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終於播完了,這部劇,除了是一部話題度極高的現實主義狗血劇,還隱藏著上海城市建築學,以及發生在老上海的故事。
「滬漂」王漫妮最開始住的房子,月租7000,後來漲到8500,雖然這佔到了她月薪的一半,但她堅持要租這裡,就是因為她太喜歡這個陽臺了,忙碌工作一天後,坐在這個陽臺上看著大上海的夜景,才有一種自己屬於這個城市的感覺。
這個房子的原型,是位於上海北蘇州路的河濱大樓340號,也是多部影視劇的取景地,包括:《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何以笙簫默》《蝸居》《我的前半生》等等。
河濱大樓於1935年竣工,時稱「遠東第一公寓」,最初是一座商住兩用大樓,由新沙遜洋行投資建設,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是1994年頒布的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
河濱大樓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平面呈S型,樓高八層(後加蓋到11層),是當時上海單體建築總面積最大的公寓住宅樓。
河濱大樓建成後,很多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人紛紛包租入住,還有好幾家美國著名影片公司,像是環球、米高梅、哥倫比亞等公司的上海分公司,也都在這裡辦公。
1930年代末,大批猶太難民湧入上海,作為猶太后裔,大樓的擁有者沙遜責無旁貸地站出來,在河濱大樓設立猶太難民接待站,把大樓以低價或無償的方式提供猶太難民使用,為流離失所的猶太人提供了一個避難所,讓他們渡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1949年之後,河濱大樓原先的居民紛紛搬離,1978年,八層的河濱大樓又加蓋三層,加蓋的全是小戶型,每層有96個套間,讓大樓的居民增加到700多戶。
直到今天,河濱大樓的地板、鋼窗,都還保留著上世紀30年代的經典樣式,讓人回想起過往的歲月。這幢大樓,將屬於上海的一段偉大的記憶,融進了磚瓦之中。
鍾曉芹和陳嶼住的房子是單位的老公房,復古風格,雖然不奢華,但一磚一瓦一窗,都是歲月的印記,老洋房的魅力讓人折服。
特別是老洋房的格子老鋼窗,能看到城市的風光,門窗門鎖都很有講究。
這裡取景於虹口區崑山花園路公寓住宅,是1999年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這座房子來頭不小,作家丁玲曾居住於此,公寓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假四層的紅磚洋房,券式木門窗,有細膩的線腳紋飾,頗有情調。
陳嶼是電視臺的編輯記者,鍾曉芹後來也成了作家,讓他們住在這裡,劇組相當用心了。
鍾曉芹在離婚後,租了一個房子,想要過一段獨居的生活,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仔細看看她租的這裡是不是有點眼熟?原來竟是另一部熱門電視劇《安家》裡面價值1.5億的老洋房「龔家花園」。
這裡現實中的地址,是園路532弄柳林別業的60號。
這裡最初的主人是上海花旗銀行的董事,購買這棟洋房花了300根金條,按照民國時的價格,一根金條價值960萬,價值在2.8億。
現在這裡經過修整,已經是一間對外營業的民宿,原本的價格大概2K,《安家》播出之後價格漲了很多,不知道這次會不會再漲價。
顧佳第一次參加太太圈的聚會,是在王太太家的法租界獨棟別墅,太太們手拿愛馬仕包包合照的名場面,就是在雙子別墅。
雙子別墅位於淮海中路796號,這裡就是曾經的霞飛路。是兩幢空中走廊連接的花園別墅,東樓建於1921年,西樓建於1927年。
1920年代初,這裡最早是滬上知名買辦姜炳生的宅邸。姜炳生按照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成一座四層的洋房,6年後,他又照樣建了一模一樣的西樓,用一條走廊連接,就成了「雙子別墅」。
這裡曾經是民航局、電影局辦公樓的舊址。
2006年,雙子別墅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修復改造,恢復了昔日的風採,2009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優秀獎。
雙子別墅吸引了一些國際品牌入駐,成了名副其實的時尚地標。
姜辰開的咖啡館一看就不一般。這棟樓叫做「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大樓」,是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坐落於圓明園路133號。
該協會由中國傳教士華銓夫人等創建於1923年,志在聯合全國女青年會組織,提高婦女地位,保障婦女權益。
女青年會大樓竣工於1933年,由美籍華人建築師李錦沛設計,鋼筋混泥土結構,整體屬於裝飾藝術風格,細部造型則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元素。
建築外牆是褐色的清水磚牆,刻有石蓮瓣的須彌座式勒腳,是一座現代風格與中國古建築風格相融合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