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一曲不瘋魔不成活的「戲痴」輓歌

2021-01-10 愛吃豬蹄愛追劇

因《哺乳期的女人》、《推拿》、《玉米》等作品給讀者展現了眾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畢飛宇一直被認為是「當代最懂女人的男作家」。這篇創作於1999年的中篇小說《青衣》主要講述了京劇藝術家筱燕秋的藝術生涯從輝煌到沒落的過程,並表達了對「筱燕秋」這個複雜女性形象的跨世紀思考。

文學界很多評論者都認為《青衣》是畢飛宇創作前期和後期的分水嶺,他也曾戲稱自己的前期創作是在閉著眼睛寫作,「不關注生活、不關注現實、沉迷於自己的玄思與想像」。而《青衣》作為其轉型的一部標誌性作品,既延續了前期幽玄的審美特徵又包含了對現實人生的關注。

畢飛宇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筱燕秋是一個我必須面對的女人;對我而言,無視了筱燕秋,就是無視了生活。」作為一位男性作家,畢飛宇對於女性的態度是包容的、同情的、反思的,一直在用筆下的文字傳遞著女性生存的疼痛與掙扎。

一、當高歌猛進的經濟社會遇上日漸式微的傳統戲曲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一齣戲有一齣戲的命。吃錯藥是嫦娥的命運,女人的命運,人的命運。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難求一丈。

①脫胎於傳統戲曲而又融入了時代血液的當代小說

《青衣》中所有傳統戲曲的情節均取材於中國遠古神話傳說——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的傳說最早見於《周易》:「昔者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隨著各類文藝作品的演繹,嫦娥奔月成為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經典,並在演進中也逐漸趨於成熟和穩定:王母賜給後裔不死靈藥,嫦娥竊藥成仙后在廣寒宮內寂寞度日。亦如李商隱在《嫦娥》中所寫:「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青衣》中筱燕秋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奔月》中的嫦娥。《奔月》的劇本在1958年便完成了,本打算將其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用以獻給祖國十周年生日。可在公演前一位將軍看了內部演出後說:「江山如此多嬌,我們的女青年為什麼要往月球上跑?」,於是《奔月》當即下馬。1979年《奔月》第二次上馬,這次年方十九的筱燕秋把它唱紅到大江南北。可就在一次口角衝突中,筱燕秋把滾燙的熱水順手潑在了師父李雪芬的臉上,此後嫦娥的A角筱燕秋被調到戲校任教,嫦娥的B角李雪芬躺在醫院不出來。《奔月》第二次熄火。

「初放蕊即遭霜雪摧,二度梅卻被冰雹擂。」《奔月》沒那個命。可誰也沒料到,20年後因資金啟動,《奔月》遇上了菩薩終於得以再度亮相。從1958年到1979年再到1999年,每一次二十年的跨越既是歷史的更迭也是《奔月》命運的轉折。

②資本和權力話語的雙重捆綁

《奔月》能梅開三度是因為曾經看過筱燕秋飾演的嫦娥的一位觀眾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煙廠大老闆,幾乎是他用錢砸出了《奔月》。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曲藝一直處於沒落的低語狀態,因戲劇不景氣就連很多名角兒也只能到戲校教書來混口飯吃勉強度日。

這次《奔月》所面對的卻不是單純的戲迷和觀眾而是以煙廠老闆為代表的資本和以戲曲團團長喬炳璋為代表的權力,戲曲自身的元素不幸淪為最底層。不僅如此,在20世紀初經濟盛行的時代背景下,權力還要向資本低頭。

因而喬炳璋在《奔月》上映前謙恭地請煙廠老闆吃頓飯,只有把老闆陪開心了劇團才有資金運轉的機會。梨園行有一句秘而不宣的話:「不能為了睡名氣而弄髒了自己」。但不食人間煙火而又冷若冰霜的「嫦娥」筱燕秋還是因為醞釀了二十載的復出願望陪了煙廠老闆一夜,不僅弄髒了自己還遭到了煙廠老闆的冷嘲熱諷。

二、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與理想主義

「這孩子,黃連投進了苦膽胎,命中就有兩根青衣的水袖。」

①西方唯美主義與中國傳統藝術相映成趣

唯美主義的宗旨是「為藝術而藝術」,19世紀中後期西方唯美主義詩人便以此來對抗藝術的商業化和世俗化,他們認為藝術可以用以充實剎那間的美感享受,是一種心醉神迷的人生狀態。20世紀初唯美主義傳入中國,成為了推動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先後湧現出周作人、沈從文、徐志摩、郭沫若、汪曾祺、蘇童、畢飛宇等唯美主義作家及其作品。

首先《青衣》中的主人公筱燕秋就是古典且唯美的。「19歲的燕秋天生就是一個古典的怨婦,她的運眼、行腔、吐字、歸音和甩動的水袖瀰漫著一股先天的悲劇性,對著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隱隱,就是此恨悠悠。」

其次是獨具韻味的「匠氣」,戲曲知識的表達本身就相當於對文本進行了一次陌生化處理,還在無意中建構出了一種唯美的舞臺形式。一部戲總是從說唱腔開始的。一部戲中每個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傷、一哀、一枯、一榮,變成一字、一音、一腔、一調、一顰、一笑、一個回眸、一個亮相、一個水袖、一句話,變成一個又一個說、唱、念、打,組裝並磨合起來,便還原成了一段念白,一段唱腔。

②「靈」與「肉」的殊死博弈

「唯有感官能醫治靈魂的痛苦,也唯有靈魂能夠解除感官的饑渴」。

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靈與肉都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在王爾德的唯美主義文學觀裡,靈與肉的結合極致的生命之美,象徵著享樂主義和個體生命的綻放。

在畢飛宇筆下筱燕秋的「靈」(嫦娥)和「肉」(筱燕秋)是分離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雖然文本中反覆出現「她(筱燕秋)就是嫦娥」、「我就是嫦娥」這樣的字眼,但我們仍清楚地知道只有扮上青衣相的筱燕秋才是真正有靈魂的,甚至最後筱燕秋慘死於冬夜時作者也只留下了一個冷冰冰的交代「嫦娥飛走了,只把筱燕秋一個人留在了這個世界上」。

除此之外,作者還藉助戲曲行規闡述了戲臺上的青衣與女性角色的差異:戲臺上的青衣不是一個又一個女性角色,甚至不是性別,而是一種抽象的意味,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種立意,一種方法,一種生命裡的上上根器。

女人說到底不是長成的,不是歲月的結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階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學不來也趕不走。青衣是接近於虛無的女人,或者說,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極致境界。總之,筱燕秋的身體只有在藝術中才能得以升華,藝術與肉身的對立從某種角度上也代表著個人個性之美與現實之醜的衝突。

③語言本體論作家的如詩表達

在一次畢飛宇作品研討會上張清華教授曾給出如下評價:「畢飛宇是一個語言本體論的作家,就是說他是一個無法被複述的作家。他的小說離開了他的如詩般語言便瞬間蒸發了,這也就意味著畢飛宇的小說是寄生於他獨特語言世界的一種敘述。」

在前面的文章《雨天的棉花糖》我曾給大家介紹過畢飛宇的意象表達,而《青衣》則是一篇散落的散文詩。這種表達習慣與作家本身的藝術成長是息息相關的,畢飛宇在讀書時便沉迷於詩歌創作,後來才開始進行小說寫作,因而畢飛宇對語言的詩化表達是痴迷的。

例如在眾人都知道筱燕秋即將離開舞臺被遣送回戲校時的環境描寫「眨眼的工夫後臺就空蕩蕩的了,而過道更空蕩,像通往月亮的路。」再如作者對筱燕秋的一處細節描寫「筱燕秋的眼神再一次茫然了,傷心與絕望成了10月的風,從一個不確切的地方吹來,又飄到一個不確切的地方去了。 」

還有日漸衰老的筱燕秋在窺視風華正茂的春來時,所有的遺憾和落寞都寄托在了側面烘託上,「太陽落下去了,梧桐樹的巨大陰影落在窗戶的玻璃上,撫摸著玻璃,絮絮叨叨的,苦口婆心的」。

三、以悲憫意識為底色的情感敘事

在許多敘事篇章中,畢飛宇一直都將悲憫意識作為小說敘事的情感底色,並且能在很短的敘事時間內形成情感爆發,讓悲憫和憂傷從審視和批判的方向上宣洩出來。

①現代師徒關係的異化

「筱燕秋望著春來的左耳,下巴幾乎貼住春來的腮幫。春來感到了老師的溫溼的鼻息。筱燕秋鬆開手,十分突兀地把春來攬進了懷抱。她的胳膊是神經質的,摟得那樣地緊,乳房頂著春來的後背,臉貼在了春來的後頸上。」

文本中存在兩對焦灼的師生關係,李雪芬與筱燕秋、筱燕秋與春來。李雪芬是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筱燕秋是一個對藝術追求達到偏執的「戲痴」,春來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青衣胚子。筱燕秋因為李雪芬的批評而對她迎面怒潑熱水,師徒關係幾近決裂。筱燕秋不允許自己衰老,所以面對朝氣滿滿的春來甚至羨慕到下手撫摸。

新生代的春來從來就不是女孩子,她天生就是一個女人,一個風姿綽約的女人,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一個風月無邊的女人,一個她看你一眼就讓你百結愁腸的女人。這不是早熟,只能說,它與生俱來。更重要的是春來看到了戲曲發展的暗淡前途,於是憑著出眾的自身條件考去了電視臺,但這無疑浪費了一個絕好的青衣苗子。兩代師生關係都因為名與利而發生了異化。

②藝術、名利與婚姻經營

筱燕秋是一個名副其實為藝術而生的角兒,婚姻只是她的累贅和附庸,男人更是淪為被遺棄的對象,這也從側面展現了嫦娥奔月傳說中「女子棄夫」的主題。

在她藝術生涯最為落寞的時候,她選擇了嫁給面瓜結婚生子。從丈夫「面瓜」的名字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面瓜作為筱燕秋丈夫邊緣人的特徵。她對婚姻生活是逆來順受的,但對藝術追求確實孜孜不倦。他們的婚姻狀態和筱燕秋的藝術人生基本呈現正相關,再次登臺的消息甚至能讓筱燕秋看面瓜都多一分愛意和蜜意。總而言之,她不需要婚姻而是藝術的廣寒宮。

③用「變形」來建構小說世界

筱燕秋就是被藝術「變形」的代表,這裡所謂的「變形」並不是物理意義的形狀變換而是被壓抑的精神訴模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筱燕秋在復演前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了,這個時候生育是女人的功能但卻不是青衣的任務,於是她馬上到醫院進行藥流。醫生讓她吃完藥後大跑大跳,她甚至在殘害胚胎的疼痛過程中尋找到了一絲竊喜,這種超常理就是一種扭曲和變異。

筱燕秋慘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她沒辦法劃清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嫦娥」和「筱燕秋」中無法實現一種自認與妥協,可以說她一直在用她近乎瘋狂的精神逼迫著自己羸弱的身體。

在閱讀畢飛宇的作品時,我們總能感受到字裡行間所滲透的悲憫,尤其是對女性的同情與憐憫。他總是能夠把人物、生存處境與生存之道、性格與命運等琢磨透表述清,所以很多讀者讀完他的作品後久久走不出來。

相關焦點

  • 一位青衣的「瘋魔成活」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領悟了青衣意韻的極少。筱燕秋是個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劇《奔月》的成功演出,讓人們認識了一個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後她沉寂了二十年,在遠離舞臺的戲校裡教書。學生春來的出現讓筱燕秋重新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二十年後,《奔月》復排,這對師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給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氣演了四場,她不讓給春來,誰勸都沒用。
  • 《霸王別姬》|風華絕代張國榮,不瘋魔,不成活
    「蝶衣啊,你真是不瘋魔不成活啊!」 1993年坎城金棕櫚大獎,國際影評人大獎。華語電影唯一一枝金棕櫚,陳凱歌導演的巔峰之作。 相信說到這,大家也都能猜出這部電影的名字——《霸王別姬》。 最近再一次完完整整的看完這部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最有看點的就是哥哥那無人可以企及的表演,不瘋魔不成活。
  • 不瘋魔,不成活:記電影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戴·劉易斯有著英倫男星特有的帥氣外貌和紳士氣質,完美詮釋了身為英國移民後裔的林肯。雖然他只主演了十幾部電影,但是部部經典,人稱「千面人」、「變色龍」。他演什麼是什麼,執著於把自己變成角色人物的他,揣摩角色的方式,可以說是「不瘋魔不成活」。對於影片《林肯》,雖然歷史學家還有一大堆的反對意見,但是丹尼爾·戴·劉易斯絕對塑造出了一位美國最具影響力和象徵性的角色。
  • 不瘋魔不成活 《妖姬三國》「武神成魔」前瞻
    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英雄豪傑等能成就一番大作為者,不乏瘋魔之輩,唯有此等痴迷投入才能終成大器,完成大業,故有「不瘋魔不成活」一說。
  • 「瘋狂英語」李陽,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勵志故事
    他是「瘋狂英語」創始人,成功經歷堪稱「不瘋魔,不成活」說起「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在曾經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雖然前幾年深陷家暴醜聞,但這並不能否認其在事業上的成功,而他的成功秘訣全在於六個字,那就是「不瘋魔,不成活」。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傳奇故事。
  • 霸王別姬:不瘋魔,不成活
    面目清秀是個青衣的材料,卻手指的畸形,師傅一句:祖師爺不賞飯。母親還在哀求。「娘,手冷,水都凍冰了」。小豆子用細小的聲音反抗,想要母親帶著自己離開。他只能反覆用「男兒郎」對戲強加給他的女性性別進行反抗,此時的他還是不後來唱虞姬的——那個她。第二次是那爺選中小豆子唱《思凡》,小豆子再一次唱錯。為了不砸了戲班的招牌惹怒師傅,小石頭為求轉機拿菸斗捅破小豆子的嘴,終於使他唱對,二人因此獲得唱堂會的機會。
  • 《霸王別姬》:不瘋魔,不成活。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中)
    而在一旁的那那爺(英達飾)也隨合著說:「都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一群學生,喊著這樣的口號遠去了。小樓帶著不屑說:「一個個都他媽的忠臣良將似的,日本人就在城外,打去呀?敢情欺負的還是中國人。瞎哄!」虞姬在臺上風姿綽約地唱,看得袁四爺(葛優飾)目瞪口呆。
  • 張國榮丨不瘋魔不成活
    我們不只是在這一天才思念你春天很美好,可惜你不在1956年,張國榮出生於香港一個富商家庭,家裡兄弟姐妹共有十人,他是家中最小的一個。父母忙於生意,又與其他哥哥姐姐年紀相差太大,所以他的童年三孤獨的。童年時期的孤獨感所產生的抑鬱後來也影響了他一生。
  • 不瘋魔不成活,是《霸王別姬》程蝶衣的一生!
    ——《霸王別姬》看這部劇的時候最深刻的就是,段小樓對蝶衣說:「蝶衣,你真是不瘋魔不成活啊!」以及「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這兩句話細看沒有什麼,但是確實蝶衣的一生。蝶衣活在自己的虞姬的世界裡。        一抬手,一回頭似乎虞姬的靈魂就已經活在骨子裡。
  • 豆瓣9.6分《霸王別姬》:讓張藝興欣賞的不瘋魔不成活的從一而終
    關師傅說,楚霸王是天下無敵的蓋世英雄,可老天卻偏偏不成全他,人縱有萬般能耐段小樓:這不小半輩子都唱過來了嗎?程蝶衣: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一輩子。他與段小樓之間的分分合合,不僅是他們的感情逐漸疏遠,還是因為他們堅持的東西不一樣了,段小樓沉湎花天酒地,就連霸王回營亮相是五步還是七步都很含糊。而程蝶衣卻自始至終將不瘋魔不成活當做職業信仰。
  • 《霸王別姬》:不瘋魔,不成活。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中)
    小樓言辭婉拒,那爺見風使眼,袁四爺留下「那麼日後踏雪訪梅,再談不遲。」江湖老道,似乎預示著另一場戲的開演! 人生如戲,在另一個舞臺上,正在上演著另一出人生大戲。青樓女子菊仙(鞏莉飾)被一群尋歡作樂的人逼著要嘴對嘴地餵酒喝。菊仙大喊「你們再逼,我就從這跳下去!」小樓站在樓下,面帶微笑示意。果然,菊仙跳了下來,被小樓結結實實地接住了。
  • 趙偉洲——不瘋魔不成活的相聲鬼才
    死魚不張嘴了~棗餑餑揣上了~讓人捆起來了~外國茶壺還帶兩把~就算聽音頻,你也能通過趙偉洲的形容自動腦補楊少華那副可憐巴巴的樣子,這種臺詞功底就是一絕。趙偉洲除了表演天賦一流之外,他的創作也是一等一的,而且這人創作段子的時候,比舞臺上的狗神還要神,有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味道
  • 霸王別姬影評:不瘋魔不成活--霸王別姬
    片子的整個劇情只能記起個大體,令我最印象粗淺的便是段小樓對於程蝶衣說的一句話:「你可真是沒有瘋魔弗成活呀。」程蝶衣從小跟小樓一同長大,一同練戲唱戲,他曾經分沒有清實際以及戲曲,將實際的情緒帶到戲中,可以幫手他把腳色演活,然則當他幻術中的情感帶到生涯中時,他想著以及師兄二自我始終一同唱戲,然則段小樓對於程蝶衣只是兄弟之間的情緒,他以及菊仙結成為了伉儷,從此程蝶衣再也不以及小樓演《霸王別姬》,二小我私家的關連變患上簡樸。
  • 同性戀裡的不瘋魔不成活——《霸王別姬》
    妓女母親生下了他——一個不健全的身體,擁有六隻手指的男孩。從母親剁下那多出的一根手指時,就象徵暗示著程蝶衣的男女身份的變化。「從一而終」給他帶來的不瘋魔不成活僅僅是對京劇對戲,更多的是虞姬那份忠貞的情,自刎是他最終的告別。而這部電影裡程蝶衣的悲劇恰恰的是我們誰都怪不了。怪菊仙嗎?為救丈夫的兄弟出血流產,最後的批判裡,段小樓為自保努力撇清與菊仙的關係:她是個妓女,我根本不愛她。這一番話的響徹令曾經那個高傲幹練的女人自嘲。更有程蝶衣火上澆油舉報揭露她妓女的身份和各種劣跡。可菊仙呢?
  • 為舞蹈而生 不瘋魔不成活
    在大家為她舉辦的慶功會上,她真誠地說,我在藝術上還小呢,戲曲真是博大精深,很多東西我還在探索中,甚至還講不出個一二三來呢。從11歲由體操轉而學習芭蕾算起,現在的希薇·紀蓮已經在舞臺上蹦蹦跳跳了30多年,然而她說,舞蹈對她來說一直是童話一樣的全新世界,她對舞蹈的激情從11歲一直保持到現在,「舞蹈給我特別的感知,我仿佛永遠在探索新事物。」  裴豔玲先生站在舞臺上「動靜皆活,無處不戲」。
  • 不瘋魔不成活,最偉大的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戴-劉易斯對這個稍微有點神經質的人物的塑造,精緻到了骨子裡,可謂「不瘋魔,不成活」。回頭看劉易斯從影的四十幾年中,他只出演了20幾部作品,不高產,但質量相當高,豆瓣評分幾乎都能達到7.5分。他對劇本相當挑剔,曾經拒絕了不少能夠讓他大紅大紫、大富大貴的角色,比如《指環王》、《超人》,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道路,稍微有些文藝,稍微有些清高,但對接下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含糊,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被時代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 不瘋魔不成活!美國搏擊「瘋子」登陸崑崙決5
    原標題:不瘋魔不成活!美國搏擊「瘋子」登陸崑崙決5   [摘要]「美國瘋馬」查爾斯-本內特將令對手膽寒的「瘋子精神」發揚到了極致,並延續到了場外,甚至曾放出「柔術選手比賽不是真打,而是做愛」這樣的另類豪言,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
  • 「不瘋魔不成活」――這就是藝術?這是程蝶衣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老江湖」李成儒饒有深意地說:我們這行不輕易換人,為什麼啊? 李夢說:我覺得我的性格有缺陷。本來到這這兒就算了,看看李夢紅著眼圈說的那幾句似是而非的話,謙虛主動地自我批評了幾句,觀眾大概會覺得這真是個樂觀、大氣、倔強、有藝術追求的女演員……可萬萬沒想到,實心眼的張頌文老師「找補」了個小故事,把李夢送上了「不歸路」!
  • 不瘋魔不成活,繼續寵愛張國榮!
    《霸王別姬》裡的陳蝶衣: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男裝、女裝、化妝、不化妝、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 《英雄本色2》裡的宋子傑:兄弟情義,手足情義,不拋棄不放棄豪哥(眼淚):警官,我不做大哥好久了!」《風月》裡的忠良:以強烈的自尊來掩飾強烈的自卑的一個男人。
  • 《JOKER》:不瘋魔,也成活
    在DC電影中小丑的身份是一個超級大反派,裝扮出格,舉止怪異;在這部衍生劇中,呈現出一個不一樣的小丑,同時也演繹出了小丑背後的故事。亞瑟性格孤僻,不善於與人交流,每天做著無聊的工作,有時還會被人欺負。可是亞瑟總是不放在心上,因為他有自己的夢想,他渴望成為一位脫口秀表演者,他想靠自己的才華與幽默帶給大家歡笑,而不是用小丑的假面來供人取笑。他經常會去聽別人講脫口秀,觀察別人如何引出包袱,什麼舉動會引起觀眾的鼓掌。回家後刻苦練習,向著自己的夢想一步一步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