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度過幸福的童年後,19歲的蕭邦情竇初開。在華沙音樂學院讀書的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同校的康斯坦蒂亞。
康斯坦蒂亞·格拉德科芙斯卡
羞澀的蕭邦不敢直接向她表示愛慕之情,只能將思念都傾瀉在曲譜上,為她寫了很多夜曲以及《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只可惜這位女士從來沒有聽過蕭邦為她彈奏的夜曲,也不知道有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愛慕自己。
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這半年來,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她,但是還是未跟她交談過半句,我就是在思念她之中寫下了我的協奏曲的第二樂章。」
1794年華沙起義,波蘭人民反抗沙俄統治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時局動蕩,1830年,蕭邦不得不抱著悲憤之情,與生活了20年的祖國別離。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
在告別音樂會上,蕭邦在自己的親朋好友面前,彈奏了自己奮筆疾書創作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他的第一樂章流露了對佔領波蘭的侵略者的憤怒,以及敢於鬥爭的不屈心理。
在蕭邦踏上奔赴巴黎的旅途之際,送別的友人攔住了他的馬車,送上一隻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以解鄉思愁。
來到巴黎後,蕭邦的音樂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藝術明星,有著無數的粉絲,出入著巴黎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
「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巴黎
在巴黎輝煌的燈火中,他帶著深深的思念再次彈奏起自己的創作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樂曲流露了他身處異鄉時強烈的思鄉情緒。而它的第二樂章,樂曲風格如同詩篇一般,讓每一個人魂牽夢繞,按照蕭邦自己的話說「以浪漫、平靜、略含憂鬱的心情作了這首作品,像是美麗的明月良宵那樣的印象。」
一八四九年的秋天,三十八歲的「鋼琴詩人」身患肺結核去世。
彌留之際,蕭邦抓住姐姐的手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蕭邦心臟歸宿地:華沙聖十字大教堂
此外遵照蕭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十八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裡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國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
由此可見,傳統中國文化中落葉歸根的想法其實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即使遠在天涯海角,為了生計和夢想四處奔波。與家人團圓,在節日裡歡聚一堂,不僅是蕭邦的,更是全人類共同的夙願。
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為了傳達「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祝願。俄羅斯學派的權威鋼琴家康斯坦丁·列夫席茲將攜手瑞士琉森愛樂室內樂團,在月圓之夜獻演蕭邦的鋼琴協奏曲「雙子星」。
列夫席茲在13歲時,於莫斯科聯盟之家的十月廳舉行了一場獨奏會,這場獨奏會獲得了如潮好評,成為他往後作為職業鋼琴家的裡程碑。
1994年,列夫席茲從格涅辛學校畢業,他在畢業音樂會上彈奏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唱片公司聽到這位當時17歲小夥子彈奏出情感詮釋相當纖細的巴赫,大為驚豔,便將其演奏灌錄成唱片。這份錄音在1996年發行,立即入圍當年的葛萊美獎,《紐約時報》樂評人羅斯史坦更是對其演奏大為讚揚:「這是繼古爾德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哥德堡變奏曲》鋼琴詮釋。」
隨後,列夫席茲的身影頻繁出現在世界一流的音樂廳,與他合作過的世界著名樂團有倫敦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聖馬丁室內樂團等。
與大提琴家米沙·麥斯基(右一)
與小提琴家瓦汀‧列賓
作為瑞士藝術領域的一塊瑰寶,琉森愛樂室內樂團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音樂家,樂團中的音樂家們活躍在歐洲最盛大的三大主要音樂節。他們的巡演足跡遍布整個歐洲,他們傳達音樂的熱情。他們致力於演奏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曲目,並以同樣的精湛的演奏詮釋當代音樂作品。他們的演奏配合默契,極富傳統和創新的多樣性,他們的音樂會總是為觀眾帶來令人興奮的新鮮與震撼。鋼琴家康斯坦丁·列夫席茲現擔任樂團藝術總監。
蕭邦鋼琴協奏曲之夜
列夫席茲與瑞士琉森愛樂室內樂團
Lifschitz and Lucerne Chamber Philharmony
時間:2019.9.13 19:30
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音樂廳
票價:680/580/380/280/180/80元
-
優惠套票
1088(680*2),999(580*2)
666(380*2),500(280*2)
* 套票請至東藝售票處或致電68541234購買
音樂會曲目
* 曲目以現場為準
♪地址:上海浦東新區丁香路425號(近世紀大道)
♪訂票熱線:021-68541234(9:00-20:00)
♪在線選座購票:http://www.shoac.com.cn
♪微信訂閱號: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微信號:sh_shoac)
♪微信服務號: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微票務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達東藝微信購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