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付費音樂時代,音樂 App 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社交形態,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QQ音樂三大巨頭依託母公司的資源優勢,形成了割據態勢——代價就是用戶必須下很多個 App 才能聽到周杰倫、林宥嘉、陳奕迅等知名歌手的歌。
很難說哪家平臺最後會贏得更多用戶的青睞,畢竟音樂社交之路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想像力有待發揮,目前音樂平臺上的社交行為主要集中在音樂社區板塊,除此之外,各家平臺還普遍上線了直播、視頻、聽書等板塊,通過內容多元化來豐富平臺的社交內容。
回到在線音樂的行業視角,在從增量紅利時代步入存量紅利時代的背景下,怎麼提升用戶價值、從存量裡挖增量、優化收入結構就變得極為重要,這背後其實就是在線音樂行業的競爭邏輯變遷。近年來為了增強平臺的用戶粘性,在線音樂平臺紛紛打造自己的音樂社區,QQ音樂最新改版就上線了「撲通」社區,以音樂、明星、影視綜藝、生活等多個興趣領域搭建小組,促進用戶間的交流,通過增強平臺的社交屬性來提昇平臺的用戶粘性。
以動態和評論互動為主的同好交流圈子來看,網易雲音樂平臺表現出的用戶粘性最強,通過熱評出圈,所以其打造的社交圈子對用戶有更好的把握,也有更強的吸引力。
雖然網易雲音樂的雲圈人氣更高些,但它和其它音樂平臺的圈子普遍都缺少可持續討論的熱點話題,而且用戶圍繞在音樂方面的交流深度不足,這也導致圈子裡的社交質量普遍不高。如果想要進一步增加圈子的用戶粘性,還需要較大的投入去精細化運營。
而在以小範圍交流為主的實時互動「房間」中,音樂選擇更出色、核心人物也更具特色的蝦米音樂在人氣值上則更勝一籌。
蝦米音樂的趴間主要是以粉絲、音樂風格、音樂人、電臺這四個核心話題構建,通過播放精選音樂調動用戶實時互動,類似於網易雲音樂的唱聊、酷狗音樂的K房、QQ音樂的撲通房間,但實時人氣相對較高。
可以看出,蝦米音樂沒有圈子,所以替代性地將趴間放在了音樂社區版塊下,這也使得它的趴間要比其它平臺的房間在整體布局中更重要,也更吸引眼球。
無疑通過內容賦能社交方面,各家平臺都有自己特有的設置,讓自身的社交內容更加多元化,同時從各個音樂平臺的布局,可以看出他們在社交內容打造上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網易雲音樂的社交內容覆蓋範圍廣,傾向於打造成一個受眾更多的音樂社交平臺;QQ音樂、酷狗音樂側重於打造以音樂為入口的綜合娛樂性質社交平臺;而蝦米音樂平臺上的社交內容,焦點還是在音樂。
總的來說,各家平臺的內容生態各有所長,騰訊系產品長在內容版權,網易雲音樂長在社交經驗,而蝦米的優勢在於其對音樂體驗的專注打磨。
無疑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的發展充滿了矛盾性,就國內行業形勢而言,看似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將觸達其發展邊界,為什麼這麼說?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的核心在於提供音樂視聽服務;從音樂人和內容方的角度來看,其核心在於歌曲的版權運營、發行、互動以及商業價值變現;從平臺方的角度來看,其核心在於流量的獲取和變現。
在黑馬君看來導致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出現邊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流量邊界
各大音樂平臺的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平臺競爭加劇,據DCCI最新數據,中國網絡音樂用戶從2001-2015每年至少1700萬的人數增幅銳減至2016年的200萬,增長速度放緩,現階段哪家平臺能「綁定」用戶,就有可能擁有市場。
在加劇的平臺競爭中,用戶在各個平臺之間的「遷移搬家」將會成為常態,平臺將難再享受激增的流量紅利,儘管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已經在用戶的絕對數量上創造佳績,但由於音樂版權治理的缺失、閉環音樂付費模式的缺失、以及線上付費閉環的缺失,用戶付費習慣尚未普遍養成,付費比例偏低。
2、功能邊界
在近十多年的發展中,音樂平臺的功能已經逐漸發展完善,從最初九天音樂網的音樂在線視聽功能,到百度推出MP3搜索功能,再到現在各大音樂流媒體中,語音搜索、大數據精準推薦、智能識別、高清下載、社交互動、直播專區等功能一應具全,非常豐富——甚至開始顯得冗雜。
網易雲音樂「雲村」社接功效對多數用戶來說,音樂流媒體的核心功能主要圍繞著搜索、聆聽、下載、收藏管理等四個基礎功能,其它新增功能並沒有革命性地改變流媒體服務的本質,提升服務效率,對於曲庫資源導向的音樂用戶產生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
也有一些音樂平臺嘗試刪繁就簡,主打核心功能吸引長尾群體,如豆瓣FM、做環境音樂的LavaRadio、跑嗨樂等產品,但是隨著發展,這些產品都會很快面臨功能邊界。
3、版權資源邊界
曾在扶持獨立音樂方面卓有成效的豆瓣fm,在文藝青年群體中火了一把,但卻在數位音樂平臺浪起潮漲的現階段被「拍」在沙灘上,主要還是因為曲庫資源有限,進而導致用戶的流失。
不可否認,行業回歸內容並非壞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他們在發展音樂社交時表現出了不同的側重點。不論是音娛綜合、更大範圍的社交,還是專心音樂,每種傾向都會有一定的受眾和市場。
網際網路音樂平臺作為連接音樂人、機構、用戶的平臺,未來究竟能走多遠?
除了這些頭部音樂平臺之外,還有很多新來者不斷在入局音樂社區,這些音樂平臺各有不同的優勢,這也導致他們在發展音樂社交時表現出了不同的側重點。不論是音娛綜合、更大範圍的社交,還是專心音樂,每種傾向都會有一定的受眾和市場。
另一方面,從用戶角度思考,智能音響的興起、黑膠唱片的復甦熱潮、在線直播的泛濫、線下演出活動的火爆,聽音樂的方式如此之多,這都給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不由聯想,未來的五年,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將不會受限於流媒體,而是更加多樣化、場景化、智能化,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將可能不是最主流的聽音樂方式。用戶可能也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視聽功能,而是傾向於這樣的專屬服務付費——包含場景式聽歌、線下演出活動、與明星零距離互動等等一站式會員體系。為單曲付費更少,為「品質」或「會員身份」付費更多。未來網際網路音樂平臺方可能還是會保持多家合縱連橫的格局,但是社交鏈的競爭若不緩解,平臺若不提供差異化服務,數據若不公開透明,產業鏈若不打通整合——商業化只是會難上加難,如同戴著鐐銬跳舞。品牌周刊(ID:BrandWeek)創立於2012年,專注於品牌營銷、廣告案例、商業人物內容的深度挖掘,致力於「發現更多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成功的故事和案例」。成功榮獲「2017年度公關傳播行業最具影響力原創自媒體」、「2018年中國新媒體營銷金指尖獎」和「2019年度十大最具商業價值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