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在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圍繞我國鋼琴協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的《黃河》來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相關歷史資料和實際發展現狀展開梳理和探究,試圖從多方面剖析該作品,發掘其內在文化,獲取新的意義。基於這樣的想法,筆者在分析演奏這首鋼琴協奏曲的過程中,融入了個人的觀點和思考要素,並最終作用於自己的演奏過程。音樂屬於人類文化的範疇,國內對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研討,就今天所知大致能夠分為歸納綜合性的闡述和專題性的研討。本文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文獻資料與視頻資料,本論文共分為兩部分,將從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情感、演奏技巧進行細緻的研究。
關鍵詞:黃河 演奏技巧 音樂情感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piano concerto "Yellow River" as the research topic,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music score itself,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work from many aspects, explore its inner culture, and obtain new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is idea, the autho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playing this piano concerto, into the personal point of view and thinking elements, and ultimately act on their own playing process. Music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human culture, the domestic piano concerto "the yellow river ", as far as we know today can be divided into inductive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and thematic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collects literature by consulting data Data and video material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ill be from the piano concerto "the Yellow River" music emotion, performance skills detailed research.
Key words:Yellow River Playing skills Musical emotion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內涵
第一節 黃河船夫曲………………………………………………1第二節 黃河頌……………………………………………………3
第三節 黃河憤……………………………………………………4
第四節 保衛黃河…………………………………………………5
第二章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演奏技巧分析
第一節 觸鍵技巧的融通…………………………………………7
第二節 音樂靈魂的融合…………………………………………11
結論5
參考文獻16
引言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由我國著名音樂人殷承宗、儲望華等6人在1969年時創作的一首作品,其中基於抗日的大環境下通過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來進行改變創作的,是一部禮讚中國人民偉大精神的紅色經典。1970年由殷承宗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次演奏,這首協奏曲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氣勢浩大宏偉,旋律深沉震撼,創作方法鮮明獨特,展示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在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曲作者冼星海將自身的創作激情匯入到希望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理念中,本協奏曲還在創作技法上吸收借鑑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精髓,炫彩的技巧也對演奏者手指技能有很好的訓練作用。
鋼琴協奏曲《黃河》因其獨特的音樂歷史地位,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研究的熱點。從目前搜集的資料來看,國外對中國作品的研究比較淺顯,具體點研究內容和方向並不明確,數量優先;但是國內不同,關於這首作品在歷史地位的相關研究十分豐富,比如我國學者楊帆的《中國鋼琴協奏曲<黃河>演奏之探索》、周潤靜《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 span="">特點與作品分析》等成果,都對此曲有細緻的研究,分別從各個角度反思經典。
本人選擇於畢業音樂會上演奏此曲,對於本首曲目較為熟悉,在校期間也多次聆聽不同老師與同學們的演奏,頗有感受。因此通過自己的親身演奏體驗,並在請教專業老師和同學後,整理出本篇文章。將對本協奏曲的音樂內涵與演奏技巧進行研究。
第一章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內涵
鋼琴協奏曲《黃河》用音樂語言表達樂思和情感,主題思維明了,音樂大氣蓬勃,抒發了濃厚的感情和雄偉的氣勢,令人聽完回味無窮。當它安靜流淌音符的時候,你需要沉思其中,靜靜地體會那種意境,當它激揚振奮的時候,你可以跟隨它一起釋放內心的所有能量。
第一節 《黃河船夫曲》
本樂章是協奏曲《黃河》的首樂章,描繪了船夫們齊心協力,和洶湧風浪英勇搏鬥的場景,來表現中華民族勇於鬥爭的民族精神。本樂章整體上是快速而有力的快板樂章,進而通過曲調上的變化進行自由發展。
在文章開始到第15小節是開始的引子部分,然後在定音鼓以及樂器的從低到高、從隱秘到洪亮的刮奏引出作品的主旋律,樂隊整體其實澎湃激昂,豪放洪亮,協奏曲鋼琴部分用華麗的音符與高超的琶音技巧,來表現浪急澎湃的黃河,音樂與技巧共同構成了主部的音樂動機a(見譜例1-1)
譜例1-1
在這部分音樂反覆之後隨之出現了原《黃河船夫曲》中節拍緊湊的「劃喲」號子,即動機b(見譜例1-2)
譜例1-2:
隨著豪放、粗狂的呼喊聲出現時,鋼琴首段的第16小節躍然於前,快速的彈奏以及與琵琶音的結合,在雙手八度重複彈奏過程中將黃河雄偉的奔騰與翻滾之勢直接呈現在人們的視聽覺中,我們從音樂中可以聽出黃河時而波光粼粼,時而波濤洶湧,曲作者通過精湛的寫作手法,展現了黃河船夫與這條中國母親河既離不開,又需要鬥爭的情感。
在25-38小節此處鋼琴獨奏部分與樂隊融合在一起奏出緊促的「劃喲」號子,與鋼琴急驟而行的半音階上下行所刻畫的黃河奔湧的形象威嚴壯觀相輝映,這一段使我在欣賞時內心激蕩不已,各種樂器以豪邁的音調表現在驚濤駭浪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在84-92小節之後,緩緩平靜的主題音調通過樂隊和鋼琴各演奏了2次,此處與本樂段前後出現的激烈緊張的感覺不同,對於人們的內省以及對生活的期待同體現的淋漓盡致,通過鋼琴的彈奏偶就可以感覺到勝利就在前方的美好願景和嚮往,但激烈的爭鬥之後,感覺船夫們仿佛鬆了口氣,從情緒上表現出了比之後想要展現的更艱難的鬥爭。音樂中的張弛、力度的對比為觀眾展現了一幅船夫們搏擊風浪的壯麗畫面,同時也表達了曲作者內心激烈的情感。
樂章終段,強烈的琴鍵刮奏將音樂重新拉回到扣人心弦的搏鬥中,船工的呼喊聲也越來越大,曲子在船夫和巨浪的搏鬥中結束。
第二節 《黃河頌》
從樂章的題目《黃河頌》中能夠獲悉,與前一樂章緊張激烈的氣氛不同,此樂章是以「頌」為重點,旨在讚頌如偉人般的黃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廣闊襟懷,那是樸素的對黃土地的感情,此樂章用川流不息的黃河勢態來體現出我國人民的魂,這一部分的抒情特點十分明顯,而在音樂素材上的應用基本和前一章較為類似。
引子1-16小節在樂隊的震音襯託下由大提琴肅靜緩慢地奏出,大提琴悠長綿延的旋律仿佛一位歌者在訴說悲苦的故事,在此基礎上才合理的出現了17-49小節鋼琴寬廣的a樂段主題,右手和弦、左手三連音來演奏出宏偉、深沉的主題調,演奏時一定要有感而發,主要聲部的旋律音也要加強,由鋼琴演奏出的具有感慨性的b樂段36-50小節,節拍緊湊、演奏速度也比之前逐漸加快,伴奏旋律流暢而富有推動力:樂隊也演奏出抒情性的長樂句,從而顯現出心情逐漸激動的心態。
在50-59小節中基本都是有鋼琴和樂隊交叉的方式來呈現,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鋼琴旋律隨著節奏的深入和快速,力度愈來愈強,逐步將樂曲推向高潮。緊接著呈現的d樂段60-66小節用鏗鏘有力的和弦演奏出威嚴的氣勢,鋼琴跟樂隊的襯託下,演奏力度十分豐富,這代表著我國民族的屹立不倒的美好展望。
樂章最後67-73小節音樂在漸慢漸弱中消失,最後以延長音結束,仿如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漸漸遠去,意猶未盡。第二樂章闡述了黃河的蜿蜒曲折、以及粗狂和豪放,給人以一種遼闊豐富的大美景色。音樂旋律所勾勒的畫面,恍如真的使我身入其境。
第三節 《黃河憤》
相比於前兩個樂章,第三樂章結合了原來《黃河大合唱》的兩首曲目:《黃水謠》與《黃河怨》,通過這首《黃河憤》的改變將其中的思想進一步呈現和延伸;在這首樂曲協奏過程中,既可以感受到對日本侵華的憤怒,也有相應的被欺負的不甘憤恨等情緒。本樂章曲調情緒多變化且富於深度,起到了很好的鋪墊,用來引出後面的保衛黃河。清脆的長笛奏出了明快悠揚的引子1-3小節,鋼琴彈出民族風味的《黃水謠》曲調7—53小節,這段旋律暢達抒懷、親切動人,表現了中華兒女在這俊美沃腴的土地上辛勤勞耕,悠閒自在的美好畫面。
在樂隊寬廣的旋律發展後,鋼琴用其深沉的和弦與銅管樂隊配合演奏出《黃河怨》的部分曲調,音樂風格驟變,鋼琴旋律如泣如訴,繼而是充滿激憤的旋律,這種彈奏方式主要是體現出人們在水火掙扎的環境中的絕望與掙扎,體現出中華人民民族堅韌的抗戰精神。我認為本樂章點睛之筆之處,在於曲中的鋼琴輪指演奏技巧67-75小節,這種彈奏方法讓原本的哭訴音調更加富有情感,為樂曲的悲憤悽涼增加了共鳴。在此樂段進行時,曲中孕育的反抗鬥爭的情緒也在不斷高漲,樂章在135小節處由樂隊再現《黃水謠》主旋律,激動昂揚的音符象徵人民反抗的號角,振奮的旋律是對日寇強烈的控訴,磅礴大氣表現出黃河的滾滾怒濤,樂章終段149-152小節右手在鋼琴上連續演奏七和弦,此時堅定的旋律表現出中國人民的滿腔悲憤,音樂在鋼琴六連音與樂隊的交織下逐漸消失,而在如此悲傷的環境下順利與下一樂章相連接。
第四節 《保衛黃河》
第四樂章是極具戰鬥性的快板樂章,並將第三樂章憤慨的感情聯繫起來作為戰鬥的原動力,這是最廣為流傳的一個樂章,開始由銅管演奏出富有戰鬥性的莊嚴引子,而後鋼琴連續奏出八度的華彩樂段,本樂章還吸收了「國際歌」「東方紅」等耳熟能詳的旋律,與此結合更能升華樂曲的意境。
樂曲引子起首從C大調起頭,引子1-20小節十分安靜,鋼琴彈奏的頻率也從開始的慢節奏變得逐漸緊張起來,這會讓觀眾感受到嚴重的戰爭氛圍,八度輪奏在樂曲剛開始便為情感的成長作好了充實的鋪墊。
隨著樂隊和鋼琴的過度結束,樂曲正式開啟了主旋律的彈奏,即135-182小節,主題旋律在D大調出現,這時鋼琴和樂隊同步彈奏,而鋼琴的輪奏表現出鬥爭如火如荼的宏偉之勢。
第二變奏183-218小節由樂隊由琵琶模仿奔跑著的、急促的馬蹄聲作為背景襯託,由長笛快速上下跳動的半音階也渲染了凝重的氣氛。另外在219-244小節中大部分也是採用這種節奏。鋼琴左手同時彈奏著那種模仿馬蹄聲附點音型,體現了戰爭的主要因素。
第四變奏245-304小節伊始將前面出現的主題音調分裂成 的節奏音型,在鋼琴雙手二分音符的長音後,與軍號式的三連音互為呼應,而調性也由F大調轉為D大調。跟著長音和弦的加強,各種樂器配合著鋼琴旋律,仿佛洶湧的黃河,仿佛怒吼的人民,戰爭的嚴重氣氛進一步凝固。此後,曲中所蘊藏的音樂情感逐步高漲,鋼琴彈奏具有爆發力的音色,來營造出一個氣勢宏偉的壯觀場面。
作為全曲的最輝煌的305-329小節,節拍驟變成2/2拍,鋼琴以柱式和弦配合樂隊用最強音奏出《東方紅》完整的旋律曲調,旋律激昂大方激動慷慨,令人心潮澎湃。(見譜例1-3)
譜例1-3
在抗日過程中,我們緊跟黨的指示和領導,最終憑藉我們永垂不朽的剛日精神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在第五變奏329-369小節持續了這份真摯的情感,主題調性始終保持在D大調,在《國際歌》旋律過渡後,鋼琴以持續的三連音上下行將音樂推至高點,結束了整首樂曲的彈奏。樂章表現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人們心中始終懷有必勝的堅定信念,同時也將人們的愛國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
改編後的《黃河》協奏曲從新的角度賦予了作品本身獨特的藝術魅力。這部作品強調了音樂的情緒在其中的表現方式和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音樂表現方式的一種探索和突破。這部《黃河》的作品基本就是基於西方國家同類型音樂的基礎上而展開的創作,使中國協奏曲逐步走向成熟,衝破了傳統的作曲思路,進而按照曲子的自身發展編寫了四個樂章。我認為此舉在中國音樂創作上算是一種突破。
第二章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演奏技巧分析
協奏曲《黃河》是以鋼琴為主奏樂器的,作曲家在改編創作中充分發揮了鋼琴藝術特色,如在鋼琴鍵盤上飛速跑動的琶音、級進的八度所展示的氣勢宏偉,大和弦的排列、還有《保衛黃河》樂章中那模仿奔馳馬蹄的聲音等,這些技巧都將鋼琴藝術優勢展現的淋漓盡致,正因如此,鋼琴的表現極大豐富了這首曲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如何能夠更好地用技巧演奏協奏曲《黃河》中鋼琴部分,我認為第一點是對該曲音樂特點的準確把握,再就是對觸鍵技術的熟練應用,這兩點應該相得益彰,這兩點相比而言,觸健技巧更能成為解釋不同音色的關鍵。接下來將根據我的感受與體會,為大家敘述如何更好地掌握觸健技巧。
一、 觸鍵技巧的融通
對演奏者來講,在演奏過程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技巧問題,因為只有具備優秀的技能,才能去追求悅耳的旋律。我認為彈琴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在聲音上下功夫,鋼琴演奏中傑出的音色皆由觸鍵而起,可見二者之間的關係尤如唇齒相互依靠。下面我將敘述在演奏本協奏曲時經常用到的三種觸鍵方法。
1.快速顆粒性觸鍵
快速顆粒性觸鍵作為鋼琴演奏中富有特點的基本觸鍵方法之一,大多表現在那快速的音群中,比如第一樂章鋼琴剛進入時的華彩段,由鋼琴雙手快速地彈奏琶音,彈奏者要用此演奏模仿出滾滾黃河湍急的、翻滾怒吼的意境。(見譜例2-1)
譜例2-1
《黃河船夫曲》之華彩段16-18小節,此時必須要彈奏出清楚通明的音色,對觸鍵的聲音有必然要求,即以指尖作為手指觸鍵的首要部位,要做到觸鍵要快,指尖要輕,腕處則始終保持自然放鬆的狀態,彈下後要立即鬆弛,同時注意避免奏出硬的不靈活的聲音;手腕與手掌需要根據手指跑動的位置而如波浪般放鬆地來回移動。
2.打擊性觸鍵
在上世紀的西方音樂發展過程中,強烈的衝擊性音色在鋼琴作品中經常出現,這種彈奏的音響效果在本曲中也有出現,正與《保衛黃河》由樂隊的銅管樂器奏出的「咆哮吧!黃河」極為相似,隨著開場比較肅靜的樂感奏響之後,隨之出現了明顯的鋼琴彈奏的由慢到快的旋律,(譜例2-2),所需要的振奮人心的氣勢也都需要打擊性的觸鍵來完成。鋼琴表演者在表演時需要將腰部、肩與大臂之氣力集中於指尖,同時要善於運用爆發力來觸鍵,這就要求演奏者本人在觸鍵速度和力度上必然要掌控好,防止不協和砸琴聲出現,要注重內涵的張弛度,以此來提升彈奏出來的音樂的彈性與律感。像《保衛黃河》樂章中的鋼琴華彩部分4-9小節(見譜例2-2)
譜例2-2:
3.跳音觸鍵
跳音觸鍵具體設計到多種不同的方式,跳音觸鍵該應該更加輕盈而富有彈性,要求手指由鍵面向下做有力而急促的往裡勾的動作,做到發力集合,腕部和掌部需有合適的共同力,增加聲音的脆性和彈性,但是也要避免發虛發散的聲音出現,雖然動作輕,但彈出的聲音要紮實靈動。如第四樂章《保衛黃河》245-304小節,下例前四小節單音跳音:(見譜例2-3)
譜例2-3
一鋼琴後四小節由右手單音逐步過渡到雙手八度的跳音,彈奏方式也需要一定的變化,其中手腕疾速向下觸鍵後又敏捷反彈,連續多次形成自然狀態,要點在於在使觸鍵的同時,手掌的骨架要支撐到位,做到聲音彈奏清楚;肩部放鬆,小臂支持手腕的彈跳,但不應造成生硬的音色,肩和大臂均應適應樂句的走向並配合腕部共同完成。協奏曲中各類持續和弦、八度的排列組合上,都普遍地用到了跳音觸鍵方式。
如上所述,優秀的鋼琴演奏者可以使用多種樣式的觸鍵方法來獲得無盡的音響魅力, 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的彈奏方式對於發聲之後的音色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才會被人們所接受。
二、 音樂靈魂的融合
通常,鋼琴彈奏水平對於音樂內容的彰顯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因此這就對於鋼琴彈奏者的專業程度和彈奏技巧提出了較高的妖氣。
但對於優秀的鋼琴表演者來說,僅靠熟練的技術技巧是不夠的, 演奏一部作品,對曲子的處理如果是單純的敲擊琴鍵,那麼是沒有能力來吸引聽眾的,要善於揭示曲子中所蘊含的藝術性與音樂性。 我認為所有偉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們不只是獲得技術的外殼,而是更多掌握作品的內在意義,音樂表現上的處理是活生生的,為此,只有將自身技能以及音樂靈魂高效結合,才可以徹底將音樂作品所體現的內涵和精神完整的呈現給聽者。對我們來講,要想演出一部好的作品,理解和領會音樂的具體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到了鋼琴協奏曲《黃河》,就更是如此了。這本是一首大合唱曲,改編後四個樂章中主要的歌曲旋律也是貫穿全曲,我認為在演奏這首協奏曲時,不僅要演奏出恰當的氛圍,還要準確把握歌詞的韻律。在此列舉第二樂章《黃河頌》中的片段15-18小節。(見譜例2-3)
譜例2-3
這個譜例片段是《黃河頌》樂隊前奏剛結束時,鋼琴旋律進入的一個段落,描繪了黃河奔騰蜿蜒的宏偉,此樂章是莊嚴的柔板,在演奏與演唱時也要表現出與旋律相符的讚頌之情。這個小樂段的最高點在於第三個字「高」,是歌詞「高山之巔」的高字,聲調如其字,紮實的落在小字3組的D上,開始的歌詞旋律仿佛是在訴說「我」對黃河的熱愛與敬仰,那種歌詞押韻的敘述感覺,需要我們在彈奏時著重處理,而不能只單純演奏曲譜,將自己融入到樂曲所描繪的場景中,甚至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將彈唱結合,自己去感受把握曲中該有的韻律與節奏。
我們平時演奏的鋼琴協奏曲,最常見的還是兩架鋼琴的配合,在如今鋼琴協奏曲改編的曲譜中,兩架鋼琴版本在眾多的鋼琴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第二鋼琴的協奏譜是由樂隊總譜壓縮而來,需要協奏者更好地將樂隊的伴奏氣勢表現出來,才能使聽眾深入了解作品,從而明確藝術生命的內涵。二者的演奏絕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兩架鋼琴加在一起那麼簡單的事情,下面我將結合親身體驗,對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兩架鋼琴協奏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以《保衛黃河》樂章為例說明:
在演奏這首兩架鋼琴版本的協奏曲時,我認為兩人配合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樂段的開頭氣口處,以及旋律結束時的尾音能否對齊等是決定演奏形式能否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見譜例2-4)
譜例2-4
這段旋律是第四樂章開始10-12小節由快板轉急板的地方,在主奏半音階上行後,與協奏在sf處由E音交匯,由協奏鋼琴逐漸引入那耳熟能詳的旋律,這個音在前奏的部分尤其重要,它是前奏結尾的音符,也是前奏高潮的結束,音樂旋律也有語言,若是無默契導致多個音符先後落鍵,則顯得此處演奏過於拖沓,氣氛沒有成功烘託。配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除了平時多練習、多配合熟練度之外,上臺展演也要在這個地方記得兩人相視、給彼此信號後再同時落鍵,兩個人的合作最重要的是,時刻注意對方的存在。
譜例2-5:
此處也是(見譜例2-5),在鋼琴主奏漸強的A音八度後,與協奏者在ff處共同演奏七和弦,從而進入振奮人心的《東方紅》主旋律部307-309小節,除了在譜例2-4中所指出的觀點外,演奏者心理與情緒的變化在舞臺上也是很重要的,兩個人需要儘量排除外界的幹擾,把自身融入到自己所演奏的曲子旋律中,心中只有合作者與樂曲,達到「忘我」境界,儘可能的將曲子表現的豐富有魅力,而不要總是心情彷徨緊張,這樣上了臺是演奏不出好效果的,二人的配合狀態也會大打折扣。
在鋼琴作品演奏中,專業技術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兼具才是成功演奏作品的保障,缺失任何一方面都將是不完整的。基礎是演奏技巧,而音樂內容是靈魂所在。
結論
鋼琴在我國樂器發展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協奏曲的演奏上更是如此,《黃河》憑藉自身的藝術特點和美麗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和讚賞。每當這一旋律出現在人們耳邊時,猶如在提醒我國人民對於過去歷史的回憶和記憶,不能忘記祖國母親的淚水。《黃河鋼琴協奏曲》才是最符合中國人審美的音樂,我們當代青年人應該將老一前輩們那種艱苦不屈的奮鬥精神所繼承與發揚。
我在本論文的研究中,查閱搜集了大量相關書籍、論文等學術資料,真正體會到了黃河對於我們中華兒女不能割捨的那份精神與文化。身為當代青年人,我們應該更多的了解中華民族的藝術珍品,將那段艱苦歲月牢記心
參考文獻
1.李丹:鋼琴協奏曲《黃河》的中國風格[J].飛天;2010年18期
2.韓少楠:淺析《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演奏實踐[J].黃河之聲;2018年11期
3.顏超航:淺談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民族風格[J].大眾文藝;2014年23期
4.張英華: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民族性藝術特徵[J].大舞臺;2014年05期
5.周潤靜: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特點與作品分析[J].陰山學刊;2008年04期
6.張娜:奔騰母親河 悠悠赤子心——談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民族性[J].大舞臺;2012年06期
7.塗園園: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特點分析[J].大舞臺;2013年11期
8.劉致暢: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特點[J].黃河之聲;2017年09期
9.戴嘉枋: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分析(上),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分析(下)[J].音樂藝術;2004年04期
10.劉冬昕:鋼琴協奏曲《黃河》的融合性藝術風格[D].齊齊哈爾大學;2016年
11.魏敏:《黃河鋼琴協奏曲》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12、盧子航:國之典範-《黃河》鋼琴協奏曲[D].遼寧師範大學;2013年
▼
投稿作者:李秉航
長按掃二維碼給作者打賞
▼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全冊PPT課件動畫教案習題整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