膩表達的一覽無餘!

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相關焦點

  • 經典本幫菜:上海爛糊肉絲
    在上海,一道經典本幫菜:「爛糊肉絲」一直是上海人家冬天最愛做的家常菜。上海人會過日子,精打細算,把一顆大白菜也要做到精緻實惠,即省錢,又好吃,還要體面。這就是老上海的風情!周彤先生在他的書《本幫味道的秘密》中是這樣描述這道菜的:「上好的爛糊肉絲,湯麵平滑如鏡,不冒一絲熱氣,但一入口,白菜又燙又鮮、肉絲又軟又爛,入口及其熨貼順滑。
  • 【經典上海】上海本幫菜的鼻祖原來在三林塘!
    三林的本幫菜,一定程度上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    三林臨江地區,自明清以來,就號稱廚藝之鄉,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老廚師就有10多人,解放前每逢清明,十月朝等節氣,回鄉祭拜的在上海從事廚藝的臨江人就常把十六鋪到三林王家渡的整條輪渡包下來,可見廚藝之盛,就是在本地,四方八裡也以臨江菜廚為中心,為此孕育了許多菜廚幫派,分布在三林、浦東,乃至上海及周邊地區。
  • 別說了,上海人不懂本幫菜!
    那老八樣後來是如何走出三林,進而發展出本幫菜系的呢?這裡面也有故事嘞。本幫菜的形成,有徽菜「濃油赤醬」的底子,也有蘇錫菜「鹹中帶甜」的樣本。畢過,說起本幫菜的創製,還是離不開三林鏟刀幫的努力。最早,鏟刀幫不過是用砌牆的鏟刀,為鄉鄰人家做紅白宴席的手藝人,老八樣就是鏟刀幫的絕學。後來鏟刀幫的雄主北上上海灘,在十六鋪打拼,闖出了更大的名堂,將鏟刀幫的招牌徹底打響。據說解放前,每到回鄉祭掃的時節,上海最鬧猛的十六鋪碼頭到三林王家渡的整條渡輪,都會被三林人包下,足見三林廚師在上海的地位之盛。這個雄主,名叫李林根,上海本幫菜大宗師李伯榮,便是他的兒子,李明福則是他的孫子。
  • 上海本幫菜 糟缽頭
    光影心路網站 www.shanghai-photo.cn       上海本幫菜申「非遺」需要對本幫菜的源流、技法等方方面面做詳盡系統的整理和總結。不是哪個專家學者,而是上海電視臺的周彤。總結梳理本幫菜的工作最終落到了一個揚州人身上。見到周彤時,他正和中國烹飪大師、老字號德興館的退休廚師周懷榮談菜。「談菜」是周彤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這天下午的收穫是和周懷榮分享的一個經驗:去除河鰻表皮的黏液用75 攝氏度的熱水最好。周彤今年50 歲,大學學的是物理,做過技工學校物理老師,南下深圳當過「金領」,後來跳槽到電視界。
  • 上海本幫菜的前世今生
    ✿你聽說過上海「鏟刀幫」嗎?如果不知道,小編就來為你漲姿勢咯!「鏟刀幫」可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哦!!
  • 上海本幫菜,正在慢慢消失……
    想想也是,本幫菜和現在的健康觀念,確實有點出入。幾個上海女孩子聚餐,會去吃本幫菜嗎?應該不會吧。點上一份紅燒肉,你吃一塊還是三塊?男女小囡談朋友,會去吃本幫菜嗎?也不會吧。就是能將本幫菜的做法,一一相傳。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多少會做八寶辣醬、走油肉的?看烹調書,真不如鄰居大媽在小菜場裡拉著你講5分鐘。上海本幫菜,也就在這種溫情之中,一一做上了飯桌。老上海都知道,以前上海灘有四大菜場。你要買海產品,去三角地菜場。買豬下水,福州路菜場。買魚翅海參,去菜市街。買牛肉,大自鳴鐘菜場。
  • 上海本幫菜四款做法
    上海老站行政總廚史凱餐廳介紹 徐家匯天主教堂正對面那棟5層的小白樓,正是「上海老站」之所在。風味特色  這道菜是我們店裡的招牌菜,延續了本幫紅燒的濃油赤醬的特色製作方法,成品色澤紅亮,香濃味醇風味特色  蝦籽大烏參是一道傳統本幫名菜,成品色澤烏光亮麗,肉質肥糯,滷汁濃稠,味香醇厚,在我們店的銷量一直很好,日銷100份以上,幾乎桌桌必點
  • 【民俗·風情】高橋是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
    本幫菜俗稱上海菜,是全國著名的菜系之一。早為中外人士熟悉和喜愛。浦東是泥刀、菜刀、剪刀和繡花針,即「三刀一針」的發祥地,是上海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遺產。其中高橋廚師用的一把菜刀和上海本幫菜有著直接的淵源。而只有吳淞和高橋老飯店才能燒好此菜。高橋土地皆有長江泥沙衝積而成,多系沙質土壤。宜種黃豆雜糧和瓜果蔬菜。農家又飼養了大量的家禽家畜,為本幫菜餚和點心製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物質基礎。
  • 三林本幫菜(作者:朱成墜)
    三林本幫菜朱成墜上海本幫菜尤以三林本幫菜為代表。可以說,上海本幫菜來源於和脫胎於三林本幫菜。三林本幫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體現了「形制精巧,色香味濃」的特色,保持了「靈活善變,兼容並蓄」的特點,在當地民眾的餐飲、烹飪習慣上多有表現。三林人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形成了本幫餐飲的文化,尤以「老八樣」聲名遠播,清末民初,一批三林廚師身懷精深烹飪絕技,紛紛搶灘上海,開設本幫菜館。
  • 這家餐廳藏著不少上海本幫「鼻祖」菜,單憑一道紅燒肉就徵服了日本人
    ↑ 點擊作者欄藍色「獵宴」,關注本號「在哪裡可以吃到正宗的上海本幫菜?」
  • 你到上海來,我就帶你去這些地方吃正宗本幫菜
    【點名】上海會館(香港名都店)【人 均】¥130【菜 系】本幫菜【電 話】021-63357779;021-63357778【地 址】上海市黃浦區河南南路489號香港名都5樓(近復興東路)【營業時間】11:00-21:31餐廳介紹:上海會館是一家比較高檔的本幫菜館,有幾家分店。
  • 這才是阿拉正宗本幫菜!全都是老底子上海寧的最愛!
    十裡洋場風韻事,濃油赤醬本幫菜。
  • 百年本幫經典,傳承幸福記憶!上海老飯店開啟連鎖發展
    作為上海老飯店直營連鎖首店,浦東店傳承了老飯店的百年本幫「基因」,與浦西的豫園旗艦店交相輝映,成為浦東地區品嘗本幫菜的美食新地標,續寫滬上餐飲老字號發展的又一全新篇章。 豫園股份執行總裁兼豫園文化餐娛集團董事長石琨表示,上海老飯店是豫園中華老字號品牌組合的重要品牌,也是上海本幫菜系的品牌制高點,這是今年繼南翔饅頭店
  • 20年專注本幫菜,它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花樣年華」專注本幫菜20年經典本幫菜在這裡基本都能找到在這一點上不僅如此,從各地湧進上海的在菜式的選擇上「花樣年華」也發揮了優勢經典的本幫菜、江南水鄉菜「花樣年華」在空氣中飄散的香味聞著已醉還融入了各地的「新上海菜」來自各省的新鮮味道將老上海的文化風貌濃縮
  • 上海20家「外婆味道」 本幫菜館
    ▌第三家:瑞福園(茂名店) 【上海本幫排名前三】▌地址: 盧灣區茂名南路132號乙(近復興中路)上海大大小小的「本幫」菜館裡,「瑞福園」絕對可以排入「前三」。「瑞福園」幾乎所有的菜的口味都是符合上海人喜好的。招牌油爆蝦「外脆裡嫩」,殼炸的酥脆,肉卻依舊細嫩,上海能做到這個水平的店,實在不多。
  • 本幫菜縈繞於舌尖的味道,只有懂經的老底子上海人才知其中深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本幫菜的濃油赤醬,並不入八大菜系之列,然而它卻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 上海旅遊必吃本幫特色美食,不一樣的上海味道!
    特色美食 1.四大金剛:油條、大餅、鹹漿、粢飯糰(曹家渡點心店:長壽路1080號) 2.本幫菜:扣三絲、白斬雞、扣蹄肉、蒸三鮮、紅燒鯽魚、鹹肉、草頭圈子、奶油菜心、水晶蝦仁、八寶鴨等等。
  • 無錫新開的混搭海鮮館,除了海鮮,還有30年老克勒的上海本幫菜!
    上馬墩人民路上新開的一家「海鮮市場」有著三十年經驗的老克勒總廚,鮮活海鮮,老上海本幫菜,一店兩吃,
  • 魔都10家精緻本幫菜館,這才是老上海的味道
    創辦人傅亞芬說做這個系列餐廳的初衷,就是想以充滿老上海風味的空間,為客人呈現已不多見的上海傳統居住細節,而在這樣的傳統環境下,出品的上海本幫菜也是充滿傳統意味,一道紅燒肉便是最上海的味道,使得無數人魂牽夢繞,想必勾起不少人的懷舊情緒
  • 吃了一輩子的上海菜,也不會知道「鏟刀幫」是怎麼切鱔絲的
    響油鱔絲,按照老傳統,劃鱔絲要用竹片,因為刀片會留下鐵腥味。本幫蒸三鮮,浦東特色的湯品,以前上海人只有過年慶典才吃的到。三林的肉皮十分有名,口感富有彈性,吸飽了高湯汁在口中迸發鮮美。本幫菜,河蝦最常見的做法是油爆,這裡醬油燒的做法特別古樸。以醬油調味,並注入上湯的河蝦,蝦肉肥美鮮嫩,泡在湯汁之中,醬香中透著鮮甜。另外不要錯過毛蟹炒年糕,28元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