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香港亂像,已有多時。
期間種種,匪夷所思;人設崩塌,怠有今日。
我們不是港人,當然不能理會他們所思所想,但是我們也絕對贊同中央政府的主導思想:理性表達訴求,而不是訴諸於暴力。
二
香港在近代中國一直是一個標杆,是一個水源涵養地,也是一個火種傳播地。
從反封建反帝制開始,到我們熟知的歷次內地災害時讓人熱淚盈眶的捐資捐物,這百多年的光陰裡,歷史有許多故事,或激勵,或悲情,或傷感,或溫暖。
某些歲月,香港代表著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夢想和情懷,國富民強的夢想,為生民立命的夢想,家國的情懷,正道滄桑的情懷。
這一點,在羅大佑那首《東方之珠》歌詞中淋漓盡致:「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香港,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曾經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
三
然而,就像長城的崩塌不是對手挖掘而是自身風雨的侵蝕,我們記憶中的香港一夜之間變了。
無休止的示威,無節制的遊行,無節操的暴力,匪夷所思的運作,這個我們眼中曾經視為偶像和標杆的地區忽然間人設崩塌。
自由民主就是可以肆無忌憚對政府執法機關的衝擊和打砸?那和我們內陸曾經有過的歷史有哪點不一樣?
表達不滿就是無視禁令,圍堵機場,斷絕通航,肆意而為,胡作非為?
用暴力的手段去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這不正是他們曾經避之不及的道路嗎?
四
矛盾日趨對立,隱隱感覺到了快洗牌的一天。身強力壯的人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敢打架的底氣,這叫實力說話。國力不如我們的俄羅斯這幾年都打了好幾架,不也沒啥事嗎,我們又怕啥。
有人大約也有這樣的感覺,於是乎,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這兩天在港媒上打廣告,醒目但是未必直白,整版廣告就一句話: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此話何解?人云亦云。各有各的算盤,各有各的哈姆雷特,不足為怪。也有許多人一頭霧水,不明所以。
李嘉誠先生首先是一位商人,然後是一位港人,還是一個老人。界定出這三個身份之後就不難理解這句廣告詞,也能曉得李嘉誠說的瓜到底是什麼瓜,讓我們這群吃瓜群眾不至於一頭霧水。
五
我們來看看「黃臺之瓜」的出處,故事比較典型卻又非常悲涼,甚至痛徹心扉。
唐高宗時候,武則天大權獨攬,為了最終可以做皇帝,無所不用其極。先是唆使廢了太子李忠,立李弘為太子。這可以理解,李忠不是武則天親生的,李弘是。接著,又廢了自己親生的太子李弘,這不是開玩笑,是殺無赦,然後又立了李弘的弟弟李賢為太子。
可憐的李賢,已經把這人間悲劇看的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結局,然而誰又會等死呢?絕望中的李賢只好寫了一首哀歌進行表白和哀求: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雲可,四摘抱蔓歸。」
我不能感受李賢的絕望和哀傷,但是我可以想像李賢的悽惶,史書上這樣記載:「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
詩寫的再好也難逃一命,五年以後,公元680年,李賢也難逃一死的命運。
李賢,一語成讖,大唐盛世最終難以為繼,「抱蔓歸」了。
黃臺之瓜和豆萁燃豆有著某種意義上的相似。
六
商人李嘉誠自有其趨利避害的本能,在港島中性報紙的刊登的廣告以反暴力為主題,這相當於政治正確,兩邊討好,兩邊不得罪。
我們自然斥責暴徒採用暴力手段抗法,殊不知,許多港媒和第三者歪果仁不也說港警暴力執法麼,「反暴力」四海皆準。
現在人聰明,無論是我大陸同胞還是港島民眾,騎牆,都看到清清楚楚,這坎能這麼過嗎?
於是他智慧,在偏內陸的大公報上又刊登一則廣告說「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以前李嘉誠也說過黃臺之瓜的話,那時是規勸港人不要做損害香港利益的事情,持續鬧下去會「摘絕抱蔓歸」,一無所獲,害人害己。
而此時商人口中的黃臺之瓜,是一個左右之瓜,左右逢源,飄飄蕩蕩,躲躲閃閃。
七
然而,李嘉誠又是一位港人,這黃臺之瓜的說法,隱喻而又聰明。
港島這些年輕的激進分子,打砸的本事確實不輸當年內地紅小兵,但是文化底蘊上估計差的有點遠,黃臺之瓜的典故就是查電腦,他們也肯定不明所以。
李嘉誠大可解釋為這黃臺之瓜是民主之瓜、自由之瓜、富強之瓜、文明之瓜,四摘之後,香港則什麼也不剩下,這樣的說法確實可以讓小年輕悲情,也一樣的讓一眾小年輕屁顛屁顛的歡歌興奮。
縱觀現在暴力事件不斷的香港,哪裡還有什麼富強和文明,更談不上什麼民主和自由。
但是,單單在偏向內地的《大公報》上刊登這句話,似乎又另有所指,約麼是說給我們內地人聽了。
「黃臺之瓜」所喻就變的有些不同尋常,這個瓜是西瓜還是冬瓜,是圓瓜還是癟瓜,是熟瓜還是生瓜,我們不能揣測老先生一二。但是李嘉誠補了一句,「何堪再摘」,忍不住讓人心驚肉跳一下。
李賢說:再摘令瓜稀。李老先生的意思是啥呢?我這樣的看瓜群眾都懶得猜了。
有明眼人一針見血地說:大唐的黃臺摘瓜,是一個不姓李的女人,夥同一幫不姓李的男人,嘗試削滅李氏千秋萬代的利益。
真要是這個邏輯,我暈,李嘉誠這也太矯情了吧,太太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按照內地一些看瓜群眾的說法,回歸幾十年,港島一毛錢稅收也沒貢獻過,憑啥把自己當成寶?
港人李嘉誠口中這黃臺之瓜似乎是他眼中的財富之瓜、奇貨之瓜。
八
老人李嘉誠這些年在內地頗有些爭議。
許多變現大陸資產轉移到英美等國的做法,讓人詬病。我覺得這不對,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市場經濟,怎麼轉移都是個人商業操作,不要上綱上線,也無可厚非。我們一定要相信老人的直覺,那是歲月積澱的經驗,那是風雨之後應激反應,趨利避害的本能。
這一次,在山重水盡之時忽然跳出來,呱唧一兩句你我都不懂得典故,這絕對不是李嘉誠瞎胡鬧,更不是有些人自欺欺人的認為是他在表忠心。這是歲月給他的本能——圓滑,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世故。
隨你咯。
老人李嘉誠口中的黃臺之瓜是瓜田李下之瓜。
九
港島騷亂至今,除了一批暴徒和背後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之外,並非沒有其他推波助瀾者,而一些騎牆者尤其讓人心酸。
有些港商利用內地人樸素的情感以及期望他們維護香港長治久安的想法,這些年在香港和內陸賺的盆滿缽滿。但是面臨港島基層群眾的一些訴求,不是直面挑戰,也不是縮頭烏龜,而是搖身一變,明裡暗裡支持,轉移問題焦點,甩鍋給中央政府。
試問,我們在香港抽了一分稅嗎?安排個一個內地人做港府領導嗎?港島基層民眾生活水平下降是我們造成的嗎?港島的錢給我們賺了嗎?
沒啊。那憑什麼把矛頭轉向內地?
精英富人階層其實一貫都是靠不住的,歷史上這樣,現在的還是這樣。
黃臺之瓜,該摘的還是要摘,即使今年「抱蔓歸」又如何,來年再種,還不是綠油油一大片。
黃臺之瓜終將是瓜熟蒂落之瓜,希望之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