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節目《朗讀者》近日播出了第三期,「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在節目中朗讀了一封從未公開發表過的信件,這封被稱為「2017最美家書」的信引得大量網友討論。
麥家的信是寫給當時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兒子的。「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麼辦?」以父親的身份,麥家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點滴。
面對叛逆難弄的青春期孩子,和麥家有同樣苦惱的父母很多。昨日,就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親子溝通,記者採訪了有關心理專家。
故事
青春叛逆期的兒子就像一隻刺蝟
陽媽意識到兒子進入青春叛逆期了,是那一聲震天響的關門聲。
那年陽陽讀初二,在我市一所名校上學。在這之前,陽陽一直聰明溫順,而且成績優異。
「你煩不煩啊,吵得像只雞。」初二下半學期的一天,陽媽只是對陽陽說頭髮太長,應該去理髮了。出乎意料的是,陽陽突然冒出這句話,然後摔門進了自己的房間。
陽媽眼看著兒子性格一天比一天犟,易怒,抱怨老師偏心眼,和同學關係也處理不好,在家裡又聽不進父母的勸告。她試著教育孩子要「大氣」,學會理解別人,可並不奏效,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執著」。
初三那年,陽陽迷上了電腦遊戲,「我們不敢來硬的收電腦,只能勸說,但他嫌我們煩,甚至頂撞我們。」陽媽為此沒少流淚。
陽陽成績一路下滑,最終勉強進入了一所普高。「到了高二,老師打電話和我說,陽陽和隔壁班的女生在談戀愛,影響很不好。」
陽媽和陽爸陷入了極度苦惱中,「我們根本管不住他啊。我那段時間整晚睡不著,吃安眠藥才能閉一會眼睛。我們夫婦倆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
「從初二到高三,這段時間真難熬啊!」如今陽陽在外地大學讀大一,漸漸走出了青春叛逆期。陽媽說起過去的5年非常感慨,「那段時間,兒子就像一隻刺蝟豎著滿身的刺,我們說話要看他的臉色,家裡的氣氛也隨著他的心情變化。」
原因
青春期孩子是個矛盾體
「陽陽是典型青春期男孩的表現,陽陽父母遇到的也是很多青春期家庭常遇到的問題,只是表現略有差別而已。」寧波教育學院科研處專家、寧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兼職碩導徐曉虹告訴記者。
徐曉虹分析了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思都十分敏感,同時也會有很多的矛盾,他們本身就是個矛盾體。
「比如,他們有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由此增強了獨立意識,漸漸地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幹預,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但由於他們社會經驗、生活經驗不足,經常碰壁,只能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不得不依賴父母。」
專家介紹說,青春期孩子還有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成大人了,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於年齡不足,經驗及知識上有局限性,易做傻事、蠢事,在思想和行為上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渴望他人和自己彼此敞開心靈。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又有自尊心,於是形成了既想讓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支招
家長對孩子表示充分接納和心理支持
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麥家寫給兒子的信很感人,這種交流方式就是一種有效溝通。」專家認為,「家長對孩子表示充分接納和心理支持,是疏通家長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渠道的一劑良藥。」
專家認為,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平穩過渡需要家長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不單是身體變化,更重要的是心理變化。
家長要多多表示對孩子的接納,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精神,接納孩子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精神。同意孩子的觀點並不是讓孩子走在錯誤的方向上,而是對孩子的心理給予應有的支持,再實施借力引導。
徐曉虹特別強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是有差異的,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天性。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針對他的天性,可以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對於無傷大雅的要求要尊重,對於涉及原則性的要求要講清道理。」
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專家也給出了建議,「孩子要認識到,父母不是完人,他們或許也存在一定問題,這樣就不會一味反感了。同時,也要從父母的角度來理解,了解父母的出發點是為自己好。在此基礎上,雙方一定要好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