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介》· 專題 | 電影批評中的香港意識與主體構建——論《HKinema》的批評風格

2021-02-07 電影評介

[1] 創刊語[J].HKinema,2007(01):01.

[2]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39.

[3]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40-141.

[4] 餘慕雲.香港電影掌故[M].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5:105.

[5] 吳迎君.「七人影評」:香港左派電影批評的裡程碑[J].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6,33(02):95-100

[6] 吳迎君.「電光影裡穿針眼 線腳重重挑難開」——香港電影批評的問題蹤影[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02):166-170.

[7] 陳志華.由60開•編首語[J].HKinema,2012(04):01.

[8] 王麗明.我在《香港電影》的日子[J].HKinema,2009(03):24.

[9] 陳志華.由60開•編首語[J].HKinema,2012(04):01.

[10] 卷首語 HKinema再出發[J].HKinema,2008(01):01.

[11] 篇首語 HKinema邁向新階段[J].HKinema,2009(03):01.

[12] 王麗明.我在《香港電影》的日子[J].HKinema,2009(03):25.

[13] 如第12期主題為影評人選出的「十大電影」,共40個版面;第15期主題為「43人的至愛電影」,共49個版面,這兩期均刊出了每位影評人的評選文章,所需版面較大。其他期數版面大致相同。

[14] 陳志華.卷首語[J].HKinema,2013(03):01.

[15] 編按.女性的出走與回家——十大女導版[J].HKinema,2008(01):20.

[16] 8月香港電影座談[J].HKinema,2011(03):16.

[17] 8月香港電影座談[J].HKinema,2011(03):16.

[18] 張偉雄.當影評人走出書房:漫談學會放映節目[J].HKinema,2019(01):14.

[19] 陳志華.卷首語[J].HKinema,2013(03):01.

[20] 截止2019年(第46期),擔任過《HKinema》主編的工作人員分別為朗天、紀陶、羅展鳳、鄭政恆、張偉雄、小偉、陳志華、李卓倫、喬奕思、翁子光和劉嶔11位,請參考《HKinema》第1-46期。

[21] 黃愛玲.戲緣際會•光影先行[J].HKinema,2010(03):17-18

[22] 劉嶔、張偉雄.專題:菲林美學編者言「電影會消失」[J].HKinema,2011(04):01.

[23] 朗天.創新最重要——朗天談影評[J].HKinema,2010(03):25.

[24] 劉嶔.沒有香港電影我們便太寂寞了——中港影評人互動交流[J].HKinema,2007(01):20

[25] 喬奕思.過去與未來之間[J].HKinema,2012(02):24.

[26] 陳志華.香港電影的臥底簡史[J].HKinema,2009(02):15-16.

[27] 紀陶.十年生死兩茫茫——香港10年電影的圍城現象[J].HKinema,2010(02):04.

[28] 劉亞冰,吳小麗.類型電影與類型批評[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84-87.

[29] 林錦波.尋找評論電影的標尺─訪林錦波[J].HKinema,2010(03):20

[30] 蒲鋒.名門正宗——劉家良的電影情懷[J].HKinema,2010(02):02.

[31] 鳳毛.感謝您,香港喜劇電影[J].HKinema,2016(01):12.

[32] 李焯桃.影評全方位介入——李焯桃的三十年電影文字緣[J].HKinema,2010(03):15.

[33] 朗天主編.圍城電影[J].HKinema,2010(02):01-25.



相關焦點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6期目錄
    疾病的隱喻與弱者的武器——瘟疫電影中的「生態危機」 曾一果「瘟疫」銀幕抒寫:後冷戰的病毒政治與全球想像 張 斌在絕望與希望之間——析瘟疫題材電影的速度與時空 劉永昶>科學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紀錄片《流行病》中的「科學傳播」 張愛鳳韓國電影《流感》的「他者」與「歸途」重釋 王敏芝導演研究殘酷觀念下的整體藝術——論安託南·阿爾託的電影美學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8期目錄
    趙 嫻電影批評《1917》中的時空體連續性美學特徵張治超《喬喬的異想世界時間性、空間性與倫理性:中國電影中水意象的敘事價值與文化折射馬文文 賀 佳雙空間性、互動性與複合性——電子遊戲改編影視的敘事與審美新變張 翼從小說到銀幕:《美麗佳人奧蘭多》的先鋒意識與性別詩學曾慶濤 王春鳳電影文化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11期目錄
    目 錄專題·亞洲電影創作與產業觀察一種闡釋:產業語境下電影藝術中表現與再現 丁亞平 王 妍電影、文化與視野的構建——論2019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研究及走向季華越 胡 晉2019年韓國電影創作觀察《我和我的祖國》:人民史觀、集體敘事及文化認同何利娜敘事倫理、社會鏡像與生態摹擬:電影中動物形象的多元文化意蘊朱 慧
  • 【文藝理論與批評】黃天樂 王 靜 | 論中國獨立電影中的間離效果
    中國電影中的間離化鏡頭語言則多見於1990年代中國獨立電影8剛剛出現時的風格探索與實踐,具體體現為「對鏡獨白」與「平面影像」兩種表現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藉助「透視法」構建出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空間中心點——滅點13,而這種構圖方式,被作為繪畫「繼任者」的電影全盤接收。無論是繪畫還是影像,透視法創造的都是一種「幻覺性現實」,在構建文本自身意義的同時,也經由傳遞某種線性的、有序的歷史觀念,使觀眾認同自身重疊於攝影機的主體位置,以完成觀眾的自我主體建構。
  • 《電影評介》【觀察】 ▏當下國產電影輿論生態——以豆瓣評分事件為例(凌燕)
    縱觀歷史,許多電影革新都是在專業評論的配合下完成的,新浪潮運動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巴贊等人的電影批評所催生的,西安電影製片廠的中國西部片系列也是受電影理論家鍾惦裴的直接啟發而產生的。然而,當下的國產電影文化中,專業影評在輿論格局中嚴重缺位。許多影片的官網雖然也會引用專家觀點,但這些觀點與媒體及大眾評論並置,被作為個人觀點,相當程度上被湮沒和消聲,並未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
  • 黃霑批評香港電影武俠鬼才徐克極其無理,他是少數敢批評徐克的人
    徐克稱:「武俠片反映了我們這個年代對很多事物的很多看法,對事物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所追求的浪漫和夢想,所以武俠片與其它類型的電影有所不同,在世界來講,是中國人獨一無二的表達方式,所以我覺得把武俠片拍好,就等於把中國電影拍好」,徐克也曾在訪問中提到,近年比較多從中國古代傳統裡面發掘題材,是因為中國傳統有泥土性,而由於古代距離現代好遠,更加給人浪漫的感覺,拍古代的人物比較單純,原始,而且容易喚起我們心中既定的形象
  • 張劍國|論《志明與春嬌》三部曲對香港電影及本土文化的機與危
    論《志明與春嬌》三部曲對香港電影及本土文化的機與危作者:張劍國原載文化研究@嶺南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六十一期故在眾說紛紜的時代脈絡下,《志明與春嬌》重新將香港電影及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認同帶回香港人面前,故在當時贏盡了口碑,大眾認同電影中對本土文化的勾畫及確立文化身份的認同感。順帶一提,在電影中,香港人仍是電影的主體,電影中有一幕,香港人、少數族裔及新移民都會在「煲煙」時以廣東話作溝通,融入圈子所要求的廣東話及港人文化認同感很強烈,「死差仔」及發音不正的「新移民」均是被用作確立港人文化身份的「他者」角色。
  • 《電影評介》· 專題 | 電影導演的聲音觀念與故事建構
    電影《八月迷情》海報二、深刻而獨到的見解:電影導演的聲音意識聲音創作在導演工作中始終應有一席之地。兩位聲音意識上頗有獨到之處的導演成為了合作者。導演的聲音意識在黑澤明的《影武者》、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中都有很好的體現,這兩部影片基本上都面臨著預算緊張的情況下讓影片效果最大化的任務。在黑澤明的《影武者》中,武田家將們將武田信玄屍體沉入湖中一場戲,是比較重要的一場戲,因敵方間諜正在偷窺,被發現真相會導致家族覆滅,霧氣之中只有風的呼嘯聲、搖櫓聲、甕入水聲。
  • 【電影】朗西埃《電影寓言》——從「電影寓言」到「作者論」
    我們可以大概勾勒出朗西埃電影美學的某些特徵——他重拾法國電影理論界被冷落的巴贊的「作者論」傳統(在德勒茲之後尤為明顯),又借鑑麥茨的「符號學」範式(而放棄了德勒茲的影像分類學的電影史方法),從而在具體作品的分析中引導出重大的美學議題。可以說,朗西埃重現了「影片分析」在「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之間的紐帶作用。
  • 《電影評介》· 專題 | 疾病的隱喻與弱者的武器——瘟疫電影中的「生態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流感》《釜山行》《傳染病》《感染列島》等幾部瘟疫電影中,《感染列島》是一部具有反人類中心主義和「烏託邦色彩」的寓言作品。電影中的女主人公榮子犧牲了生命救活了很多人,使得城市和整個日本恢復了往昔的生機活力和繁榮景象。但是男主人公松岡君卻帶著榮子「即使明天地球已經毀滅,你也要將蘋果樹種上」的這句話到了偏遠小鎮生活為百姓看病。
  • 香港和臺灣電影《麻將》導演楊德昌對現代城市人群的批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電影評論,請訂購「關注」!楊德昌去世,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導者,與侯孝賢、柯一正、陳厚坤一起,在對城市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幾輪審查和批評之後,以臺灣「新電影」運動離開了世界。《麻將》是楊德昌執導的第七部全長電影,他從騙子和傻瓜、女人和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一個由四個騙子組成的團體的幻滅和解散的故事。故事延續了楊德昌導演過往創作中群體肖像所形成的多線索敘事結構,他在空間敘事中表現出一種奇妙的戲劇衝突,並對都市的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
  • 【陳光武】批評就是一種公益 | 安迪·沃霍爾的電影
    面對安迪沃霍爾的電影,可以知道安迪不是一位商業電影藝術家。因為這裡的電影沒有金錢關係,只有膠片。沒有充滿等待的觀眾猜測,只有觀看者無奈和厭煩。如果選擇離開,只有拒絕參與的無效,觀看者或者只能忍耐其中的不知所措。沒有故事,只有觀看。如果願意,安迪沃霍爾讓電影只有一種本能, 鏡頭的絕對挑戰,不允許在等待中猜想。只有鏡頭和對象。
  • 《電影評介》·專題 | 基於6G+區塊鏈的電影聲音發展與創新趨勢
    ,主要從事影視聲音創作及理論、影視聲音歷史與批評、影視聲音教育學研究。如好萊塢的電影、美劇和日劇中的大量聲音製作工作還是由投資方僱傭本地創作團隊進行製作。中國在國際化的影視聲音創作參與和音頻製作方面所佔份額非常之小。然而,在當下的電影聲音製作工藝中,是傳統錄音器材與新型數字設備並存的。現階段的脫網型數位化、無線化設備正在佔據著主流製作領域。例如,在同期錄音中的拾音器與錄音機的連接上,新型的無線耦合發射接收器材已然替代了有線的模擬連接。
  • 《電影文學》(2020年第21期)電影能夠哲學嗎?!——圍繞「電影作為哲學」(FAP)的批評與回應
    FAP理論提出,(某些)電影和哲學可以相提並論,拍電影可以算作一種做哲學的方式;觀看一部電影能夠與讀一本哲學書產生相似的結果,觀眾從中能夠得到相同的思想收穫;本質上,電影與哲學都能夠提出同樣重要的思想結論——關於該理論更為詳細深入的闡述與討論,可參看拙作《「電影作為哲學」?!——論電影哲學中的FAP理論》。
  • 女性主義、賽博格、符號學與社會主義革命 ——對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的批評
    故而,分裂是後現代主義文化中主體生存的必要形式。古希臘前蘇格拉底時期思想家巴門尼德所說的存在與思維的糾結,讓每一個個體既是主體,又是對象,既是思想者,又是對思想者的行為的研究者。元意識思維從幕後登上前臺,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化舞臺既缺席又是唯一在場的主角。而賽博格就像同時存在於現實世界、虛構世界的幽靈人:「賽博格是一件關於虛構和過去經歷的事情,它改變了20世紀晚期算作女性經歷的東西。
  • 光明日報:中國電影別懼批評
    原標題:中國電影別懼批評   健康的電影產業是不懼惡評的。一部電影若只拍到6分,卻想要7分、8分的好評來拉票房,也是沒有出息的。中國電影若想揚帆出海,更應該做好接受刺耳批評的準備。   近日,一篇名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刷屏。
  • 【推薦】程朱理學「仁體孝用論」的批評與重構 | 蔡傑
    程朱理學構建龐大精微的「仁體孝用論」,將仁與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結合,確立仁為第一原理;同時,認為孝悌是仁體發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心學與清儒對「仁體孝用論」均有獨到的批評,是糾正程朱理學的弊端與重新理解仁孝關係的重要思想資源。心學批評程朱理學的支離,指出孝悌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並提出仁孝一體化,將孝悌提高至本心本性的地位。
  • 《電影評介》· 再寫電影史 | 從電影《不了情》到小說《多少恨》:論電影小說中的自覺與升華
    [1]另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多少恨》在文學研究和電影研究領域雙雙遇冷,一方面因它並非是張愛玲的代表作而獲得純文學方面的關注寥寥,另一方面它又徘徊在中國現代電影文學研究的邊緣,代表性研究如周斌的《論中國現代電影小說的創作和發展》[2]、李道新的《電影本事的「文體互滲」與跨媒介運作》[3]等文獻中均未提及《多少恨》。
  • 艾瑪·沃森露乳照風波:媒體批評失焦,對人不是事|微思客
    「愛瑪屈臣在《名利場》拍攝的新聞,只是純粹抽出了這張照片來大做文章,然後各方的批評都是執著應不應該拍,拍攝時有沒有選擇的自主意識,拍攝了是否屈從了「男性凝視」(male gaze)。然而即使愛瑪屈臣對拍攝過程有強烈的意識,單獨看這照片的呈現效果,的確跟主流媒體平時拍攝的女星性感照分別不大。」
  • 電影批評之性別批評案例:《愛麗絲最後的逃離》《水中刀》《泳池情殺案》
    推薦幾部適合做性別批評的電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