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道院:茶聖陸羽和他生前身後的那些茶事

2021-03-01 陸羽茶道院

口 點上面藍色「陸羽茶道院」關注


陸羽(733—804) 是唐朝中期時候的人,他活著的時候,在當皇帝的是唐玄宗的兒子和孫子。

喝茶這嗜好,南北朝時只有南朝文人愛。《洛陽伽藍記》裡就寫,南朝人到北魏首都洛陽住,不吃羊肉喝牛奶,天天吃燉鯽魚喝清茶。到唐初,因為佛教的推行,和尚們喝茶的習慣才慢慢被其他人學去,但也都是隨便瞎喝。而後世許多人都說,在中國喝茶真正算個事,就是在中唐出了陸羽後才開始的。

唐朝之前所謂喝茶,就是熬茶湯喝。熬茶湯就像熬菜湯,把採下來的細小茶葉往鍋裡一扔,在水中煮熟煮爛,等熬得混混稠稠的,就盛到飯碗裡喝,還要調味,放上蔥片薑片橘子皮,怕苦就再加大棗薄荷,囫圇一煮,這是粥茶。


粥茶從西漢就有記載,三國魏晉南北朝都喝,魏晉愛風雅的士大夫稍講究些,於是有東晉一位叫杜育的老師,為喝茶之事寫了篇《荈賦》。荈,就是晚採的秋天茶葉。杜老師說,茶葉種在山珍匯聚的高山中,初秋農閒時候,可以約上好友一起去山裡採茶煮茶。煮茶要選岷江上遊的清水,茶碗要用越州窖出的陶器,舀茶湯要像古代首領分酒那樣,用剖開的葫蘆,而熬好的茶湯得是茶末下沉而泡沫上浮的,最好白色的泡沫還亮如積雪。杜老師如此小情小調的一個人,其實卻是打仗的能手,在正史裡寥寥露過幾次臉,都跟戰事有關,他最後在洛陽淪陷時戰死,死後便很少被提起,直到400年後,陸羽把他寫進了《茶經》。

陸羽是唐朝中期時候的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市)。他活著的時候,在當皇帝的是唐玄宗的兒子和孫子。

陸羽這人沒家沒業,也沒長期做官,有關其生平最切實的記錄,都來自他的自傳。自傳說,他三歲時做了孤兒,被有名的大和尚撿回去養;九歲學寫文章。大和尚要他出家學佛,他卻要拜孔子學儒。大和尚不高興,就不給書讀,又專拿掃寺院、洗廁所的活來逼他,又讓師兄們修理他。陸羽的日子辛苦又煩悶,死扛到11歲,終於跑出寺院,乾脆去戲班做了伶人,專演丑角討生活。大和尚追來看他這樣,於是罷了罷了,再不逼他出家了。陸羽當藝人當到16歲,在滄浪水邊演節目時,碰到了當時新來的太守李齊物,李齊物覺得這孩子有點不凡,於是寫推薦信,讓他去跟隱居在火門山的鄒先生學學問。再後來,他就成了一個四處做學問寫文章、另加交友遊玩的文化人。


他的自傳寫於29歲,是為向一班新朋友介紹自己。這年,他跑到湖州苕溪隱居,只跟和尚隱士談天喝酒,或常常一人遊走在山野裡。陸羽在湖州的朋友都是那會兒蠻有趣的讀書人,其中大有名的比如詩僧皎然。皎然也是一位飲茶大家,寫了《茶訣》,後失傳,陸羽寫了《茶經》,被膜拜到現在。

《茶經》全文7000字,利利索索寫了一個採茶制茶、茶具與烹煮、喝的辦法與歷史風俗的全指南。不僅簡單明了,還帶著陸羽本人特有的挑剔和樸素。比如他說唐代以來,喝茶都是往茶裡放上蔥姜調味使勁熬,這跟喝溝渠水差不多;又說煮茶的水要選流得不急又不慢的活水,且水煮過三沸就老得不能喝;又說,選煮茶的鍋子應選生鐵鍋,石頭和陶瓷的雖好看可不耐用,銀質的乾淨耐用,可這樣就太奢侈了;又再說,下茶後第一沸的水,第一碗為雋永,要存著,此外一鍋最好就做三碗茶,頂多五碗,再多就損失味道。做茶時數著人做,五個人時做三碗,傳著喝;7個人就做五碗;要是六個人呢,也還是三碗,不過是多一個人,少喝的用那碗雋永來補罷。就這樣,《茶經》成了此後的茶界寶典。而陸羽本人只過了60多年,就被江南的茶商們奉為茶神。


陸羽寫《茶經》,將茶分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而此時不管什麼茶,喝時總要把茶葉烤乾,磨成小米大的碎茶末再煮,煮茶的水要先放鹽,此外最多三沸,這叫煎茶法。煎茶的口味沒茶粥那樣雜而重,也講究茶的本味和茶麵的泡沫,品的是入口雖苦但咽後回甘。然而又後來,苦也不受用了,喝茶者開始追求只有甘香的茶,接著就有了不用煮的點茶法。

宋朝時候的點茶法,是要把茶葉反覆榨乾汁水與顏色,去掉一切可能的草木氣和苦澀味,然後碾磨成要多細有多細的粉末。把這粉末在茶碗裡放一些,再用個長頸大茶瓶澆滾水衝開。這做法有點像現在刷藕粉,先倒點水把茶末攪和成勻勻的茶膏,接著用滾水邊澆邊擊拂。擊拂其實就是攪和。攪到水和粉末完全合一,絕無水茶分離,且表面泛起一層細密的泡沫,茶就點好了。


宋朝人從上到下都愛點茶,且他們口味超特別。一碗宋朝的好茶,講究的是顏色乳白,越沒茶葉的青綠越好;味道甘香,越沒茶葉的清苦越好;水茶交融,越沒茶水的透淨越好。為了達到這些變態標準,宋朝制茶除了反覆榨乾茶葉的汁水,直到綠葉變成白色,之後還要把白茶磨成細到有點粘手的茶粉,接著加龍腦麝香之類的香料,最後為了獲得變態白效果,有些還加米粉,還加枸杞綠豆。各類香噴噴白乎乎的茶末最後要壓製成茶餅茶團,等喝的時候搗成塊,再用小石墨、小茶碾重新碾碎,過羅篩,等澆。

宋朝最好的茶是福建建安鳳凰山的北苑茶。北苑茶都取嫩茶芯,反覆蹂躪到慘兮兮白,然後製成表面有龍鳳圖樣的茶團做貢茶。宋仁宗時,一個小龍團有四兩黃金那麼貴,還買不到。真好喝嗎?反正不知道!《茶經》裡也講磨碎茶做茶餅,但主張制茶時儘可能不損失茶汁好保存茶味。不過宋朝人說了,那茶不好,勁小味淡,一去汁水就成草,我們建安茶是因為太夠勁,所以去成白色了才好喝呢。

嗯,不管是有多勁,龍鳳茶團從宋朝風光到元朝,漢族文人沒官做,喝茶錢也縮水,民間便開始改喝散茶。蒙古貴族雖覺不出龍鳳團那白乎乎淡西西的糊糊有啥好喝,但他們不願意改老規矩,於是勉勉強強當貢茶,喝到被漢人搶回江山。

可等明朝的朱元璋一上臺,因為深怕南宋那種安逸奢靡的氣息又來麻醉人,勞神費力的上貢團茶乾脆被廢了,改為散茶。仍願意做團茶的地方,此後便大多做出口,而朱元璋在宮裡帶頭要求喝散茶。

散茶就是炒青茶,用現在通用的沏泡法。過去點茶時放在爐子上燒水用的長頸水瓶,現在直接在裡面放茶葉,再灌上滾開的水,就成了泡茶壺。這以後茶不磨碎,不加鹽,不加米粉,不求濃稠,長什麼樣喝什麼樣。

宋元時候那一大套磨茶,篩茶,攪和茶的工具家什,後來當古董流去日本,隨之點茶法也成了日本人喝茶的基本法。到16世紀,日本戰國出了個叫千利休的人,千利休給點茶法加上器物、儀、茶室美學,又講了一通和敬清寂的道理,從此奠定了日本茶道,成了開宗祖師。

說起茶之道,明朝也有個很愛講道的茶人。

明朝開國後,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文。朱允文沒經驗,上臺就搞削藩,惹急了他叔叔燕王朱棣。朱棣遂起兵造反,花三年幹掉小皇帝,自己龍袍加身。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他有個排行第十七的弟弟叫朱權。朱權這人不愛打仗,也不愛幫腔,哥哥和小皇帝打架時他本想看熱鬧,誰知被朱棣強逼著幫了忙。傳說朱棣本來許諾了朱權大好處,但他坐了江山後又嫌朱權礙眼,於是奪了他兵權,把他從河北到了江西。那會兒朱權25歲,身旁常伴哥哥的密探監視。於是在後來沒頭的漫長年月裡,年輕人必須扮演成無所求、不上進、愛玩鬧的閒散人士以活命。大把時間,他開始學道修仙,玩佔卜看星座,寫雜劇本子,制樂譜,造古琴,此外就琢磨喝茶。

朱權寫下一本《茶譜》,開篇就說,從古至今的茶書,只有陸羽和蔡襄的兩本能看(蔡襄就是宋朝制龍團的人)。陸羽愛古怪,提倡把茶葉研成末再榨壓成餅;而宋仁宗還要給茶餅摻上香料塗上粉彩,起些華麗麗的名字。這番折騰,茶葉自然失去了本來的香味。像萬物一樣,茶有茶的本性,所以在此我要教大家順應茶本性的辦法啦。


朱權的辦法,其實就是簡單些。比如茶餅也還要制,但不必磨成粉;點茶煎湯的大法還是一樣,但不必步驟太多;陸聖要求喝茶有24件家什,朱權說留必備的就行;宋人愛用富貴的金銀茶具,朱權說都換成石頭瓷器和竹子吧。他又講茶不只求好喝,要喝出精氣神,要喝出不與世俗同流的清高,最好要在泉水邊喝,在松竹下和,跟輕鬆明月喝,等等等。朱權寫文章好看,說道理一套套,以致後來人一提茶道美學,就繞不過他。

不知是否跟會喝茶有關,朱權比明朝的皇帝要長壽。他哥哥朱棣駕崩時朱權46歲,朱棣的兒子明仁宗也46,朱權就上書抱怨自己不該被扔到江西來。新皇帝說了他一頓,後來登基不到10個月就掛掉了。再換兒子明宣宗上。宣宗在位10年,中間派鄭和下了七次西洋,還為《聊齋》提供扮演了愛鬥促織的皇帝背景,接著也掛。兒子明英宗上臺,他上臺13年後,在江西生悶氣的叔太爺爺朱權才去世,71歲。

《茶譜》寫於朱權去世前四年,兩千字而已,節奏明快。大概曾經兵權在握的皇子,雖然也曾有臥薪嘗膽的打算,但一日日喝茶以降熱血,最後真就忘了自己打哪兒來。


來源:駱駝九龍黑茶

改編:陸羽茶道院

陸羽茶道院

湖北省陸學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地 址:武漢市武昌區彭劉楊路首義園茶市2—2號

座機:027—8678 3668 qq群:201971593

微信號:luyuchadaoyuan2014

相關焦點

  • 陸羽,乃是茶葉行的祖師,被後人尊為「茶神」、「茶聖」
    早在民國2年(1913年),北京茶莊就組織了茶行商會,當時已有會員97家。到了1919年就發展到122家。那些沒有參加茶行商會的小茶葉鋪或代賣點就更多了。如此規模的行業,必然有它的行規和行業的祖師。茶葉行的祖師是茶神——陸羽。陸羽生活在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間,是湖北天門人,他活了70多歲。但他的一生卻非常的坎坷。
  • 陸羽雕像——談詩論道,品茗說茶
    陸羽雕塑,大型廣場雕塑,茶聖雕塑 陸羽雕塑,古代茶學家雕塑,歷史名人雕塑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 ​茶聖陸羽:出身釋門終入道家
    我著迷的不僅僅是《茶經》,而是陸羽,那一位遊走皇權貴族、寺廟高堂、山間鄉村皆瀟灑從容的茶人。 茶聖陸羽,「憑空而降」於寺廟前的一個棄嬰,生不知父母為誰,但有白鶴張羽守護,避免烈日和毒蟲的傷害,他的出場就是一個傳奇的開始。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但他自幼被寺廟「積公和尚」收留,常聞佛法,卻未遁入空門!
  • 茶聖陸羽的一首詩,語淺情深,全文出現了6個羨字,令人肅然起敬
    下面是茶聖陸羽的一首詩,語淺情深,全文出現了6個羨字,令人肅然起敬。 六羨歌唐代: 陸羽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字鴻漸,湖北天門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尊為「茶聖」。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並創作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 萬古雲霄一羽毛——友情的茶
    讀茶聖陸羽的資料時,令我感動的有兩處: 一是陸羽和師父智積法師的感情,一是陸羽和皎然法師的友誼。
  • 周杰倫的「爺爺泡的茶」聽了多年,萬萬沒想到陸羽是在這裡泡的茶
    裡面有段歌詞是這樣的:爺爺泡的茶 有一種味道叫做家沒法挑剔它 口感味覺還不差陸羽泡的茶 聽說名和利都不拿他牽著一匹瘦馬 走天涯這首歌讓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的爺爺,這首歌的歌詞總是會讓人想起跟在家中大人身後討一杯茶的時光。
  • 杭州陸羽君瀾酒店預訂-茶主題.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
    這裡出產的徑山茶是杭州人習慣的「口糧茶」;以茶入菜的「徑山茶宴」簡單樸實,偶有澀味,卻是治癒人心的美味。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酒店曾是茶聖陸羽深研茶事之所,也是《茶經》誕生地——杭州陸羽君瀾酒店坐落於雙溪漂流景區內
  • 陸羽國際集團嚴建紅:陸羽大學戰略啟動茶文化創新孵化平臺
    此次會議共有來自產學研企媒等單位30餘位嘉賓代表出席,會上協商共建「陸羽大學及陸羽國際茶博物館(武漢)產業級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並提出以陸羽大學匯聚頂流資源,打造國內唯一的陸羽茶文化科技金融產業創孵中心與高地,進一步提升陸羽品牌影響力、文化輻射力、產業推動力。
  • 方文山在《爺爺泡的茶》裡埋下的那些小秘密
    80後對於這是周杰倫的第幾張專輯,以及專輯裡有哪些歌曲一定如數家珍,當年我也是覺得這首大面積的,連續性的,使用一個音寫的歌很是朗朗上口。當然,那會兒還不知道什麼是和弦,什麼是大調,更不了解歌詞裡那股茶韻。今天,咱們就來好好玩味一番文山兄在十六年前寫下的這段詞,順便揭開其中的一些小謎團。
  • 小喜年:只聽過茶神、茶聖?卻不知道劉備曾對「茶祖」三顧茅廬
    很多喜歡茶的人,都知道"茶神"是神農,"茶聖"是陸羽,但一問到"茶祖"是誰,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諸葛亮把一根拐杖插到山上,變成了茶樹,長出了青翠的茶葉,他教士兵採茶葉煮水喝,結果士兵的眼疾就好了。因為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後來人們便把茶樹叫做"孔明樹",稱諸葛孔明為"茶祖"。
  • 小喜年|只聽過茶神、茶聖?卻不知道劉備曾對「茶祖」三顧茅廬
    很多喜歡茶的人,都知道"茶神"是神農,"茶聖"是陸羽,但一問到"茶祖"是誰,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相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領兵到雲南勐海南糯山,士兵因為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得了眼疾。諸葛亮把一根拐杖插到山上,變成了茶樹,長出了青翠的茶葉,他教士兵採茶葉煮水喝,結果士兵的眼疾就好了。因為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後來人們便把茶樹叫做"孔明樹",稱諸葛孔明為"茶祖"。
  • 周杰倫《爺爺泡的茶》,陸羽泡的茶像幅潑墨的山水畫
    在他的詩集中,寫到茶的詩就有200多首,為歷代詩人之冠。在古今茶圈中,寫下了傳世巨作《茶經》的作者唐代茶聖陸羽可堪稱第一。我們要知道,唐朝多遊俠,而這些遊俠一般都是嗜酒如命的人,當然不能像文人一般整日將茶捧在手中。其實就算在文人圈子中,大多也是喜歡喝酒的,從那自稱酒中仙的大文人李白身上就可以看出,不喝酒還算哪門子的風流。
  • 陸羽會嚴建紅:陸羽國際集團的茶文化中國夢
    陸羽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創立的茶道、茶藝和茶文化,與瓷器、絲綢、書畫一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和最國際化傳播的中國符號。集團以「陸羽會」為核心品牌,以「名茶第一會、茶道第一會」為願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開設數間陸羽茶樓和陸羽會茶文化中心,使人們得以近距離了解茶聖陸羽、中國茶文化。帶領陸羽會走向全國、全世界的,正是陸羽國際集團董事長嚴建紅。今年41歲的嚴建紅是九真鎮嚴場村人,畢業於湖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後獲西安交大金融和管理博士學位,紐約大學斯頓商學院博士訪問學者。
  • 請到陸羽茶室等我
    這是路易.威登二〇〇八年製作的《城市聲音旅行.香港篇》:柔和的音樂,性感的嗓音,故事從一間叫「陸羽」的老茶室開始。以茶聖陸羽命名的陸羽茶室,一九三三年在上環開業,而後一九七六年遷至中環現址,現在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金漆大字,氣派的玻璃大門,一個白布包頭的印度門衛站在邊上。在香港,用印度人當門衛的地方並不多,陸羽茶室在當年開了先例。
  •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那些愛喝茶的文人寫了哪些詩?
    陸羽,因寫就《茶經》而聞名於世。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茶聖也寫過詩。《全唐詩》卷三百八,共收錄陸羽兩首詩。一首為《會稽東小山》,另一首是《歌》。楊多傑將《歌》收錄在新書中。關於這首《歌》的來源,《全唐詩》中這樣記載 :「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諷此歌。
  • 陸羽君瀾度假酒店 & 中國熱門酒店目的地TOP100推薦
    這家酒店,位於杭州餘杭區,千年前茶聖陸羽於此深研茶事,並撰寫了《茶經》聖典。客人於此可不僅可回歸自然,享受舒適居停,更可在酒店私家茶園體驗採茶,穿越時空與與茶聖品茶論道,享受身心的放鬆與升華。這家酒店就是陸羽君瀾度假酒店。
  • 陸羽《茶經》寫作始末
    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公元780年,在皎然的傾力資助下,陸羽嘔心瀝血三十載的三卷本七千餘字的《茶經》終於付梓。
  • 到全世界吃飯 請到香港陸羽茶室等我
    這是LV 2008年製作的城市聲音旅行香港篇:柔和的音樂,性感的嗓音,故事從一間叫「陸羽」的老茶室開始。▲想聽舒淇的聲音,可以滑到最後「閱讀原文」陸羽,唐代茶聖,著有《茶經》一書。以「茶聖」命名的陸羽茶室,在1933年開業,現在已有80多年的歷史。在香港,陸羽茶室無人不知,許多名人都喜歡來這裡。
  •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
    唐朝茶事一本通,那些藏在《茶經》中的傳統文化在上一篇提到了茶為什麼會在唐朝興起,那茶文化的內容是什麼呢?小編今天要用茶聖大大的《茶經》來講述唐朝茶文化的具體內容!唐朝產茶的地區很廣,各地都有品質優良的名茶。《唐國史補》卷下云:「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號為第一。
  • 茶聖、茶仙、茶神、茶怪、茶皇你知道都有誰嗎?
    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粹,千百年來愛茶之人輩出不窮,說起茶葉史上鼎鼎大名的茶聖,相信大部分茶友都知道,但要是問起茶仙、茶神、茶怪、茶皇,你們知道嗎? 茶聖——陸羽 以佛、道、詩、禪、仙、儒集於一身者非陸羽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