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八樣
祖籍:浦東三林
出身:鄉村宴席菜
李明福,三林本幫館老闆,本幫菜大宗師李伯榮的兒子,李家門的不知第幾代傳人,也是浦東非遺三林本幫菜的傳承人。
上海大廚出浦東,浦東大廚出三林。李明福師傅告訴我們,作為本幫菜源頭的三林本幫菜,最經典、也最原始的菜就是老八樣!
可以說,只要是合格的三林廚師,沒有不會做老八樣的!
扣三絲、蒸三鮮、扣肉、扣雞、扣蛋卷、紅燒扁魚、鹹肉扣水筍、小蔥肉皮。因上過《舌尖2》而名聲大噪,堪稱本幫菜刀工極致的代表。濃油赤醬、重糖重醬,這些本幫菜以往的印象,和它八竿子打不著。
傳說做扣三絲,要將火腿、雞脯肉、筍切出 1999 根絲。「可能還不止 1999 根嘞。」李明福師傅告訴我們。這精細的刀工,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可練不出來。李明福的兒子李悅,16 歲開始學廚,至今掌勺已有二十多年。論刀工,他自覺不如哥哥李巍。但他切出來的三絲,已足以讓我們驚嘆。扣三絲的另一大秘訣是高湯,在李師傅的店裡常備一鍋雞高湯,使用本地雞熬出的黃金高湯,是扣三絲和老八樣的鮮味來源。
將三絲按部就班地塞在茶盅裡,底部墊上香菇片,反扣在盆子上再澆入高湯,進蒸箱蒸 10 分鐘後便能上桌。這道菜最閃耀的瞬間,便是開啟茶盅的那一刻,本幫菜的精緻一覽無遺。據說舊時扣三絲也是用農村大碗扣的,後來是李伯榮大師改為用茶盅,絕了!
做得好的扣三絲,三絲細如髮絲,高湯的鮮味滲入肌理,再加上雞絲的嫩、火腿的鮮、筍絲的脆,絕對的本幫菜 C 位,美妙又華貴!
如果你有空去三林轉轉,蒸三鮮可以說是那裡所有本幫菜館的保留項目。用本幫菜招待慶祝,必少不了這道宴席菜。
它還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全家福。說是蒸三鮮,但材料早已不止三鮮,而是豬蹄、肉皮、燻魚、雞、筍、豬肚、香菇、肉圓、蛋卷九鮮。做法簡單,只需處理好所有材料裝盆,加入高湯蒸熟即可。
但肉皮一定是用三林肉皮,少油,蒸完湯清味濃,入口柔滑 Q 彈,又吸飽湯汁,絕對是蒸三鮮中最精彩的部分。
其他食材,則各自貢獻著特有的鮮味。這樣一盤菜,豐收喜慶,僅只一道便如赴饗宴,吃著闔家歡樂。全家福,名副其實。老八樣有多經典,即便是這道簡單的小蔥肉皮,也代表著全上海肉皮的最高峰。
肉皮不是用油發,而是用鹽發,少油,而湯清澈,吃起來柔滑無比。
難怪媽媽從小教育我,不是三林產的肉皮她是從來不會買的。蒸三鮮中的蛋卷也很贊。普通的三林館子在做蒸三鮮時,放的都是蛋餃,自有喜慶的寓意。但李明福師傅的廚房,用的都是自製的蛋卷。
雞蛋攤成蛋皮,蓋上一層肉末,捲起壓實蒸熟。簡單,又充滿農家趣味。
做扣蛋卷的時候,將蛋卷斜切成薄片鋪在碗底,裡面一圈蛋一圈肉,像是魚板,像是花卷。再填入白菜,扣在盆裡,澆上高湯蒸製,似有觀音蓮花座的形意韻味。
和蛋餃不同,蛋卷的口感是蛋肉交錯,彼此在舌尖蕩漾,摩擦出風味的層次。這般精妙淳樸的蛋,在市中心倒是絕對見不到的。很懷疑蛋餃是不是它的偷工減料版~這塊中方鹹肉著實驚豔到了我們,雪白透亮的肥肉還不錯,暗紅中透著粉的瘦肉也叫人喜笑顏開。唯獨這個香氣,真是外面無可比擬。
湊近細聞,是時間幻化出的奧妙鹹香,是鹽的升華,肉的自我修養。
搭上浙閩交界處產的毛筍,吃口脆。無需其他的調味料,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鹹肉的鮮,筍的脆,在高湯的浸潤下一起沐浴出原料的真諦,沁人心脾。誰說咱們的本幫菜只重醬油的啦?看到這兩道菜,我們都笑了。這不就是走油肉,和紅燒版本的白斬雞嗎?在市區也不算少見,但細細品味之下,還是渾身透著亮點。
首先醬色非常完美,醬得用力,醬得深刻,不淺薄,同時又煥發著靚麗的琥珀色光澤,不似一般飯館的烏漆嘛黑,可以說盡得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真髓。其次是用料極好,扣肉的五花肉層次實在是妙,肥瘦相間,多達五層,真叫人拍手叫好。
最後是味道,標準的入口甜、收口鹹。濃鬱的滷汁並未掩蓋五花肉和雞肉的光芒,豬有豬味,雞有雞味,一派田園風光。
真正的濃油赤醬,並不意味著厚厚的芡汁和重口味。三林本幫館是教科書級別的調味拿捏,吃出了樸實的兒時味道。
仍然是相當農家的風格,扁魚、黑木耳、筍片、蔥花……沒了。
紅燒扁魚絕不是紅燒汁煮魚,魚要在鍋裡煎到位,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然後如一葉扁舟,蕩漾在清清桑桑的紅燒汁裡。魚肉一撥就能看出新鮮的底子,又浸透了濃汁的鮮甜。現在看來沒什麼特別,但在過去的鄉村,大魚大肉就是面子的保證。
李明福師傅告訴我們,老八樣的地位之所以崇高,是因為在舊時上海的流水席上,它就是宴請菜的巔峰。在首日的預告席上,必有老八樣的身影。而扣三絲作為本幫菜中的「軋臺型」選手,一定是隔日正席上的壓臺戲,目的就是吸引賓客的注意力,主人在面子上才過得去嘞。
老八樣雖老,卻勾勒出了本幫菜最早的藍圖。濃油赤醬,蒸食吊湯,肉皮、五花肉、雞、鹹肉、筍、蛋卷(蛋餃)、扁魚都是本幫菜最習以為常的材料。
我們只知道,在紅燒肉還未成為本幫菜形象代言人,蝦籽大烏參、油爆蝦、糟缽頭仍是飯店高級菜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八樣已在上海郊區飛黃騰達,且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原始的樣子。
那老八樣後來是如何走出三林,進而發展出本幫菜系的呢?這裡面也有故事嘞。本幫菜的形成,有徽菜「濃油赤醬」的底子,也有蘇錫菜「鹹中帶甜」的樣本。畢過,說起本幫菜的創製,還是離不開三林鏟刀幫的努力。最早,鏟刀幫不過是用砌牆的鏟刀,為鄉鄰人家做紅白宴席的手藝人,老八樣就是鏟刀幫的絕學。後來鏟刀幫的雄主北上上海灘,在十六鋪打拼,闖出了更大的名堂,將鏟刀幫的招牌徹底打響。據說解放前,每到回鄉祭掃的時節,上海最鬧猛的十六鋪碼頭到三林王家渡的整條渡輪,都會被三林人包下,足見三林廚師在上海的地位之盛。這個雄主,名叫李林根,上海本幫菜大宗師李伯榮,便是他的兒子,李明福則是他的孫子。在李伯榮的關門弟子陳建新師傅開的名廚本幫館店內,就有一幅李伯榮的親筆,上面寫著「傳承本幫技藝,發揚三林特色」。天下武功出少林,上海本幫出三林。上海開埠後,大批三林廚師在十六鋪打拼,最終開出了本幫菜的果實。彼時的十六鋪不僅繁華,更是本幫菜館的集中地。畢竟,有人的地方必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主廚嘛。
上海老飯店、德興館、一家春,這些本幫龍頭飯店都崛起於十六鋪,創製出一批又一批本幫新菜,地位無可撼動。
君不見杜月笙之狂,硬是從上海德興館請名廚去香港。他那張挑剔的嘴,始終對本幫菜念念不忘。據記載,杜月笙最愛吃的菜就是草頭圈子和糟缽頭。這兩道菜乃是德興館的招牌,三林本幫菜的經典。草頭能去油,和肥油較多的圈子是絕配。當年杜月笙就喜歡這種奇妙的組合,堪稱完美!糟缽頭本是一道農家土菜,將豬肺、豬肝、豬腳等內臟用糟滷滷製食用。後來德興館將它改良為湯菜,糟香濃鬱,鮮爽醇厚,立時名聲大噪。
誰也不曾想到,當年那些燒著老八樣的鄉間廚師,在上海灘闖出本幫菜這樣的奇蹟。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又讓人著迷。
「李師傅,三林本幫館開了有多久了?」
「8 年。」
「之前您在哪裡?」
「我最早是在十六鋪學廚,後來去了日本大阪的上海飯店當主廚,三年後回的國,一段時間也是自己開飯店。然後聽說浦東新區政府想搞好三林本幫菜的傳承,於是我就回到三林,開了這家店。」
「燒了那麼多年的本幫菜,你覺得本幫菜需要創新嗎?」
「這不衝突。我打個比方,椒鹽排條是本幫菜,
改良一下變成鹹蛋黃排條,這就是上海菜。無論是本幫菜還是上海菜,都是上海人喜歡吃的菜,沒有什麼不可以。」
「對,創新可以,但不能丟掉本幫菜的一些精髓。比如紅燒肉,好的紅燒肉一定是
自來芡,不加任何的澱粉,就靠豬皮的膠質化成醬汁,這樣才能做出琥珀色的光澤,很好看。」
「油爆蝦也要掌控好火候,調味很關鍵,不能把油爆蝦炒成焦糖蝦,一定要入口甜、收口鹹。」
「試過啊,我改過一次菜單,加入很多時髦的東西。
但食客很快就抗議了,說我們還是想吃傳統的本幫菜。」
其實他們並不是想吃傳統的本幫菜吧,而是想回味記憶中的那個老上海,那個還沒有被浮躁煩擾淹沒的「東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