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文鬥鎮長順壩村8組,山上新建了近40畝的鴿棚。鴿群在籠裡撲騰出陣陣雪白小浪潮,「咕咕咕」叫個不停。
「記錄鴿子下蛋的時間必不可少,每一對種鴿的生產情況都要了如指掌。」周青松正給鴿子忙著餵食,加水,記錄幼鳥的出殼時間。
2018年,在外務工創業多年的周青松回家創辦了天之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鴿棚裡的鴿子
經過不到兩年的發展,現在該合作餵養了5000多對鴿子,每個月能夠出產乳鴿7500到8000隻乳鴿,銷往周邊地區。
外出務工萌生養鴿夢
40歲的周青松出生在文鬥鎮長順壩村,早在1999年,不到20歲的周青松就開始背井離鄉,到廣東去打工。
「剛出去的時候個子瘦小,做重活做不了,只有在別人的農場幹農活。」幫別人養過雞、養過魚、種過菜,回憶起剛出去那會兒,周青松說感慨不已。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青松進入了一家乳鴿廠工作。
「當時我所在的廠生產的乳鴿主要銷往香港。」周青松說,在乳鴿廠的幾年內,從育肥、種鴿餵養到乳鴿的宰殺、銷售,自己學會了鴿子的養殖和銷售流程。
乳鴿
「2003年的時候,乳鴿銷往香港賣到13元一隻,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我們的銷售價格也只有20元一隻。」乳鴿的價格相對穩定、市場前景廣闊,周青松萌生了自己創辦乳鴿廠的夢想。
從乳鴿廠辭職,身上積蓄不足以支撐自己創辦養鴿廠的夢想。學了一身養鴿技術的周青松又開始在汽車修理廠工作,跟著別人去做裝修工程。
「聽說我們這裡有幾個人都在養鴿子,街上的李朝喜光是賣種鴿就賣了160多萬元,我養鴿子的夢想從未忘記。」周青松說,乳鴿營養價值高,現在自己一直想找地建立鴿子廠。
回鄉創業讓夢想實現
2018年,在外務工多年的周青松回到老家長順壩村,準備翻修自家的老房子。
在辦理翻修房子的相關手續時,周青松在村委會和村支部書記杜良賢、尖刀班成員探討村裡產業發展等問題。
山大人稀、產業基礎薄弱,當地老百姓致富門路少。周青松想到了在自己家鄉養殖乳鴿。
2019年4月4日,天之源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註冊。
38畝土地的流轉、產業路的修建、供電保障等問題文鬥鎮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一一得到了解決。
2019年10月,廠房建成。「現在家鄉的營商環境越拉越好,我們整個合作社從註冊到廠房的建成特別順利。」周青松說,政府幫忙安裝了一臺變壓器,產業路也修通了,正在準備硬化道路。
種鴿
「種鴿是從成都運送回來的,那裡的氣候和我們的這裡相差不大,種鴿的成活率達到了90%。」周青松說,建廠房、買種鴿等投資花了近300多萬元,最感激的還是政府給予了他88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
88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作為村裡按照每年利息35200元借給該合作社,增加長順壩村的集體經濟收入。
周青松算了一筆帳:
一隻乳鴿從鴿子蛋裡面出生到長成乳鴿只需要22天;
一個棚兩千對種鴿,投資三十萬,每個月出三千到三千五百隻乳鴿,按照每個14元到15元一隻,收入能都達到5萬多元;
一隻鴿子的平均利潤在4元左右。一年的收入在12萬元到15萬元之間,種鴿、農具都還可以繼續生產,每年都是純利潤。
「家裡只要有兩個勞動力就可以養殖乳鴿,我想發動村民們跟著我一起養殖,我負責提供技術和乳鴿回收銷售。」周青松說。
讓鴿子飛出大山
「飼料主要是當地農戶的玉米、高粱、小麥、豌豆。飼料不用粉碎。」周青松說,如今已經買了20多萬元的飼料,幾乎都是周邊農戶家中收購的。
同時,廠房建設、乳鴿餵養等可以吸引周邊農戶就業。
「我們的鴿廠零汙染!」周青松自信地說,鴿子的糞便全部打成包裝賣給農戶,6元一袋,每袋五十斤,用於周邊農戶種植油茶、柚子、茶葉等農作物等,鴿子糞便變成了天然的肥料。
周青松給鴿子餵食
同時,鴿子的消化系統短,吃進去的食物經過兩個小時就可以排除體外,吸收的營養不多,因此鴿子糞便還可以經過發酵,變成顆粒加工成飼料,餵魚、餵豬。
「目前廠房的規模可以餵養種鴿35000對,到時候一個月的產值就有100多萬,利潤可觀。」目前,又一批種鴿即將開始生產,周青松正在擴大養殖規模。
「目前主要是走線下銷售的渠道,正在打通線上的渠道。」現在已經有在外地做電商平臺的聯繫周青松,將乳鴿上京東生鮮等平臺。
「我希望讓我們的鴿子飛出大山,飛到各地的餐桌上,通過這個產業改變我們村的面貌。」周青松對養鴿產業充滿希望。
來源:指間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