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節選】
第三章 薩克斯管演奏分析
在該部分,筆者以《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的曲式結構與樂曲布局為基礎,結合作者本人的薩克斯演奏實踐對各主題與動機的薩克斯管演奏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解讀。
第一節 《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第一樂章
1.呈示部
經過引子部分(1-8 小節)一段不長的鋼琴序奏之後,樂曲進入呈示部(譜例 1),由中音薩克斯管奏出歡快的、富有較強節奏感的第一主題。整個呈示部主要為流暢的快板(Allegroconmota ),建立在 c小調上,由主部(9-24)、連接部(25-39)、副部(40-52)、結束部(53-64)共四部分組成,階梯式的旋律推進,積極富於動感的節奏變化,旨在表達一種熱情、激昂的情緒,塑造一個歡快而充滿活力的場面。
譜例1:
主部主題a(9-16)預示了作品的動機化音型,為切分式的搖擺節奏,用連音線把前十六後八分音符中相鄰的同音高連接起來,使得本沒有切分的音型產生了切分的效果。薩克斯在演奏這一切分式節奏時應注意連音線對重拍位置的改變,(即重音後置,見譜例1),使得樂曲在演奏時有種爵士搖擺的律動。這部作品中採用了大量具有該爵士因素的重音後置的手法並貫穿全曲。另外,在演奏該主部主題時還要注意漸強減弱的力度變化。
主題 a』部分(17-24)在主部主題 a 基礎上進行重複,進一步加深對主部主題的印象。薩克斯演奏第19--20 小節時應注意指法的選擇(譜例 2)。考慮到薩克斯這一樂器的特殊結構,在按下#C1鍵時#G1鍵也會被打開,這樣在最後一小節遇到bA1和bD1時都可以不抬起#c1這個鍵以減少手指在交替時的經過音。
譜例 2:
連接部的主題 b(25-39)以長音代替了連續前十六後八的節拍並連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以緩解快速流動的、獨具衝擊力的節奏。最後以半音階上行到達F3,同時演奏力度漸強。
副部主題 c(40-52)以強拍休止、重拍進入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開始,引入了一段新的材料。運用切分式的搖擺節奏、短休止符以及連音線產生的零星的停頓間隙與主部的連續性形成對比。該樂段結尾處採用了一組半音階上行達到樂曲的小高潮(譜例 3)。
譜例 3:
薩克斯演奏譜例 3 的半音階時要求手指應乾淨、均勻,尤其是演奏 3 4 #4 #5 6 時應選擇相對便捷的指法(參見附錄按鍵名稱):第一個音用 X+2+3,第二個音用 X+2,第三個音用 X+2+側降B鍵,第四個音用X+側降 B 鍵,最後一個音用 2+3;或者第四個音用 2+3+4+側降 B 鍵,最後一個音用 2+3+4+側降B鍵+側 C 鍵。
結束部的主題a』』(53-64)來源於主部主題 a 的擴展,採用鋼琴重複演奏主部主題a,進一步加深樂曲的動機化音型,最後由兩小節的薩克斯漸弱演奏進入較為舒緩的展開部。
2.展開部
展開部由插部d、展開I、展開II和進入再現部的準備樂段組成,旋律相對平緩,力度相對較弱,旨在表達一種流淌著的思緒,塑造一個寧靜而不孤寂的情調,與呈示部熱烈的情緒和歡騰的場面形成強烈對比,。
插部d(65-94)轉化了呈示部熱情激昂的情緒,兩個樂句呈5度上行的關係,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升高五度演奏。考慮到該樂段強烈傾訴感,薩克斯演奏時應注意演奏的流暢性和抒情性,除樂譜上標出的強弱記號以外,還需要隨旋律的曲線作強弱起伏,強弱處理需要做到對比明顯,把樂曲裡的情感完全釋放出來。演奏時尤其要注意氣息平穩,音符時值要飽滿,大跳音程的地方,必須做到發音準確、連貫,不能因為音程跨度大而造成停頓。
展開I的主題 b』(95-121)的材料來源於連接部。這裡出現了兩連兩吐(譜例 4),薩克斯演奏時應注意音頭要乾淨但不要重,並且四個十六分音符要吹得飽滿、均等,尤其要注意連線內的第二個音一定要飽滿,否則會因為連續的停頓而產生重音的感覺。最後薩克斯管以十六分音符的音階式音群逐漸向上,由一組超高音將樂曲推向高潮。
譜例 4:
展開II的主題c』(122-168)的材料來源於副部。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一個個音群快速行進,並維持在p的力度上,仿佛是在喃喃地訴說著一股股流淌著的思緒,與插部d和展開I的主題 b』一起很好的營造和襯託了一個寧靜而不孤寂的音樂意境。該樂段快速的半音階演奏要求演奏者手指交替務必乾淨利索,在P的力度上如同流水般的流暢地演奏,不能搶拍拖拍,同時注意好每一拍的節拍重音。該樂段最後在一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音階式下行中結束這段薩克斯的傾訴。
準備樂段的主題a』』』(169-180)材料來源於主部主題a,由鋼琴提高小二度重複演奏,進一步加深對主題的印象。
3. 再現部
主題b』』(181-189)作為再現部的一個簡短而快速地引入,材料來自連接部,運用鋼琴重複主題。再現部的主部,連接部和副部完全原樣再現,薩克斯演奏時只需在力度上稍加注意。
4.尾聲
該樂章的尾聲對來自連接部的材料做了特別的處理,以震音的演奏形式代替原先連接部中的長音,使得樂曲熱情、激昂的情緒和歡快而充滿活力的場面繼續延伸,力度漸強並伴以持續的指顫音,最後在ff 的力度上用同一個音 A 相差八度的頓音演奏結束整個樂章,樂曲噶然而止,仿佛熱情激昂的情緒還在持續,歡快的場面似乎還在蔓延,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第二節 《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第二樂章
這裡僅就第二樂章中新出現的因素和要注意的地方進行分析和解讀,其他因素和演奏與第一樂章一致。
1.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為抒情的慢板,由速度緩慢平穩的三拍子構成一種舞曲風格。演奏這樣一種極其緩慢平穩的旋律對薩克斯管演奏者的氣息控制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演奏者應將每個音以及音與音之間的連結吹奏得平穩光滑,猶如一隻展翅的飛鳥在空中滑翔而過。在演奏樂曲開頭沒有鋼琴伴奏的樂句時,演奏者可以在遵循原譜的原則下,巧妙地運用節奏的借還關係,也就是說在每小節三拍的前提下,對旋律的節奏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情感體驗作適度變化,這樣有助於音樂意象的表現,但是必須抓住整個樂曲的節奏型。
2.第二部分
呈示部中主題A是十六分音符快速運轉的無窮動式旋律,薩克斯演奏時手指交替要靈敏,也要注意演奏時連續的吐音和連音的連接,以及合適的指法選擇。主題B由2個復樂段構成,節律較為舒坦,為幻想曲風格。由於這一主題都為大量的長連音線,薩克斯演奏時要注意與主題 A 中連續的2吐2連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對比。
接著由鋼琴引入,並利用主題 A 開頭的連續十六分音符快速運轉的無窮動式旋律以及其後出現的長音節奏作為過渡進入展開部,有主題 A1擴充展開。主題 B1中以主題 A 材料作為引入後參插主題 B 的材料進行展開。華彩樂段中以d2為主音以半音階下行落到 c1,然後以 c1為主音3度音程迴旋式展開並以半音階上行到達主題 A 的屬音降 e3,與主部主題 A 形成呼應。最後在一段拍舌音後運用半音階的下行為再現部作鋪墊。華彩部分的即興演奏時,薩克斯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薩克斯演奏能力和音樂修養做出適當的發揮。Matthew T. James 在他 2006 年的博士論文中對這部分華彩段有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再現部回到原調的A大調, 與呈示部中主題 A 形成上方4度平行演奏,鋼琴伴奏採用柱式和弦較為呈示部中主題A聲部更加豐滿,演奏這一部分時應注意演奏情緒的把握,以及手指和舌頭的配合。主題B 採用了2個相差5度的平行樂句構成,跌宕而起伏。
該樂章的尾聲特別地運用了兩個震音和一組半音階下行,力度漸強,最後利用兩個相差八度的頓音演奏作為結束,樂曲噶然而止,與第一樂章的結尾部相呼應。
第四章 薩克斯管演奏難點與技巧
第一節 指法
1. 指法選擇與旋律的處理
根據薩克斯管的構造特點,在實際的薩克斯演奏實踐中往往要根據具體的音符以及其前後的音符關係做出合適的指法選擇。在薩克斯管正常的兩個半音域範圍內,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便的指法選擇。但是這部樂曲遠遠超出了薩克斯管的正常音域,所以剛開始時可能在演奏時會不知所措。實際上,上世紀30年代拉謝爾已經根據自己的演奏研究與摸索給出了一份超高音指法表(見附錄二)。不過,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附錄二的指法表做出適合自己的指法選擇。拉謝爾所提供的指法思路在啟迪演奏家正確認識並揭示此曲的指法構成以及旋律發展等方面的價值時還需要演奏者對於這種指法的處理與旋律進行中一定的內在音樂邏輯關係有恰當的把握(如上一章譜例3及其指法分析)。
2.快速演奏與運指
這部樂曲中,兩個樂章中均出現了大量有十六分音符以及半音階組成的快速流動的音群,對演奏者快速演奏與運指的能力提出了一個挑戰。在這一點上除了做出合適的指法選擇之外沒有其他的捷徑可走,演奏需要做出大量的針對性練習,同時應加強音階與摸進的基本功練習。在演奏時,演奏者應注意手指不要抬的太高以減少時間的浪費,以免搶拍拖拍。
3.低音區演奏時的運指
由於薩克斯管本身的構造,中音區比較容易發音,而在其正常音域兩端,即低音區和高音區,較難發音,需要演奏者做出必要的練習。《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中音域跨度大是該樂曲突出的特點之一,幾乎覆蓋了薩克斯管的整個音域範圍,並且對演奏速度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如譜例5中需要經過從低音B到低音升C再從低音B到低音D的連續幾次反覆。因為薩克斯樂器本身的構造,這幾個音比較難發音,音色和音質上很難統一。
譜例 5:
低音B和低音#C應用左手小指在側位健去演奏,在演奏時需要把這幾個音連接起來並在Allegro conmoto 的速度上演奏,既要注意到時值,又要把這幾個音吹清楚,還要把握好音準,是一件相對比較困難的事情。多數薩克斯在演奏這個低音B時會偏高,所以這時一定要注意口腔的放鬆,若是口腔過於緊張很有可能導致低音的發音不流暢而造成樂曲停頓。
4.超高音演奏的指法
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樣,《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音域已經遠遠超過了薩克斯管的正常的兩個半音域範圍,並且大量的運用超高音。除了上面提到的指法選擇之外,演奏者在演奏時還應注意好口風、氣息和音準,同時熟練地對將要吹奏的音進行想像。
譜例 6:
如譜例6中超吹音升G就有好幾種指法,在這一行樂譜裡,都是半音階上行,我們需要選擇一種最易於連接的指法,並且要注意超吹音的音準問題。由於改變了正常音區裡的常規指法,同時鑑於薩克斯本身樂器的構造,超吹音升G很容易偏低,這時我們則需要氣流加急,口風比之前要略為收緊,同時注意這個音的音準。
第二節 舌奏
1.短跳音演奏
為了襯託和渲染樂曲中的音樂形象與氛圍,伊貝爾在樂曲進行中利用了大量的短跳音和保持音作為點綴。在第一樂章接近尾聲時,樂曲中又利用了連續的兩處震音和較長時值的顫音以期達到一種特殊的效果。演奏者平時應注意針對性地進行練習。
譜例 7:
例如在演奏帶連音線的頓音(見譜例 7)時需要演奏者區別開連音線的頓音和連續的單吐音,注意不可以把音符演奏得過於顆粒狀,要在連音線的基礎上把音符較為清晰的表現出來,舌頭接觸哨片的面積不能過大。為了樂曲的連貫性,注意這幾個音之間不可以停頓。
2.拍舌音
這部作品使用了一段拍舌音,即舌面的前部貼住哨片面的前端,利用馬德堡半球原理,用舌頭吸住哨片然後用力把哨片向下拉下,產生」巴巴」的聲響(見譜例 8)。
譜例 8:
技法分析:演奏者在這裡面臨的困難在於需要將拍舌音與短跳音、吐音、顫音和重音結合起來演奏,而短跳音的要求是短而快。這時演奏者應首先要控制好舌頭與氣息的配合,防止拍舌音在演奏時發生堵塞。另外,相鄰音的音高跨度大,速度要求較快,這對我們的舌頭的靈活性、技巧性以及拍舌時的舌頭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建議舌頭的位置應該放在靠哨片面的前端,這樣更利於拍舌音和連吐音的轉換。
第三節 律動與控制
1.爵士搖擺律動
為了塑造和襯託該樂曲歡快、熱情、激昂和充滿活力的音樂意境,這部《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運用了大量重音後置的爵士搖擺律動(見譜例 1)。
作曲家採用用連音線把前十六後八分音符中相鄰的同音高連接起來,使得本沒有切分的音型產生出一種切分的散拍子效果,而重音則起到一種推動音符使之生動化的作用,產生了爵士搖擺的律動。薩克斯演奏時不能把重音放在第一拍的第一個音,而應把重拍放到第一拍的第3個音,從而產生出一種後半拍是重拍的音樂效果。
2.弱奏
第一樂章中出現的一大段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經過的弱奏對演奏者來講同樣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除了平時應注意維護好樂器外,演奏者應加強氣息的控制和嘴型的耐力方面的練習。具體演奏時不要有太多的身體動作,以保持旋律線的平穩。
3.氣息、力度和音色的控制
氣息與力度的控制在《中音薩克斯小協奏曲》的演奏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演奏基本功的問題。氣息的控制與力度的變化在音樂形象和氛圍的塑造與襯託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關係到薩克斯演奏者的音樂素養和演奏的樂曲旋律的美感。關於這一點需要演奏者一方面做出一定的嘗試,另一方面聆聽一些經典的演奏唱片等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
音色的控制與改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但是卻很難利用文字論述清楚的一件事。薩克斯管的一大優勢便是可以產生出豐富的音色的,這一點幾乎沒有哪件樂器能夠與之媲美。音色的控制和改變實際上是一個綜合的效果,涉及到演奏者紮實的基本功、對薩克斯管很強的控制力、以及哨片等相關的各方面因素,薩克斯演奏者應多做一些嘗試。
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薩克斯管藝術天地」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