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幫菜,正在慢慢消失……

2021-02-16 晏秋秋

👆點 擊 晏 秋 秋 關 注 我 們👆

K君從香港來上海,點名要吃本幫菜。

這真是一個難題。

坦率地說,我已經很久沒有吃本幫菜了。我家附近,有麵館,有川菜,有粵菜,有魯菜,偏偏,沒有本幫菜。

那種典型的本幫菜小店,不知不覺都不見了!

我再拿出手機查詢,家附近幾百米,有一個大型商場,裡面有500多家美食店鋪。本幫菜有多少?

4家!


到最後,K君還是吃上了本幫菜。我請美食界的一個朋友推薦,來到一家沒有包房的小店。菜自然是美味的,糟缽頭正宗,但環境嘈雜。一頓飯吃了半小時,就差不多了,失去了「聚談」的意義。

K君抹抹嘴,說:「下次我們去XX吃自助餐吧。」

1.

本幫菜式微,以我不太專業的觀點,首先是口味問題。

這是一個犧牲口感、滿足顏值的時代,所以,「濃油赤醬」讓很多人有點卻步。

其實,本幫菜原本就是服務窮苦人家的。

為什麼要「濃油」,因為肚子裡沒油水。

為什麼要「赤醬」,因為勞累了一天,缺少鹽分,要吃得鹹一些。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裡面,杜月笙吃得很清淡。其實,杜月笙是窮苦人家出身,「萊陽梨」從小就喜歡「濃油赤醬」。發達之後,杜公館待客,幾乎都是本幫菜口味。


逃到香港後,杜月笙家裡每天開一個圓臺面,如果坐滿了,就再開一個方桌。顧嘉堂、萬墨林們每天上門吃的,就是本幫菜。

只不過,昔日的優點,放到今天,卻成了一種說不太上來的缺點。

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希望少鹽、少油。超市裡買回來的菠菜,洗一洗就吃。以前作為「下腳料」的雞胸肉,現在成了寶貝。

我到一朋友家裡做客,端上來的毛蟹年糕,毛蟹是水煮的,這還有什麼吃頭?可朋友依舊吃得津津有味,還一再向我推廣「健康飲食」。


想想也是,本幫菜和現在的健康觀念,確實有點出入。幾個上海女孩子聚餐,會去吃本幫菜嗎?應該不會吧。點上一份紅燒肉,你吃一塊還是三塊?

男女小囡談朋友,會去吃本幫菜嗎?也不會吧。點上一份草頭圈子,你吃草頭我吃圈子?

這種口味,與果腹有關,與情調無緣。好比一條青魚,懂經的本幫菜廚師,可以燒出下巴、划水、肚檔、禿肺、糟魚、醃魚、魚湯等。

年輕人懂什麼?抬抬手:生魚片!


還有一檔,頂頂糾結,就是豬油。香港人吃紅蔥豬油,上海人講究豬油拌飯。其實呢,一碗飯拌豬油,拌多了白花花一層,心裡有負擔。拌少了又不夠香,這當中的尺度,真的很難把握。

2.

本幫菜的式微,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具備社交功能的上海老菜場,越來越少了。

上海人大概是最喜歡去小菜場的。任何東西一進冰箱,感覺就不新鮮了。

更重要的是,一些小菜場,成了鄰裡之間每天打招呼交流的地方,在小菜場裡討論菜價、研究小菜燒法時,也就增進了鄰裡之間的溫情。

早上逛菜場,就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裡,形成了社交。「小寧波今朝的魚不錯。」「牛肉今朝哪家好?」一問一答之間,也就有了一種溫情。


鄰裡間的交往,還有一種傳承功能。就是能將本幫菜的做法,一一相傳。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多少會做八寶辣醬、走油肉的?看烹調書,真不如鄰居大媽在小菜場裡拉著你講5分鐘。

上海本幫菜,也就在這種溫情之中,一一做上了飯桌。

老上海都知道,以前上海灘有四大菜場。你要買海產品,去三角地菜場。買豬下水,福州路菜場。買魚翅海參,去菜市街。買牛肉,大自鳴鐘菜場。


老上海也都知道,春筍上市,要吃醃篤鮮。清明節前刀魚面。端午前後大蒜燒黃魚,6月份吃蝦,9月份吃砂鍋魚頭湯,記得要放幾根青蒜……

本幫菜這種鮮明的季節性,如今已經淡薄了。傳統菜場因為「髒亂差」及「食品安全」等問題,基本上都整改了。「家門口的菜場」越來越少,老百姓投入了「生鮮超市」的懷抱。


超市的優勢在於,方便、快捷乃至新鮮,但文化,是有載體的。上海人的小菜場,就是本幫菜文化的一個載體。

屬於本幫菜的溫情,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凝固了起來。

3.

本幫菜,當然也是有「網紅店」的。

在上海市中心,西起陝西南路,東至茂名南路,有一條小馬路,名叫進賢路。這條路,本來是「本幫菜一條街」,現在有3家本幫菜小店是比較有名的,海金滋、蘭心和茂隆。

這3家我都去吃過,應該說,性價比都是很不錯的。人均幾十元,可以吃到店裡的招牌菜,而且滋味確實很棒。


海金滋的蔥烤大排,切成小塊,嫩而入味。蟹粉蛋是上海灘最像蟹粉的蛋了,雖然我還是喜歡吃蟹粉。

蘭心的老闆脾氣很爆,我第一次去看到他和客人吵架。雖然起因是客人想佔位而蘭心沒這規矩,但腔調還是有點難看。蘭心的紅燒肉我吃著不錯,幹燒鯧魚是絕活。

茂隆擁有「上海灘最兇的老闆娘」,對其態度網上差評如潮,但門腔和紅燒肉醬蛋就是好吃,你也沒辦法。


這3家店,應該算是比較正宗的本幫菜店了。但是,3家店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地方太小,就餐環境太差。

當然總會有人說,環境差怕什麼,味道好啊!而且這種小房子,就是本幫菜的傳統。

這話自然是有一點道理的。但是,上海人現在吃飯,「吃環境」的越來越多了。我有一個朋友,曾在新天地開了一個飯店,外國國家元首和著名女星都曾光顧,食材水準沒得說,但缺點就是一個,沒有包房,冰冰來了也是卡座。開了半年,顧客漸稀。高人指點之後,飯店重新裝修,多了16個包間。從此生意興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今人們聚談,喜歡包間,喜歡江景,喜歡歷史建築。吃飯不僅僅是吃飯,你讓本幫菜師傅,如何從菜刀飯鏟上去找回客源?

像進賢路上這3家本幫菜店,兩三人中午去吃頓午飯,或許還有可能。朋友團聚,親友聚會,就不可能去了吧。

4.

去年,朋友邀我去一家本幫館吃飯,大廚走出來,開口卻是山東腔。未幾,老闆跑來訴苦:如今的上海小囡,誰肯當廚師?山東師傅認真點學,比上海廚師要好很多……

吃本幫菜的人,越來越少。

做本幫菜的人,也越來越少。

因《舌尖上的中國》爆紅、被稱為「上海本幫菜第一人」的李伯榮前不久去世,引得滬上飲食界一片悲聲。當天晚上,一名美食家很認真地對我說:「大師去世,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

菜系的發展,是要有名人支撐的。


杜月笙辦家宴,「糟缽頭」這樣的菜,基本不上,因為太廉價。上什麼菜呢?蝦子大烏參!

豐子愷寫上海城隍廟,是從一碗「過橋面」開始的。一碗麵,澆頭是素什錦,再加半斤紹興黃酒,就是一頓午飯。

張愛玲寫:在晚上的月下去買蟹殼黃,穿著件緊窄的紫花布旗袍。

上世紀80年代起,本幫菜減少了動物內臟,李伯榮開發了糟煎銀鱈魚,從此本幫館多了一道「健康菜」。


本幫菜有「粗」,比如乳腐肉,必須大塊五花肉,取其肥嫩。

本幫菜也有「細」,比如扣三絲,李伯榮的標準是「一盆菜1999根」。

沒有懂得深意的人,必然也就沒有創新的人。

試問如今,多少年輕廚師會做雞圈肉?會做空心菜塞肉?這種賣不出價格,而又要花大功夫的菜,有多少本幫館願意燒?


就像踢球需要球星,唱戲需要名角,燒菜也需要名人。

要有名廚做,要有名人吃。否則,本幫菜就沒有將來。

5.

這篇微信,拉拉雜雜,寫了6天。

是輕易地開了頭,卻無法輕鬆結尾。

美食、尤其是本幫菜的話題,太過宏大,太過悠久,大家雲集,本來沒有我置喙的地方。


只不過,從我個人的角度,寫寫本幫菜的口味,寫寫本幫館的數量、環境,寫寫上海小菜場的改造,寫寫本幫菜的後備人才,也蠻好。

個人觀點,表達一個上海吃貨的一點點心思。

如此,而已。

相關焦點

  • 上海本幫菜 糟缽頭
    光影心路網站 www.shanghai-photo.cn       上海本幫菜申「非遺」需要對本幫菜的源流、技法等方方面面做詳盡系統的整理和總結。不是哪個專家學者,而是上海電視臺的周彤。總結梳理本幫菜的工作最終落到了一個揚州人身上。見到周彤時,他正和中國烹飪大師、老字號德興館的退休廚師周懷榮談菜。「談菜」是周彤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這天下午的收穫是和周懷榮分享的一個經驗:去除河鰻表皮的黏液用75 攝氏度的熱水最好。周彤今年50 歲,大學學的是物理,做過技工學校物理老師,南下深圳當過「金領」,後來跳槽到電視界。
  • 上海經典本幫菜大賞
    本地閒話,區別於上海閒話;本地灘簧(滬劇),區別於京戲、崑曲、越劇及其他各地方劇種;本幫菜,區別於川、粵、京津、揚幫、蘇幫等外地菜系。本幫菜這一概念的出現,大約出現於上世紀30年代,最初它是以弄堂飯店的形象為市民銘記並接受的。
  • 橄欖大師 | 《尋覓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
    上海其他地方的食客又不能常來吃這幾樣幾乎一成不變的上海老菜。按:阿山系虹橋地區鄉廚,自從跟阿奶燒菜,長大後又擔當婚宴廚師。阿山菜的式微是老上海菜不景氣的一個縮影。所以我一直呼籲,尋覓包括已經消失、正在消失、即將消失的上海美食。幾年前的一個晚上,東泰祥生煎館老闆小宗開車帶我去隨機抽查上海菜現狀。在一家百年老店坐下來,點幾隻招牌菜嘗嘗。其中有一隻「糟川」毫無糟川味道。
  • 上海本幫菜的前世今生
    ✿你聽說過上海「鏟刀幫」嗎?如果不知道,小編就來為你漲姿勢咯!「鏟刀幫」可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哦!!
  • 別說了,上海人不懂本幫菜!
    那老八樣後來是如何走出三林,進而發展出本幫菜系的呢?這裡面也有故事嘞。本幫菜的形成,有徽菜「濃油赤醬」的底子,也有蘇錫菜「鹹中帶甜」的樣本。畢過,說起本幫菜的創製,還是離不開三林鏟刀幫的努力。最早,鏟刀幫不過是用砌牆的鏟刀,為鄉鄰人家做紅白宴席的手藝人,老八樣就是鏟刀幫的絕學。後來鏟刀幫的雄主北上上海灘,在十六鋪打拼,闖出了更大的名堂,將鏟刀幫的招牌徹底打響。據說解放前,每到回鄉祭掃的時節,上海最鬧猛的十六鋪碼頭到三林王家渡的整條渡輪,都會被三林人包下,足見三林廚師在上海的地位之盛。這個雄主,名叫李林根,上海本幫菜大宗師李伯榮,便是他的兒子,李明福則是他的孫子。
  • 【經典上海】上海本幫菜的鼻祖原來在三林塘!
    三林的本幫菜,一定程度上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    三林臨江地區,自明清以來,就號稱廚藝之鄉,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老廚師就有10多人,解放前每逢清明,十月朝等節氣,回鄉祭拜的在上海從事廚藝的臨江人就常把十六鋪到三林王家渡的整條輪渡包下來,可見廚藝之盛,就是在本地,四方八裡也以臨江菜廚為中心,為此孕育了許多菜廚幫派,分布在三林、浦東,乃至上海及周邊地區。
  • 上海本幫菜四款做法
    上海老站行政總廚史凱餐廳介紹 徐家匯天主教堂正對面那棟5層的小白樓,正是「上海老站」之所在。風味特色  這道菜是我們店裡的招牌菜,延續了本幫紅燒的濃油赤醬的特色製作方法,成品色澤紅亮,香濃味醇風味特色  蝦籽大烏參是一道傳統本幫名菜,成品色澤烏光亮麗,肉質肥糯,滷汁濃稠,味香醇厚,在我們店的銷量一直很好,日銷100份以上,幾乎桌桌必點
  • 經典本幫菜:上海爛糊肉絲
    在上海,一道經典本幫菜:「爛糊肉絲」一直是上海人家冬天最愛做的家常菜。上海人會過日子,精打細算,把一顆大白菜也要做到精緻實惠,即省錢,又好吃,還要體面。這就是老上海的風情!周彤先生在他的書《本幫味道的秘密》中是這樣描述這道菜的:「上好的爛糊肉絲,湯麵平滑如鏡,不冒一絲熱氣,但一入口,白菜又燙又鮮、肉絲又軟又爛,入口及其熨貼順滑。
  • 【民俗·風情】高橋是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
    本幫菜俗稱上海菜,是全國著名的菜系之一。早為中外人士熟悉和喜愛。浦東是泥刀、菜刀、剪刀和繡花針,即「三刀一針」的發祥地,是上海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遺產。其中高橋廚師用的一把菜刀和上海本幫菜有著直接的淵源。而只有吳淞和高橋老飯店才能燒好此菜。高橋土地皆有長江泥沙衝積而成,多系沙質土壤。宜種黃豆雜糧和瓜果蔬菜。農家又飼養了大量的家禽家畜,為本幫菜餚和點心製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物質基礎。
  • 三林本幫菜(作者:朱成墜)
    三林本幫菜朱成墜上海本幫菜尤以三林本幫菜為代表。可以說,上海本幫菜來源於和脫胎於三林本幫菜。三林本幫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體現了「形制精巧,色香味濃」的特色,保持了「靈活善變,兼容並蓄」的特點,在當地民眾的餐飲、烹飪習慣上多有表現。三林人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形成了本幫餐飲的文化,尤以「老八樣」聲名遠播,清末民初,一批三林廚師身懷精深烹飪絕技,紛紛搶灘上海,開設本幫菜館。
  • 這才是阿拉正宗本幫菜!全都是老底子上海寧的最愛!
    十裡洋場風韻事,濃油赤醬本幫菜。
  • 魔都10家精緻本幫菜館,這才是老上海的味道
    創辦人傅亞芬說做這個系列餐廳的初衷,就是想以充滿老上海風味的空間,為客人呈現已不多見的上海傳統居住細節,而在這樣的傳統環境下,出品的上海本幫菜也是充滿傳統意味,一道紅燒肉便是最上海的味道,使得無數人魂牽夢繞,想必勾起不少人的懷舊情緒
  • 你到上海來,我就帶你去這些地方吃正宗本幫菜
    【點名】上海會館(香港名都店)【人 均】¥130【菜 系】本幫菜【電 話】021-63357779;021-63357778【地 址】上海市黃浦區河南南路489號香港名都5樓(近復興東路)【營業時間】11:00-21:31餐廳介紹:上海會館是一家比較高檔的本幫菜館,有幾家分店。
  • 這家餐廳藏著不少上海本幫「鼻祖」菜,單憑一道紅燒肉就徵服了日本人
    ↑ 點擊作者欄藍色「獵宴」,關注本號「在哪裡可以吃到正宗的上海本幫菜?」
  • 無錫新開的混搭海鮮館,除了海鮮,還有30年老克勒的上海本幫菜!
    上馬墩人民路上新開的一家「海鮮市場」有著三十年經驗的老克勒總廚,鮮活海鮮,老上海本幫菜,一店兩吃,
  • 本幫菜縈繞於舌尖的味道,只有懂經的老底子上海人才知其中深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本幫菜的濃油赤醬,並不入八大菜系之列,然而它卻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 上海,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如今正在搬遷封鎖的張園▼福州路上,消失的大眾書局▼這是上海最早崛起的老牌美食街,全程1038米,曾創下無數個第一!如今大多店鋪或歇業或消失,美味也只能停留在記憶裡。>關於「消失」的上海你還有哪些想和大家分享的呢留言區已為你敞開歡迎寫下對老上海的專屬記憶*本文資料來源網絡經由發現菌整理編輯,謝絕轉載,歡迎轉發*
  • 上海20家「外婆味道」 本幫菜館
    ▌第三家:瑞福園(茂名店) 【上海本幫排名前三】▌地址: 盧灣區茂名南路132號乙(近復興中路)上海大大小小的「本幫」菜館裡,「瑞福園」絕對可以排入「前三」。「瑞福園」幾乎所有的菜的口味都是符合上海人喜好的。招牌油爆蝦「外脆裡嫩」,殼炸的酥脆,肉卻依舊細嫩,上海能做到這個水平的店,實在不多。
  • 這些本幫小館才是上海人的真愛啊!
    進賢路上傳說中最好吃的上海本幫菜館之一。就這樣的蒼蠅小館,居然眾多知名餐飲雜誌推薦,連範冰冰、李冰冰都慕名而來。相比其他本幫餐館,永興的菜式算是平凡路中尋創意。燻鴨肉蛋黃卷和雪菜腰果常被作為開胃菜。椒鹽排條口味稍鹹,但不失仍然是欽點率最高的菜餚之一。
  • 上海旅遊必吃本幫特色美食,不一樣的上海味道!
    特色美食 1.四大金剛:油條、大餅、鹹漿、粢飯糰(曹家渡點心店:長壽路1080號) 2.本幫菜:扣三絲、白斬雞、扣蹄肉、蒸三鮮、紅燒鯽魚、鹹肉、草頭圈子、奶油菜心、水晶蝦仁、八寶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