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的深意詳解

2021-03-05 愛派的

今早,香港多家媒體刊登落款為「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的頭版整版廣告,主題為「反暴力」。這是香港6月9日發生「反修例」風波以來,李嘉誠首次公開表態。

《香港商報》頭版刊登的廣告正中間是一個紅色的禁止標識蓋在「暴力」二字之上,左右兩邊分別寫著「愛中國 愛香港 愛自己」與「愛自由 愛包容 愛法治」,下方則寫有「以愛之義 止息怒憤」,署名是「一個香港市民 李嘉誠」。同樣的廣告16日也刊登在《明報》《成報》等報紙上。

刊登在《大公報》頭版的廣告則更加簡潔:「正如我之前講過:『黃臺之瓜,何堪再摘』」,「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

此前,李嘉誠長子、長江實業主席李澤鉅已與恒基、新鴻基、新世界等四大地產商在內的香港17家主要地產商,也曾聯合發出此類整版廣告。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出自《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

黃臺:指《黃臺瓜辭》,為唐李賢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則天不能再廢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雲可,四摘抱蔓歸。』」

唐高宗時期,朝政由皇后武則天代為處理,武后的野心很大,手段十分殘忍。她廢太子李忠立李弘做太子,後把太子弘毒死,立李賢為太子。他日夜憂思作《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生於1928年的李嘉誠,曾以313億美元身家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1999年始連續15年華人首富。同時李嘉誠也是一個激流勇退的人。2014年6月27日,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所做的題為《無心睡眠》的演講打動了許多人。

從拋售內地物業、東撤西進開始,到資產重組、遷冊海外,「知進知退,適時歸隱」的標籤從此牢牢地帖在使得李嘉誠身上,他也從此成為香港商界智慧的化身。

2015年9月12日,新華社瞭望智庫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其對李嘉誠的一系列商業行為言辭激烈地表達了「不滿」,這篇文章在網上引發了極大關注。

心雄天下,又激流勇退的李嘉誠,作為「一個香港市民」,他此時引用「黃臺之瓜,何堪再摘」來聲明「以愛之義,止息憤怒」有何深意?李嘉誠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鳳凰網評價李嘉誠:李嘉誠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鍛鍊了他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嘉誠早在2016年,在公司業績記者會上,就引用「黃臺之瓜,何堪再摘」比喻香港的處境,並呼籲「不要再傷害香港」。他還說,國家一定是希望香港好,「若香港無內地支持,恆指最少跌一半」。他相信「一國兩制」不會改變:「香港如果做得好,為什麼要變呢?」這種觀點反映了多數港人的心聲。

唐朝李賢《黃臺瓜辭》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這個典故意味深長,但意境蒼涼。李嘉誠引用詩句,表明他對香港當前局面的看法和一些擔憂。

「香港困局」的確存在。原先的優勢弱化,轉型和培養新增長點進展緩慢,社會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集中顯現……有些是外部因素使然,外圍經濟波動加劇,香港很難置身事外;有些是區域經濟格局變化後的彷徨,當「獨門生意」不再,香港必然要面對新的競爭,例如內地港口崛起,香港的轉口一定會受影響。李嘉誠感嘆:「香港今日各行各業有不同壓力,相當困難。」

這些挑戰,你願不願意,它就在那裡,接與不接,它都要到來,迴避不了。一個健全的肌體,自會積極應對,揚長避短。反之就容易怨天尤人,自亂方寸,步態蹣跚。關於香港發展,主流論述是善用與內地近水樓臺的優勢,在經濟上融合,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找到新的內生動力。

但這一主張在香港也遇到牴觸,有論者指出,部分港人有一個心結,自身沒有能力走改革、轉型的路,但又不接受中央政府的帶路,陷入「北京不能管,自己又做不來」的局面,有人說這是患了「香港病」。

更有甚者,有些困局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李嘉誠發出「不要再傷害香港」的呼籲,值得省思。

當然,以黃臺之瓜比喻香港境況,並不是說香港黃了,更不是「一國兩制」事業黃了。事實上香港優勢仍很多。作為發達經濟體,去年經濟增長2.4%,這不算低了。臨近內地、自由港、低稅制、廉潔政府,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香港優勢。

連續22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的市場「遊戲規則」連通世界,可與國際主流市場無縫對接。居港者還享有種種利好,如城市管理有章法,法治環境佳,辦事少求人,食品衛生管控嚴格……有人唱衰香港甚至說其優勢「全面淪陷」,並不符合實際。

和某網友戲作《黃臺瓜辭》:「滬深種韭菜,菜成綠茵茵。一割使菜少,二割使菜稀。三割猶悔遲,割絕抱屍歸。」不同是的,正值紛爭,作為「一個香港市民」的李嘉誠,引用「黃臺之瓜」的古句,顯然是希望人們就算政治取態不同,亦要為香港整體利益出發,不要傷害香港,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香港人歷來精明能幹、勤奮敬業。「東方之珠」升起時,大家把聰明才智用到了正路,發揮到極致,那種「煮海為鹽,採山鑄錢」的創業精神,那種「踏平崎嶇、頑強拼搏」的「獅子山氣概」,在今天更顯珍貴。要解開當前困局,首先應堅持法治是香港基石,扭轉社會上那種「違法無須負責」的歪風。其二是為了香港整體利益,各方致力於社會融和。同唱一首歌,調子要和諧。「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林。」減少政治爭拗,和睦合作,是目前香港最大的社會基礎工程。

正如《獅子山下》唱的:「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月 起

西 鄉

月夜聽荷

馬和鯨魚

與鬼同住出租屋

一隻貓展翅高飛

一隻無法辨識毛色的貓

在下午,我夢見你的微笑像清晨

下午的奇遇、雪夜的造訪、秋夜的戲

愛派的:ipad_xjz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