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刊語[J].HKinema,2007(01):01.
[2]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39.
[3]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40-141.
[4] 餘慕雲.香港電影掌故[M].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5:105.
[5] 吳迎君.「七人影評」:香港左派電影批評的裡程碑[J].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6,33(02):95-100
[6] 吳迎君.「電光影裡穿針眼 線腳重重挑難開」——香港電影批評的問題蹤影[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02):166-170.
[7] 陳志華.由60開•編首語[J].HKinema,2012(04):01.
[8] 王麗明.我在《香港電影》的日子[J].HKinema,2009(03):24.
[9] 陳志華.由60開•編首語[J].HKinema,2012(04):01.
[10] 卷首語 HKinema再出發[J].HKinema,2008(01):01.
[11] 篇首語 HKinema邁向新階段[J].HKinema,2009(03):01.
[12] 王麗明.我在《香港電影》的日子[J].HKinema,2009(03):25.
[13] 如第12期主題為影評人選出的「十大電影」,共40個版面;第15期主題為「43人的至愛電影」,共49個版面,這兩期均刊出了每位影評人的評選文章,所需版面較大。其他期數版面大致相同。
[14] 陳志華.卷首語[J].HKinema,2013(03):01.
[15] 編按.女性的出走與回家——十大女導版[J].HKinema,2008(01):20.
[16] 8月香港電影座談[J].HKinema,2011(03):16.
[17] 8月香港電影座談[J].HKinema,2011(03):16.
[18] 張偉雄.當影評人走出書房:漫談學會放映節目[J].HKinema,2019(01):14.
[19] 陳志華.卷首語[J].HKinema,2013(03):01.
[20] 截止2019年(第46期),擔任過《HKinema》主編的工作人員分別為朗天、紀陶、羅展鳳、鄭政恆、張偉雄、小偉、陳志華、李卓倫、喬奕思、翁子光和劉嶔11位,請參考《HKinema》第1-46期。
[21] 黃愛玲.戲緣際會•光影先行[J].HKinema,2010(03):17-18
[22] 劉嶔、張偉雄.專題:菲林美學編者言「電影會消失」[J].HKinema,2011(04):01.
[23] 朗天.創新最重要——朗天談影評[J].HKinema,2010(03):25.
[24] 劉嶔.沒有香港電影我們便太寂寞了——中港影評人互動交流[J].HKinema,2007(01):20
[25] 喬奕思.過去與未來之間[J].HKinema,2012(02):24.
[26] 陳志華.香港電影的臥底簡史[J].HKinema,2009(02):15-16.
[27] 紀陶.十年生死兩茫茫——香港10年電影的圍城現象[J].HKinema,2010(02):04.
[28] 劉亞冰,吳小麗.類型電影與類型批評[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84-87.
[29] 林錦波.尋找評論電影的標尺─訪林錦波[J].HKinema,2010(03):20
[30] 蒲鋒.名門正宗——劉家良的電影情懷[J].HKinema,2010(02):02.
[31] 鳳毛.感謝您,香港喜劇電影[J].HKinema,2016(01):12.
[32] 李焯桃.影評全方位介入——李焯桃的三十年電影文字緣[J].HKinema,2010(03):15.
[33] 朗天主編.圍城電影[J].HKinema,2010(0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