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珍藏的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

2021-02-08 古典音樂

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OP.11,作於1830年,於1830年10月10日首演。蕭邦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對這首作品有以下說明:「新協奏曲的慢板樂章是E大調,我並不特別要求此部分強勁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靜、略含憂鬱的心情作了這首作品,必須非藉此讓人產生像是在眼望著一個能引起無數快樂的回憶那樣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麗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樣的印象。」這首作品呈獻給鋼琴教師卡爾克布倫納(Kalkbrenner,1788-1849)。


(基辛)


共3個樂章:

  1.莊嚴的快板,E小調。形式是追隨莫扎特確立的古典協奏曲形式,先由管弦樂合奏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由弦樂以E大調奏出。鋼琴出現後,極盡技巧化而華麗地表現這兩個主題,然後以管弦樂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為C大調,鋼琴從處理第一主題後半段始,此後諸主題在多種轉調中發展。再現部調子改為G大調,最後以鋼琴燦爛技巧發揮的激動達到高潮。

  2.浪漫曲,甚緩板,E大調,有夜曲風格。主題如歌性格,由兩部分構成。其後半段以B大調開始,間奏後進入激動的中段,以強音出現升C小調略呈灰暗的新主題。此主題奏完後以升G大調回到仍裝飾得很複雜的主題後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階與琶音三連音輕快的動態裝飾,然後像煙霧消失般結束。

  3.迴旋曲,甚快板,E大調。鋼琴諧謔地誘導出第一主題,產生妙趣橫生的反覆進行,插入的方式極有莫扎特的魅力,結尾是華麗的尾奏,以鋼琴奏三連高音階性樂流結束。

不同版本的介紹

1、波利尼/克萊茨基 愛樂樂團

  1960年波利尼在蕭邦鋼琴大賽上奪魁後馬上錄製了這部協奏曲,一舉成名。這也是波利尼最早的錄音,並受到企鵝(評為三星帶花)和日本唱片藝術的雙重推薦,樂迷幾乎人手一張。這也確實稱得上是此曲最頂級的演奏之一。此時18歲的波利尼正是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的時候,他的演奏正像春天剛返青的綠草一樣充滿了樂觀開朗的向上之氣和年輕人才擁有的燙人的愛的熱情,毫不做作。觸鍵靈敏而細膩,節奏婉約而穩定,線條層次清晰,技藝無懈可擊。特別是第三樂章,真象一匹小鹿肆意奔跑,無牽無掛的令人心胸頓時開闊。也許唯一的缺憾就是我們在其中難以感受到蕭邦那種特有的傷感情懷。可惜這種可貴的特質在波利尼後來的唱片中再難聽到了,他追隨米凱蘭傑利而引退若干年,復出後雖然技巧達到了頂峰,但錄製的蕭邦幾乎都成了高品質的「收藏品」。

2、阿格裡奇/阿巴多 柏林愛樂

  作為1965年的蕭邦大賽的冠軍,阿格裡奇也是以演奏蕭邦協奏曲聞名的,這是1968年的錄音母帶、1996年的重新製作。她和阿巴多合作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自然天成的上品,也是蕭邦這首協奏曲最熱門的版本,許多少男少女都很迷這個版本。阿格裡奇採用的是她標誌性的稍快的速度,一出現就信心十足,以動人的激情和飄逸的音色展示出輝煌的技巧,她的快速運指象炫技大師那樣如行雲流水,而且演奏中不失作品應有的清新豔麗。不過這個版本早已不能滿足我了。總的感覺是,熱情有餘,少了一份內斂。她的其它唱片也大多如此,第一次聽覺得很棒、很過癮,時間長了就不想再聽了,也許豐富的感覺沒經過理性的提煉,給人的感動只能是暫時的。真正常住人心的,其實是藝術化的思想。


(阿格裡奇)

3、阿格裡奇/迪圖瓦 蒙特婁交響樂團

  首先迪圖瓦棒下的蒙特婁交響樂團的引子部分,交響味似乎更濃烈,尤其是引子的開頭和結束時讓鋼琴進入的樂段。這樣的處理似乎更為明確,更富有活力的顯示該樂章全部重要的主題。時隔20多年後重新錄製這首協奏曲的阿格裡奇則更是如虎添翼,魅力不減,這位從不知道技巧不足是何滋味的炫技高手將這首曲子演奏的燦爛輝煌,鋼琴的音色更為華麗。要說缺憾,儘管和20多年前相比,阿格裡奇在此也並不著意去宣洩豪情,但仍然使人感到缺少一種風度和智慧。這也許就是阿格裡奇的特色,不能再有所苛求了。需要強調的是新片的音質更為晶瑩剔透,氣韻更為鏗鏘。作為鋼琴的測試片一點都不為過。

4、皮爾絲/克萊文 歐洲室內樂團

  這是我近年來聽的最多的錄音,也是目前最合我心意的版本。一開始旋律優美、純古典小調式的主題在克萊文指揮歐洲室內樂團的演奏下就顯得格外清新,為獨奏鋼琴作出了極好的鋪墊。皮爾絲的琴聲一進入就透射出一股清新華麗、柔美深沉的韻味。不禁令人想起她的那套蕭邦《夜曲》中的優美旋律。皮爾絲很能體會青年蕭邦優雅、貴族般的外表下,潛藏著那種詩人般的心懷以及鬱積的熱情。她彈奏的主部主題光輝燦爛,而副部主題則充滿了憂鬱,二者相互映襯,呈現出一種明朗的哀愁,真是蕭邦初戀感情的絕好表達。相比較於阿格裡奇經常濺出火花的激情,皮爾絲更多的是要顯示出寧靜中的美感,更強調一種屬於內心的安寧。整個演奏完成度很高,濃密流暢的音符中夾雜著沉思的氣質,琴聲剔透而精緻,脆弱而又憂鬱,從容自信而自然有一種高貴氣息,動人的魅力已經達到音樂語言的極限,使人難以自拔。1998年的4D錄音也非常優異,在DG一貫的厚實音響中增添了幾分透明和甜味。

5、傅聰/湯沐海 華沙交響樂團

  傅聰先生的蕭邦極負盛名,但也頗有爭議。有時候我會感到傅聰對他想傳遞給聽眾的信息的關注超過了音樂本身,他的體會和見地當然是一筆財富。以前聽他的夜曲和馬祖卡唱片,我個人認為好的極好,壞的就是有些作品「主題先行」的感覺委實多了點而顯得有點刻意,不夠自然。而這張蕭邦鋼琴協奏曲的錄音則讓我大為嘆服,堪稱傅聰的最佳水平。在《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傅聰的處理與眾不同,他似乎格外強調蕭邦「柔中帶剛」中的剛的一面。注意了!但這仍然是「柔中帶剛」中的剛而非魯賓斯坦式的「剛中帶柔」中的剛,這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傅聰呈獻給我們的是一片和風細雨之境,他的音色太漂亮了,清冷雅致的猶如初春的雨露。他好像特別注重濃淡的對比,意態與過渡、輕重與動靜都在疾速中轉換。特別是鋼琴在管弦樂中來回穿插時,傅聰的演奏真是絢麗多彩,鋼琴的步伐猶如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腳步般輕靈快捷,給音樂表現的意境作出極好的點綴,從另一個方面體味出蕭邦這部作品的特有情懷,很有說服力。還有一點要說的就是這張CD的錄音實在是太好了,弦樂非常甜,非常清楚,非常dynamic,鋼琴聲更是美到極點,非常通透。順便再說一句,其中蕭邦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也是我聽過的最好的演奏。

6、齊默爾曼/康德拉申 皇家音樂廳樂團

  齊默爾曼是當世為數不多的我喜歡的鋼琴大師之一,在我的心裡他幾乎就是浪漫的化身。1975年他獲得蕭邦大賽的冠軍後成了波蘭鋼琴界的驕傲。他曾經和大師朱利尼錄製了蕭邦的2首鋼琴協奏曲,樂迷都十分熟悉了,而這個錄音則是1979年3月他和康德拉申指揮的皇家音樂廳樂團在皇家音樂廳的現場演奏,十分感人。一切,都是那麼淳樸自然,速度的選擇是一般公認的,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如此年輕,如此清澈,沒有因為年輕就揮霍激情的衝動,從骨子裡透出一種從容和優雅,其中的微妙的青春氣息怕是只能用「不可言傳」來形容了。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樂章更是彈的美妙無比,使人怦然心動。


7、齊默爾曼彈奏/指揮 波蘭節日管弦樂團

  在經歷了20多年演奏蕭邦的生涯後,在蕭邦逝世150周年紀念日到來前,齊默爾曼重新錄製了這2首協奏曲,他首先組建樂隊,從350名申請者中選出50名年輕的波蘭演奏家,其中不少人都有作為獨奏家或重奏團員的生涯。他們都讚賞齊默爾曼,能不計時間、不計報酬來幫助齊默爾曼實現他的夢想,這張CD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錄製完成的。說實話,剛開始聽的時候我感到的是驚訝和難以接受,因為他和我們以前聽到的蕭邦是如此的不同,速度太慢了,第一樂章居然用了24分25秒,相比他20年前的「正常速度」,足足慢了5分鐘,是我聽過的最慢的演奏。經歷20年的風雨後,齊默爾曼成熟與理性控制下的浪漫和細膩與日俱增。他的分句與觸鍵都更為細膩多變了,強弱鮮明的對比更顯出戲劇性的張力,也許是年齡的關係吧,音符中多了許多感懷的憂傷,淡淡的愁夾雜著甜蜜,脆弱卻懷有沉思的氣質。感人至深,也讓人黯然銷魂。缺點就是有時在段落之間有斷氣的感覺,感情投入進去似乎出不來,不過在當代這一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真男人的心境,他懂,何時灑淚,何時醉歡。順便提一句,李雲迪說這是他最喜歡的錄音。

8、魯賓斯坦/斯克洛瓦澤維斯基 新愛樂樂團

  談起蕭邦自然要說到魯賓斯坦,在普通愛樂者的心目中,蕭邦的音樂就意味著魯賓斯坦的鋼琴。確實如此,我一開始聽蕭邦也是從魯賓斯坦開始的,魯賓斯坦最大的貢獻也許就是他為蕭邦注入了不乏人情味的陽剛氣,以區別於沙龍裡的濫情與隨意。他演奏這部協奏曲具有一種極為平衡的效果,彈性速度的應用較低到了最低限度,表情的自然性保證了音樂的真實感,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無比的安定,好像是在努力克制著什麼,比如那個年代特有的頹廢和傷感。魯賓斯坦給我們呈現的似乎是一個中年的蕭邦,豪邁大氣,讓人聽完了說不出有什麼生花妙筆之處,卻對作品整體清晰明了,經得住反覆推敲。但我總覺得這樣的演奏雖然大氣但有一點偏離了蕭邦的魂魄,儘管他在格調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9、弗朗索瓦/弗雷莫 蒙迪卡羅歌劇院樂團

  弗朗索瓦的蕭邦演奏有意境,有詩意,有才氣,有其獨特的韻味,當然也有較大的爭議,喜愛者奉若神明,厭惡者不屑一顧。他是科爾託最好的學生,但他和科爾託的蕭邦有很大的不同,有評論說他們之間的區別就象尼採和薩特的不同一樣。確實如此,一位是浪漫的哲學,一位是哲學的浪漫。這部協奏曲的錄音就是明證,他把科爾託溫軟詩意的一面棄置了,而把他散漫無常的一面發揮到極致,特別是第一樂章,主部主題顯得略微沉重而拖沓,本該快速的連接部也加進了過多的猶豫和思索,在副部主題出來時又明顯加快了速度,顯得非常隨意。整個第一樂章都透著陣發性的不安與衝動。而二、三樂章也不同於大多數鋼琴家彈的那麼濃烈激情,弗朗索瓦彈得比較清淡,節奏非常敏銳和有彈性,音色也很晶瑩透亮,音樂變得鮮明而生動,法國式的纖巧超脫和優雅飄逸都盡顯無遺。弗朗索瓦確實與眾不同,我們聽到的好像是一個被紅酒微醺過的蕭邦。這是具有強烈個性的演奏。

10、利帕蒂/阿克曼 蘇黎世樂團

  在我擁有的蕭邦協奏曲的CD中,有不少老一代大師的單聲道錄音,幾乎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但我在這裡仍然要提到利帕蒂的蕭邦第一協奏曲,儘管其錄音不佳。提起利帕蒂,用鋼琴大師巴克豪斯的說法「他帶給我們無盡的美麗回憶與哀悼。」來理解他演奏的這首蕭邦協奏曲可能是最恰當的。利帕蒂的錄音是我聽過的最具有19世紀浪漫風格的演奏,他的柔情勝於豪情,最讓我迷醉的是他把蕭邦那種優美之中隱潛的憂鬱、暗暗的嘆息和絲絲傷感的情懷都非常細緻的表達了出來,這一點也是其他鋼琴家所缺乏的。如果你因為錄音的關係就與這款CD失之交臂就實在太可惜了。

11、:陳薩/勞倫斯·弗斯特 裡斯本古本加管弦樂團

  《Chopin: The 2 Piano Concertos/蕭邦:鋼琴協奏曲 1 & 2 號》 藝 術家:陳薩 Sa Chen (piano) 裡斯本古本加管弦樂團 Gulbenkian Orchestra of Lisbon 勞倫斯·弗斯特 Lawrence Foster (conductor)。

  陳薩的版本,絕對是不容忽視的版本,她的詮釋個人認為更接近蕭邦的氣質和精髓。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尼基塔·馬加洛夫1962演奏的《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建議在WiFi下收看)。

相關焦點

  • 【值得珍藏的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 The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Op. 23伊斯特敏演奏,奧曼多指揮費交 這首鋼琴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創作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初稿在1875年初寫出,後來在1880年和1893年間,作者又參考許多演奏家的意見,進行兩次修改才最後定稿。
  • 經典旋律:你不得不聽的十首鋼琴協奏曲
    NO.4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21齊默爾曼版本作曲家:蕭邦(波蘭)作品誕生年份:1829年這部作品在蕭邦最幸福的日子裡寫成,並把它獻給他的初戀情人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尼古拉·魯賓斯坦柴可夫斯基就是在這段寄人籬下的時光中,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這部協奏曲的盛名導致他後來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幾乎不為人知柴可夫斯基非常感激,嘔心瀝血地寫作了他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但是當他將協奏曲彈奏給尼古拉的時候,卻遭到尼古拉的批評,被認為寫得很糟糕。昔日的知己如今成了不能理解他的人了。憤然離席的柴可夫斯基,跑回了尼古拉的家裡,將本來題獻給尼古拉的獻詞,改為了獻給彪羅。這樣,他們的關係短暫的破裂了。
  • 阿格裡奇演奏蕭邦《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丨她的技藝已經步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
    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1996年
  • 【音樂】不朽的經典: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協奏曲之王」,故常被人稱為「皇帝」協奏曲。他在1841年夏天寫出《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當時取名為《a小調鋼琴幻想曲》, 1845年,他才續寫第二和第三樂章,最後完成了這部作品的創作。《a小調鋼琴協奏曲》雖然分兩個階段完成,但它給人的印象卻是完整的統一體:各樂章不同主題的音調有著驚人的相似,形象的發展也是統一的,是音樂會常演曲目之一。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賞析
    《第一鋼琴協奏曲》代表著他對民族甚至對全世界的關切,體現了他個人的藝術高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賞析。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獨樹一幟的作曲家,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戲劇性,震撼人的心靈。他的音樂是沁人心扉的,充滿著對生活的感悟和熱情。他的音樂注重對情感的表達,《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他作品的巔峰,無論過去多少年,都不會被人遺忘,只會被人不斷的欣賞、讚嘆。
  • 聽十大鋼琴協奏曲,振作起來!
    而《蕭士塔高維奇第二鋼琴協奏曲》和《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我是在倫納德·伯恩斯坦那些過時唱片中發現的,由他在鋼琴鍵盤上指揮,我也非常喜歡。至於《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有誰能超過萊昂·弗萊舍和喬治·塞爾在克利夫蘭的那場著名演出?當然,我只是闡述自己的觀點罷了。鋼琴協奏曲是錄音工作室裡的主打音樂體裁,一如其在音樂廳。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最通俗,最受人愛戴的協奏曲。他反映出柴可夫斯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渴望。(點擊文章結尾【閱讀原文】完整欣賞這部作品)我之所以創作,是因為經由音樂我可以充分宣洩我的情感——柴可夫斯基 老柴一生共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流傳最廣,也是被世界一流的鋼琴家們競相演奏的曲目。
  • 基辛 |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收藏
    這樣的作品雖然還談不上最優秀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錄製全套貝多芬鋼協的歷史音樂家名單上,基辛一定可以是一位的(當然,我們這裡也可以懷念一下上世紀70年代同樣是科林·戴維斯爵士/倫交和科瓦切維奇合作的那版超級經典的全集,以及肯普夫/萊特納/柏林愛樂那樣的絕世名篇)。
  • 世界十大著名鋼琴曲 巴赫大鍵琴協奏曲 BWV1052排第一
    10.E小調第1鋼琴協奏曲作曲家:弗雷德裡克·蕭邦時間:1830年這首曲子最初是蕭邦獨奏的,在波蘭的一場演唱會上,這首曲子和諧中形成了複雜性,充分顯示蕭邦的創新和天分,是世界十大著名鋼琴曲之一。8.G大調鋼琴協奏曲作曲家:莫裡斯·拉威爾時間:1929 - 1931年這首鋼琴曲自創作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當時非常流行,與爵士樂融合在一起,豐富的節奏聽了讓人高興,是世界十大著名鋼琴曲之一。
  • 20201225「古典-協奏曲」克裡斯蒂安·齊默曼 - 貝多芬:第一鋼琴...
    20201225【古典-協奏曲】克裡斯蒂安·齊默曼 - 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2020) [24-96]Krystian Zimerman - Beethoven_Piano Concerto No. 1 (2020) [24-96]https://www.highresaudio.com
  • 俄鋼琴名家列夫席茲攜琉森愛樂室內樂團 中秋佳節獻演蕭邦鋼琴協奏曲之夜
    康斯坦蒂亞·格拉德科芙斯卡羞澀的蕭邦不敢直接向她表示愛慕之情,只能將思念都傾瀉在曲譜上,為她寫了很多夜曲以及《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告別音樂會上,蕭邦在自己的親朋好友面前,彈奏了自己奮筆疾書創作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他的第一樂章流露了對佔領波蘭的侵略者的憤怒,以及敢於鬥爭的不屈心理。
  • 列夫席茲攜手瑞士琉森愛樂室內樂團上演蕭邦鋼琴協奏曲全集
    鋼琴詩人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今年是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蕭邦逝世170周年,全世界都在以各種形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鋼琴詩人」。為什麼叫他鋼琴詩人?那是因為蕭邦一生幾乎只為鋼琴,這個樂器之王而譜曲。
  • 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他歷時26年完成了《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此曲由不間斷演奏的四部分組成。此曲對於學習鋼琴演奏具有很大的意義。它要求演奏者擁有極好的樂感以及高水平的鋼琴演奏技巧。本文著重分析這首作品的藝術價值、創作經過以及旋律的發展和主題的呈示等特徵。
  •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
    而第五號協奏曲因為華彩樂段與樂隊效果的烘託,使整部作品成為高漲的情緒與豪邁的激情的寫照,閃爍著輝煌而又耀目的美。這5首協奏曲,尤其是後3首為浪漫主義協奏曲的發展打通了道路。這首協奏曲還是遵循維也納協奏曲傳統,其中明顯可看到莫扎特的影響,共3個樂章:1.活潑的快板,奏鳴曲式。這一樂章非常莫扎特化,第一主題的和弦式進行、第二主題的紋飾,都接近於莫扎特影響。這一樂章值得注意的是進入再現部之前閃現神秘色彩的過渡準備,這一樂章中的裝飾完全是莫扎特式快板樂章的特徵。2.廣板,三段體,中間段的鋼琴獨奏有即興式的朗誦調表演,最後一段重複開頭的一些片斷,然後展開即興因素的變奏。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新之處
    《第三鋼琴協奏曲》中主要的表現手段――旋律、和聲、曲式、鋼琴音樂織體的運用及獨奏與樂隊的關係等無不體現了他的這一創作風格。 這首協奏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完成的。作者自己也說,這首樂曲是「特別為美國而作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作者在20世紀最初十年中創作的極至。這首作品在風格上和第二協奏曲基本相同,但有些新的特徵:戲劇性更強、織體更加複雜、技巧性的段落更多。
  •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欣賞指南(上)
    ,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在他那個時代,他在鋼琴協奏曲領域沒有一個競爭對手,哪怕是海頓。他的鋼琴協奏曲不但確立了18世紀協奏曲的新標準,而且也是他一生全部創作活動的顯著代表。莫扎特為鋼琴協奏曲樹立起的至高無上的標準一直影響到19世紀,無人能夠超越,貝多芬也不過在這個領域與他並駕齊驅罷了。    在可以編號的27首鋼琴協奏曲中,後9首為其核心之作。
  • 貝多芬最好聽的鋼琴協奏曲 齊默爾曼獨奏 伯恩斯坦指揮
    貝多芬共有五部鋼琴協奏曲,我們要聽的是第三部,即《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7(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五部協奏曲在他創作生涯中均屬於早中期作品,第三部雖不及第五部(皇帝協奏曲)輝煌,但無論從作品解析度和鋼琴表現力來說,這部協奏曲都是最值得聽最好聽的。
  • 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
    我喜歡鋼琴協奏曲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喜歡鋼琴這件樂器。鋼琴無疑是件男性化的樂器,與小提琴暖調的嫵媚或者感傷相比,它的演奏,總令人感覺似高高雲影下泛著深藍又因寒意有些凝固的秋水。鋼琴的好處,有人說是因為音域——它的88鍵相等於一支樂隊從低音提琴到短笛的全部表現能力。若論音域,管風琴之寬廣應該勝於鋼琴,但也許管風琴太多屬於神的聲音,所以不會有鋼琴那樣親切的牽動人心。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馬祖耶夫
    《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柴可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開朗情緒和樂觀主義的深刻體現,它稱得上是19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頂峰,也是19世紀歐洲音樂藝術中最有天才的創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