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利津水文站邢西金:記錄黃河入海流

2020-12-23 海報新聞

在空中吊箱測量取樣、分析水情,山東利津水文站邢西金——

記錄黃河入海流

核心閱讀

位於山東東營的利津水文站,是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生態用水監測的控制站,也是黃河入海前的最後一個水文站。無論春夏秋冬、風雨陰晴,水文站的助理工程師邢西金都要完成特定點位的觀測和取樣,記下研究黃河的第一手資料。

邢西金今年33歲,是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水文水資源局利津水文站的一名助理工程師。初見邢西金,小夥子臉龐黝黑,身材偏瘦,挺結實。「每天都要到黃河取樣,巡檢觀測,風吹日曬,黑是黑些哩。」邢西金憨笑道。

雖然是個苦差事,這位來自沂蒙山區的小夥子卻樂在其中,記錄得格外認真。他說,他記下的是「研究黃河的第一手資料」。

在黃河入海前的最後一個水文站監測

利津水文站是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生態用水監測的控制站,也是黃河入海前的最後一個水文站。在利津水文站站所斜對面,立著一塊石頭,寫著「劉夾河險工」,旁邊整齊地碼著一塊塊大石頭,石頭堆另一側緊挨著黃河。

2015年大學畢業後,邢西金先在內蒙古自治區三湖河口水文站工作。2016年8月,他到利津水文站來報到時,第一眼就看到了劉夾河險工。「為何獨有此地放著大量石頭?」初來乍到,邢西金很好奇。「這裡是黃河下遊重要險工地段,備好這些石頭,有備無患。」利津水文站站長張利給他答疑,一旦黃河發大水,老百姓就要遭殃,「我們要站好崗」。

此後,每次出站所大門,刑西金都會看一眼劉夾河險工。「這時刻提醒著我,這份工作有多重要,監測水文狀況容不得半點馬虎。」邢西金說。

外出測量和取樣,完成後回辦公室分析樣本,並上報相關數據,這是他的日常工作。

到黃河中測流量、水位,取沙樣,取水樣,根據水流情況,怎麼取、取多少,都有嚴格流程。「雖然現在已經熟門熟路,但是失誤也往往在不經意間。」邢西金時刻記著張利站長對他說過的話:把每次取樣都當做第一次,對著操作流程一步步來。一次不準確測量、一次不合格取樣,可能就會對水情造成誤判。

除此之外,他還得測水溫、氣溫、風速等等,在寒冷的冬季,還要觀測冰情。一旦有結冰現象,就要著手防冰凌汛。

回到辦公室,不管多累,他都要將測量的記錄謄寫到相關臺帳上,及時向上級報告利津水文站測量記錄以及初步分析。

不能因為怕就不進吊箱

在利津水文站站所內以及黃河對岸,有幾座大型鐵塔,鐵塔之間由粗鋼絲繩相連,橫亙於黃河之上。用於測量和取樣的吊箱,由專人通過機械操作遊走於黃河兩岸之間。

邢西金剛來水文站時,測量和取樣需要人工到河裡操作。有了自動化測量和取樣設備後,吊箱上不用上人了,邢西金在黃河岸邊的操作間裡按著按鈕就能完成測量和取樣。

回想剛剛上吊箱時的工作狀態,邢西金說,他也害怕過。工作人員要先到吊箱上,再由吊箱水平送至黃河上空指定位置,然後下降至黃河水面附近測量和取樣,完畢之後,再由吊箱將人送至河岸邊。

「放儀器測流速,取水樣、沙樣,插杆測水深,這一系列操作都要在飄搖的吊箱上完成。」邢西金說,自己學的是機械製造設計及自動化專業,維護設備不在話下,可是在黃河上吊著測量和取樣,想想就頭大。「吊在空中,河面上風大,到處擺動,下面是急速的水流,低頭一看心裡害怕,上岸後兩腿還軟哩!」他說。

「不能因為怕就不上吊箱,越害怕我就越要克服。」邢西金坦言,之後,他刻意多進吊箱,多向前輩請教,「剛開始還一心二用,邊工作邊擔心掉河裡。」適應之後,邢西金笑言,「任爾水急浪高,我自巋然不動,專心測量取樣。」

不過,邢西金說,傳統技術不能丟,他依然熟背人工測量和取樣的流程,並時常演練。「冬季有可能結冰封河,但水文數據一天都不能少。」邢西金說,結冰時自動化設備不能用了,還需要人上吊箱,然後放到水面附近,用冰鎬鑿冰孔,測量、取樣,還要測冰厚。

經常拿出歷年的數據來琢磨

除了測量取樣,獲取水文數據外,邢西金還經常拿出歷年的數據來琢磨。

他說,黃河水流量,站上每天都測,單看幾個數據可能沒有規律,但是數據日積月累,以月份、季度還有年份看,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利津水文站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兩年的黃河水入海量超過300億立方米。「這對我們總結黃河水文規律,做出預判很有幫助。我們要發現數據後面的規律。」邢西金說。

前不久,張利帶著邢西金還有站上的幾位業務骨幹,為勝利油田的輸油管線從地下穿越黃河作測量。

涉水、爬溝,穿越一人多高的蘆葦蕩,走過剛經過雨淋翻耕完的田地,鞋子比平時大了好幾圈,全是泥。「走路好像腿上增加了好幾個沙袋。」邢西金說,雖然辛苦,但豐富閱歷、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學到了新東西,提高了能力。

「紮根黃河邊,做好水文監測。這就是我的座右銘。」邢西金說,利津水文站雖然工作辛苦,但氛圍好,他也喜歡周邊樸實的群眾。

剛到利津水文站不久,他就找到了自己的愛情,結婚後他把家安在了利津縣城。雖然經常加班,好在工作地離家8公裡,回家也很方便。今年春節,和往年一樣,邢西金又在值班,沒回老家看望父母。他打算等疫情結束,如果有時間,就抽空回去看看。

《人民日報》(2020年4月8日 14版)

相關焦點

  • 文藝雜貨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百日讀詩計劃第六天,今天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688-742),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這首《登鸛雀樓》,應該和《春曉》、《獨坐敬亭山》的普及率差不多,根據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對唐詩影響力的研究,《登鸛雀樓》排名高居第四位。這首詩好在哪?
  •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是怎樣的壯觀景致?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是怎樣的壯觀景致?繁體的「盡」字中間有四點,代表火,上半部分是「聿」,手中持棍的狀態,下半部分是個器皿。這個字的意思是手中拿根棍,去挑油燈的燈芯,讓它繼續燃燒。「盡」不是沒了,而是本來有,慢慢消耗地沒有了,後來出現的「燼」字其實是畫蛇添足,因為「燼」與「盡」本意相同。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古今詩話》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被夕陽餘暉裝點過的黃河水失去了豔麗的紅妝,帶著萬鈞雷霆般的咆哮著滾滾向前,似是挽留,又似悲嘆:美好的夕陽啊,為何只有如此短暫的瞬間?重複著千萬年裡相同的遺憾,奔騰的河水前後推搡著流向了東邊,把滿腔不甘匯入了大海,望著眼前浩瀚無際的海水,才發現原來留戀甚至遺憾的夕陽,遠不如大海帶來的萬分之一震撼。
  • 黃河入海流
    黃河一瀉千裡,氣勢恢宏,到了黃河口你會發現,經過艱難曲折的萬裡奔波,黃河顯得格外深沉和含蓄,特別在經過山東東營,將要流入渤海時,更是顯得那樣坦蕩、那樣沉靜。在寬得幾乎難以望到邊際的河床裡,渾黃的河水不再有原來那種焦躁和激情,而是緩緩地、靜靜地、非常有序地流淌著。
  •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嶽中明到泰安市水文局大汶口水文站調研指導...
    8月15日,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嶽中明到泰安市水文局大汶口水文站調研指導防汛工作,泰安市委副書記曲鋒、東平湖管理局局長王漢新、泰安市委副秘書長範福順、泰安市水文局局長侯恩光陪同調研。在大汶口水文站,嶽中明主任一行詳細了解了大汶口水文站的發展歷程、流域基本情況和站網情況,聽取了大汶口水文站防汛測報工作匯報,實地查看了測站職工工作生活環境,了解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和監測儀器設備運行情況。嶽中明主任充分肯定了大汶口水文站防汛測報工作,對泰安基層水文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 黃河入海流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黃河入海流——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你是中華文明發源地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啊,流經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地勢高差懸殊,成磅礴盛景。從古到今,有多少詩人、作家、畫家向著滔滔黃河傾訴赤子心聲,書寫世代流傳吟唱的不朽佳作!
  • 這裡是黃河入海口!金秋十月,帶你一起去看黃河入海流
    唐朝的時候,黃河在哪個地方入海呢?在去山東東營造訪黃河故道的時候,我在車上思考起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讀了這首詩的人們總是雄心勃勃。是啊,唐代詩人王之渙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向我們描繪了黃河入海的波瀾壯闊和浩浩蕩蕩。王之渙見過黃河入海的情景嗎?
  • 黃河口生態環境改善,黃河魛魚重現「百魚之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黃河魛魚重現黃河口!」這個消息一露面就引發廣泛關注,甚至成為網絡熱搜詞。時隔20多年,它的出現證明了黃河口生態環境的改善。「百魚之鄉」往昔漁業的輝煌,又湧上黃河口人的心頭。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他早年及第,後被罷了官,過上了四處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他登上鸛雀樓時所寫。就這麼短短20個字,讓本來名氣不算大的鸛雀樓紅了1000多年,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嚮往之地。
  •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
    黃河自蘭州穿城而過。人民網 孟麗媛攝黃河源從何來?古人自先秦踏上探源之行,行經崑崙、積石、紫山、星宿川,一步步走近黃河源,將記錄撰陳於《禹貢》《山海經》《史記》《漢書》等書中。「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晉代成公綏的《黃河賦》如是描寫黃河奔湧。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高差懸殊,越階而下皆成磅礴盛景。古往今來,詩人、作家、畫家面向滔滔黃河傾吐胸臆,著成流傳詠唱的不朽佳作。
  • 走進石礱水文站 聆聽晉江「脈動」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12月12日上午,豐澤區見龍亭實驗小學和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學的學記們走進南安石礱水文站,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參觀了水位臺、纜道操作室和泥沙處理室等,認識了雨量器、雨量採集儀、流速儀、電子經緯儀、雷達波測速儀等「神器」,並通過視頻了解了水文站工作的方方面面。通過此次走訪,學記們明白了那一件件先進的設備和嚴謹的數據背後,是許多工作人員默默的付出。
  • 蘭州黃河段冬季不結冰
    新華網蘭州12月30日電 對於蘭州人來說,冬季黃河結冰已經成為一段遙遠的回憶。
  • 趙婭楠小說作品‖黃河入海流
    黃河入海流趙婭楠(一)依稀記得那是2000年的初春,新年的鞭炮聲還「噼裡啪啦」地響在耳際,父母早已扛著大大小小的幾個包袱母親的名字就取自這些美麗的花樹,看著這些玉蘭樹,仿佛看見母親站在玉蘭樹下,與人嘻嘻哈哈地說笑著什麼。母親,一個如孩童般爽朗的人,一個並不遮遮掩掩的人,可是這次離去,卻像一個迷一樣。我猜不出謎底,只能望著那些深綠油亮的葉子發呆。
  • 人民日報點讚!淮安「紅衣哥」好樣的!
    人民日報點讚!淮安「紅衣哥」好樣的!  10月1日晚  淮安市盱眙縣  都梁消防救援站在出警途中  因道路擁堵車行緩慢   網友們紛紛為紅衣哥點讚!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記者 李明通訊員 王玲玉 報導本報利津訊 1月4日,利津縣鳳凰城街道智聯農創現代示範園區,16號棚裡的種植戶張會東夫婦正忙著採摘西紅柿。「今年西紅柿市場行情不錯,剛剛濟南客商又打電話催促說一會兒就來拉貨,得趕緊備好貨。」
  • 行記黃河灘⑧|主打黃河文化品牌!灘區要有田園綜合體和休閒度假
    12月13日,站在村裡250畝的菊花田上向北望,利津縣北宋鎮丁家村黨支部書記李志遠感慨不已。不遠處,改造提升後的丁家村有了嶄新的村臺,村臺上家家戶戶的入戶道路都已經用水泥硬化完畢。冬日的風吹得凜冽,但這裡的灘區村,村民心裡都暖洋洋的。
  • 濱州與黃河「似曾相識燕歸來」
    1855年伏汛,即農曆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黃河水位升高,十八日晚,南風大作,風卷狂瀾拍向北岸,十九日,在河南蘭陽銅瓦廂左岸決口,主流衝過長垣、東明,在張秋鎮穿過運河,注入大清河,從鄆城、範縣、陽穀、東平、東阿、平陰、肥城、長清、齊河、歷城、章丘、濟陽、齊東、青城、惠民、濱州、蒲臺、利津等州縣入海,此次奪溜洶湧澎湃,以至於正流竟然斷流,這就是現行河道,這就是今天的黃河
  • 全家18口人靠黃河養活:黃河在,家就在,飯碗就在
    黃河上的捕魚人在渭南市大荔縣黃河沿岸,數十萬畝溼地上蘆葦蕩漾,蘆葦叢中,龍蝦螃蟹膏肥肉美,黃河、渭河、洛河穿境而過,使得大荔縣具有良好的水利條件。老潘說自己吃了一輩子魚,身體很好,沒有高血壓和高血脂。黃河鯉魚、鯰魚和鯽魚等本土魚類都是漁民的傳統捕撈種類。
  • 飛機修理工自學倫敦腔走紅抖音,人民日報點讚評論「開口脆」
    人民日報點讚評論:開口脆!  張建海今年32歲,在上海從事機務工作,多年來一直定居在國內。據張建海自述,自己平時愛好英語,在閒暇之餘他會看英語電視、聽英語廣播,邊聽邊模仿電視廣播中的口音。經過多年來的積累與練習,張建海的口語有了巨大的提升,就好比在倫敦生活了很多年一樣,地道純正。
  • 《小小的追球》豆瓣8.9高分收官 《人民日報》點讚「年度最佳綜藝」
    這檔齊聚明星成員,以實際行動聚焦環保的綜藝節目,不僅收穫豆瓣8.9的高評分,奪得「年度最佳綜藝第四」的好成績,還獲得《人民日報》官網客戶端發文點讚。圖1 先鋒試驗旅行真人秀《小小的追球》日前圓滿落下帷幕 《人民日報》點讚環保先鋒理念2月27日,《人民日報》官網客戶端發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