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波蘭系列丨「我放棄去巴黎學音樂,只為了來到蕭邦的故鄉」

2020-12-28 波蘭旅遊局

中國人眼中的波蘭到底是什麼樣的?

為了讓大家多多了解波蘭獨特的一面,

我們推出了新欄目!新欄目中,

將有許多有趣的中國人

講述ta與波蘭的故事。

第二期

是畢業於蕭邦音樂大學

鋼琴專業研究生,

目前就讀於該校演奏家文憑的戚樂琳,

優秀的她曾同時拿到巴黎高師音樂學院

和馬賽音樂學院的offer。

但她的腦海中始終揮散不去

一張蕭邦音樂大學的招生海報……

圖源:戚樂琳

來波蘭學音樂,是我人生最幸運的事情之一

今年是戚戚來波蘭上學的第四年。以前,她只知道波蘭是個神秘的中東歐國家,有斯拉夫風格的建築:紅頂的教堂、五顏六色的小房子。對了,還有蕭邦!作為一名音樂生,波蘭鋼琴家蕭邦讓戚戚崇拜,也讓她對波蘭這個未曾謀面的國家有深深的嚮往。

本來,戚戚與波蘭是沒有過多交集的。在她大三那年,戚戚考上了兩所法國的音樂院校,並且已經在準備去法國的籤證了——但「緣分」就是這麼猝不及防。有一天,戚戚看到了宿舍樓下的招生海報,是蕭邦音樂大學!戚戚很想去,但她也知道考取那裡很難很難。放棄手裡的兩個offer,去圓心裡的音樂夢嗎?可是如果考不上蕭邦音樂大學,再想去法國也去不成了。當時,就連爸爸媽媽都不支持戚戚。

結果你猜怎麼著?戚戚還是毅然決然地為理想的學校拼了一把!於是,戚戚在波蘭的生活就這樣美好地展開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圖源:戚樂琳

開開心心地來到波蘭蕭邦音樂大學後,戚戚才知道,有20多個人和自己競爭1個入學名額,而最終如願以償的是戚戚!在波蘭音樂大學讀書的日子裡,戚戚覺得有苦有甜。苦的是,她覺得自己不算班裡的尖子生,一開始甚至是倒數,一點點才把成績趕上來。甜的是,進步了的自己,也可以開音樂會了,也可以把音樂作為自己的職業了!

「在琴房『磕』曲子真的很難受 ,但今天練不好明天練,不行就後天練,直到練出來的一刻,真的很值得!」畢竟,這是戚戚「賭」上前途、放棄了巴黎的學校而拼來的學習機會呀!她怎麼會輕易說放棄呢?

圖源:戚樂琳

「波蘭啤酒真是太好喝了!」

波蘭音樂學院的經歷當然是好得沒話說,但波蘭……戚戚說,第一天來這兒的時候自己徹底傻了!一個因為天氣,一個因為口味。她是廣東人,「我出生20多年都不知道真正的冬天什麼樣!」然而11月的波蘭天氣正冷;食物方面,廣東人口味清淡,而波蘭重油重鹽。不過,因為不適應帶來的壞心情還沒持續幾天,戚戚就被波蘭的愜意生活徵服啦!

首先吸引她的是波蘭啤酒:「太好喝了吧!有各種口味的。在國內,啤酒的味道都差不多。」還有波蘭豬肉、黑麥酸湯。「我跟你說urek這個湯特別神奇!國內喝不到,歐洲其他國家也喝不到。」慢慢地,戚戚發現,華沙和自己的家鄉廣州也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食物豐富!「華沙的維斯瓦河邊有很多酒吧、小吃店,甚至還能吃到韓國炸雞!」

圖源:beta7

冬去春來,波蘭的風景更美了。我最喜歡波蘭的夏天,一整天天都是藍的,那種很乾淨的藍色。還有波蘭的公園,我也愛。」在戚戚眼裡,波蘭的公園勝在一份自然,沒有過多人工雕琢,「綠化面積很大,好像波蘭的綠化面積在世界都是前幾名吧?」

圖源:戚樂琳

不只是城市裡,鄉下的波蘭也別有一番景色。「有些波蘭小鎮是真的鳥語花香的地方,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一幢小木屋,有一個很大的花園。」說真的,哪個女孩沒做過關於「小木屋」的夢呢?在戚戚眼裡,這就是真正的愜意生活!

現在,就算是波蘭的冬天,戚戚也已經習慣了,學業方面也漸漸步入正軌。戚戚經常想起自己當年來波蘭的決定:「波蘭對我來說,是個意外,一個很美好的意外。我覺得我沒有來錯地方!」

圖源:戚樂琳

強烈推薦蕭邦的出生地!

還記得戚戚來波蘭的理由嗎?因為她最喜歡的音樂家就是蕭邦,「他的音樂高貴,優雅,細膩,純粹,但是也不缺少激情和火熱。」

也正因如此,有一個地方,對戚戚來說意義非凡——華沙的國家愛樂廳。去年,她偶然得到在那裡個人演奏的機會。「那是我覺得是我的音樂生涯中最最最值得紀念的一件事!排NO.1的一件事。」第二個有特殊意義的事是,戚戚去一座叫安東寧的城市參加了一場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選手都是在波蘭的外國人。當時,我們六名參賽選手住在安東寧的狩獵宮。說是比賽,但大家住在一起、一起交流,相親相愛地朝夕相處了三四天,一點兒也沒有比賽那種緊張的氣氛。說真的,比賽結束時,我們還特別捨不得,到現在我們六個人還會互相聯繫和問候。」

圖源:戚樂琳

在波蘭的幾年裡,戚戚參觀過偶像蕭邦的出生地熱拉佐瓦沃拉(elazowa Wola)、蕭邦公園,蕭邦在華沙的住所,蕭邦博物館,還有蕭邦的心臟所在埋葬地,聖十字教堂,甚至還有幾處蕭邦彈過琴的地方。「蕭邦的出生地可能不熱門,但是特別有紀念意義,近幾年那兒改造成了公園和博物館,很大很美。」

但她最想推薦的還是喜歡蕭邦公園:「這裡的夏天神採奕奕,因為有室外的蕭邦音樂節!」到了「波蘭金秋」,蕭邦公園會從初秋的金色慢慢變成深秋的磚紅色;到了冬天,整個公園仿佛冬眠了,蒙上神秘的灰綠色。

圖源:戚樂琳

除了學習生活的華沙,戚戚也會去波蘭各處轉轉:「格但斯克有浪漫的波羅的海,託倫是莊嚴的中世紀古城,克拉科夫是波蘭曾經的首都,保留著濃濃的皇室風採。」

如今,在波蘭生活了四年的戚戚,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這裡。她有了要好的波蘭朋友,得到過熱心波蘭助教在學業上的幫助,也感受過陌生當地人的善意。戚戚的波蘭語不太好,但在學校琴館交流時,她完全不擔心,「總會有波蘭同學跑過來主動問她,要說什麼儘管說,他們幫忙翻譯。」

又快到聖誕節了,往年,戚戚會去逛聖誕市場。那是波蘭的一個特色集市,集市上有放了肉桂、蘋果、橙子的熱紅酒。今年,因為疫情,可能沒辦法去逛了,但戚戚會永遠記得第一次喝水果酒的感覺:「又甜又香!很溫馨!」

戚戚會永遠記住蕭邦音樂大學這段經歷,永遠記得波蘭帶給她的感覺。

圖源:戚樂琳

在波蘭的音樂生涯,

讓戚戚的人生充滿了

不同凡響的精彩回憶。

快點來波蘭吧,

我們相信你也會在這裡

看到生活裡美與幸福的一面。

相關焦點

  • 蕭邦《軍隊波蘭舞曲》的演奏技巧
    《軍隊波蘭舞曲》 講解一、作者和作品簡介     弗雷德裡克・弗郎索瓦・蕭邦,被世界人民美譽為「鋼琴詩人」,是波蘭最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之一。幼年的蕭邦便開始了鋼琴的學習,兒時的他對波蘭民族民間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蕭邦一生之中,寄情於音樂,在自己的作品中,無不透露出自己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 雙魚座音樂天才蕭邦的星盤分析
    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蕭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蕭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蕭邦一枚鑽石戒指。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蕭邦賜給了波蘭。」
  • 蕭邦《英雄波蘭舞曲》欣賞指南
    蕭邦曾說「我的生命是一部沒有開端而具有憂愁皆為的插曲」,語句中悲傷的色彩顯而易見,蕭邦為音樂而生,但是他的一生卻被稱為不完整的人生,蕭邦出生前,他的祖國波蘭被淪陷,唇亡齒寒,沒有祖國的護佑,生活顛沛流離,母國波蘭不復存在,又何來開端而言?祖國的淪陷,憂愁的延續,無法將生命譜成一首完整的曲,這是蕭邦內心的苦楚所在,但僅憑他一己之力,遠遠不能夠將苦難的波蘭救於水深火熱之中。
  • 波蘭音樂家蕭邦:生於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於世界
    1830年,那個陰雨綿綿的日子,有一位瘦弱的男人,眼含熱淚,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自己的祖國波蘭。「波蘭,我的祖國,無論我在何方,你永遠在我的心裡。」鋼琴老師很快就來到了蕭邦的家裡,對蕭邦進行了嚴格正規的鋼琴訓練。蕭邦的音樂天賦不同凡響,他7歲時就能作曲,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 一部講述蕭邦的音樂電影《一曲難忘》
    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豔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821年。在帝俄的侵略與蹂躪下的波蘭,悽風慘雨,沉重的腳鐐聲,馬蹄聲,槍聲,不時響起。這一切深深地印在蕭邦幼小的心靈裡。  十一歲的蕭邦,在老師埃爾斯納教授的指導下,彈奏鋼琴的水平已相當出色了,他不僅能演奏,還會譜寫曲子。
  • 如何欣賞蕭邦波蘭舞曲?
    融入了舊版波蘭舞曲節奏的音樂,整體也會變得非常有力,這其實是和波蘭民族本身堅毅的性格分不開的。名人李斯特曾經說過:「蕭邦的波蘭舞曲聽上去非常激動人心,聽了之後就好像遭受電流那樣令人觸動。」專業樂評人士無不被蕭邦波蘭舞曲中的節奏所折服。整首曲子通常只有包括八分音符和後十六分音符在裡面,整體曲子的節奏連貫而激昂。十六分音符的四連音表現的是典型的波蘭舞曲的節奏,讓人感覺豪邁而自由。
  • 「探訪蕭邦故鄉」音樂主題夏令營
    夏令營在蕭邦文化中心的所有課程,全程用英語授課,授課老師均為波蘭各音樂學院、培訓班的資深老師,以鋼琴彈奏、樂理素養、音樂聽力、音樂創造性培養等為主要授課內容,旨在培養小鋼琴家們的樂理素養與獨立、創作性彈奏能力。中心內音樂老師由主辦方與蕭邦文化中心共同安排,將由波蘭當地著名的、專業的鋼琴教育專家團隊為小鋼琴家們上課。
  • 【音樂欣賞】蕭邦《雨滴前奏曲》
    蕭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1830年因波蘭起義,離開故鄉移居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1849年10月17日,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蕭邦是波蘭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鋼琴詩人」 。
  • 蕭邦音樂體裁與音樂風格指南
    2、紀念蕭邦丨瑪祖卡舞曲的音樂特點;3、齊默爾曼詮釋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的三個版本比較;4、嚴師蕭邦丨告誡學生練琴「最多不能超過三小時」蕭邦的創作主要是器樂,且幾乎全部集中在鋼琴音樂這一領域,所涉及的體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諧謔曲和敘事曲;傳統的奏鳴曲、協奏曲和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特性的瑪祖卡舞曲、波羅奈茲舞曲等。
  • 蕭邦:琴聲裡的情懷和夢想
    音樂沒有國界,但音樂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及其獨特的民族印記,如巴赫之於德國,莫扎特之於奧地利,李斯特之於匈牙利……這些世界音樂史上星光閃耀的巨匠們,或在恢弘敘事之中,或在喃喃私語之間,或多或少地隱藏著關於故鄉、關於民族、關於祖國的獨特記憶。而對歷史上飽受磨難的波蘭來說,蕭邦的音樂裡便寄託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 入夏聽蕭邦夜曲
    畫面中的中國青年鋼琴演奏家李雲迪用聲情並茂、行雲流水般的演奏,徵服了蕭邦故鄉的波蘭觀眾,也徵服了每位喜愛蕭邦音樂的人的心。我曾不止一次地聽過貝多芬的月光,聽過德彪西的月光,聽過馬斯涅的沉思,那些都是表現夜的。然而能表現如此的晶瑩清澈、美侖美奐的,當屬這首《降E大調夜曲》(Op.9-2)。
  • 我彈奏蕭邦《革命練習曲》的感受
    ,原名弗裡德裡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蕭邦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感,所創作的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和前奏曲融入了波蘭民間音樂的節奏與和聲色彩。他的作品常具有抒情、生動、華美的特點。
  • 蕭邦何以不朽?
    再如,音樂風格的個人性與音樂元素的民族性在蕭邦的創作中達到了高度的辯證統一。蕭邦音樂的「味道」在音樂史中屬於最具個人風格、最容易辨認、也最不可模仿的例證行列。但「弔詭」的是,他的這種個人性中卻包含著極為複雜和多樣的波蘭集體與民族元素。
  • 如何把握蕭邦夜曲的藝術特色?
    蕭邦一生共創作了21首夜曲,幾乎貫穿他的一生。這些作品可以說是他音樂創作中最精緻的一組珍品。 蕭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華沙近郊的熱拉估瓦・沃拉,父親是法國農民的兒子,年輕時遷居波蘭,母親是波蘭人,愛好音樂並擅長彈奏鋼琴和歌唱。蕭邦的童年時代深受母親的音樂薰陶,這使得他從小就熱愛波蘭的民歌和民間音樂。
  • 蕭邦博物館探訪記丨聆聽蕭邦的浪漫主義
    關於華沙,對於音樂愛好者而言,應該並不陌生,那是蕭邦的故鄉,1849年的巴黎,39歲的蕭邦臨死前掙扎著低聲請求,託他妹妹把心臟埋在故鄉(華沙),軀體留在巴黎,故此在波蘭華沙這座充滿浪漫藝術的城市中,留下了蕭邦的心臟。
  • 愛、死亡與語絲——與蕭邦共生
    1998年初夏,18歲的笑寒離開故鄉,來到德國漢諾瓦深造,師從於大名鼎鼎的阿里瓦迪先生。但在波蘭的生活又使他萌生強烈的創作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催使他再次走向歷險:目標巴黎!蕭邦很快成為巴黎貴族、贊助人們最青睞的音樂家,是上層階級沙龍的座上賓,一度風光無二。 但是19世紀歐洲各國政權動蕩,隨著1848年法國路易•飛利浦王朝的覆滅和同年的波蘭起義,蕭邦身體裡的創作靈魂被激發出一種基於愛國激情和流亡悲情的血色浪漫的新元素,完成了他的蛻變。
  • 蕭邦一共寫了多少首波蘭舞曲?
    在調式上,蕭邦將調性交替與調式轉換的手法運用的嫻熟,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音樂主題經常以半音的形式轉調,將主題加以展開與強化,這種凝練主題的寫作手法獨樹一幟。(三)音樂表現上內外兼具的特徵 通過音樂讓其本身去說話,而不要把創作者主觀意象的強加給聽眾,這是蕭邦創作的觀點。
  • 「我的小蕭邦呀,如果我年輕貌美的話,會讓你做丈夫,李斯特做情人.」
    2010年,是波蘭的「蕭邦年」。    200年前的1810年2月22日(教堂記錄是2月22日,蕭邦本人說是3月1日),這位「鋼琴詩人」出生在距華沙50多公裡的小鎮熱拉佐瓦沃拉。    法國巴黎是蕭邦的成名之地。在那裡,他與同為鋼琴家、作曲家的李斯特交往甚密。不過,兩人亦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李斯特性格張揚,音樂有雷霆萬鈞之勢;而蕭邦是一付病懨懨的模樣,走路也要微喘。
  • 論蕭邦波蘭舞曲的創作特徵
    (一)蕭邦繼承和發展了波蘭舞曲 由於蕭邦的母親非常喜歡奧金斯基創作的波蘭舞曲,所以蕭邦從小耳濡目染,對這種題材的音樂非常熟悉,同時也激發了蕭邦對這種題材作品的創作靈感。中期為巴黎時期(1832-1845),大多作品來源於這一時期,這時的作品英雄性、技術性均已成熟,如《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晚期病重時期(1846-1849),這一時期由於疾病折磨著蕭邦,作品顯示出又一不同的特徵,具有一定的抒情性與幻想特質,如《降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簡述其中浪漫主義因素 這首作品創作於1831-1835年蕭邦流亡巴黎期間,遠離祖國的蕭邦得知波蘭淪陷的消息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無助、悲憤、絕望中他藉助鋼琴來抒發他複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