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批評之性別批評案例:《愛麗絲最後的逃離》《水中刀》《泳池情殺案》

2021-02-21 ynamoyer

推薦幾部適合做性別批評的電影:

1. 《愛麗絲最後的逃離》(法國)(法:Alice ou la dernière fugue,英:Alice or the Last Escapade,1977)

導演:克洛德·夏布洛爾;編劇:克洛德·夏布洛爾;主演:西爾維婭·克裡斯蒂、夏爾·瓦內爾、安德烈·杜索裡埃、託馬斯·夏布洛爾

法國「新浪潮」導演克洛德·夏布洛爾(1930-2010)

從個人趣味上講,相比戈達爾,我更喜歡稍顯傳統的夏布洛爾一些。戈達爾太「革命」,如他的《精疲力盡》,鏡頭快切和跳接讓人不太適應;夏布洛爾有比較激進的電影,如《冷酷祭典》等,這部我挺喜歡,可做馬克思主義批評,當然《冷酷祭典》用性別視角去觀照也是可以的,但其中的階級議題更突出,夏布洛爾在這部影片中的情感態度是十分鮮明的。當然夏布洛爾也有很多無聊的商業片,如《老虎愛用炸彈灑香水》。在法國「新浪潮」導演中,夏布洛爾比較傳統和平和。《愛麗絲最後的逃離》,要注意其中的聲音,包括片頭音樂,還有運鏡。其實這是一部很哲學的電影。法國「新浪潮」的第一部電影,應該是夏布洛爾的《漂亮的塞爾吉》,或是《表兄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另外,他的《女人韻事》《包法利夫人》《女儐相》《女鹿》等也值得一看。夏布洛爾是一位很關注婦女問題的導演。順便一說,鏡子這個物象在電影中是非常重要的,看電影要注意其中的鏡子。

2. 《水中刀》(波蘭)(波蘭:Nóz w wodize,英:Knife in the Water,196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編劇:傑庫·戈德堡、羅曼·波蘭斯基;主演:萊昂·涅姆奇克、喬蘭塔·烏梅卡、茲古蒙特·馬拉諾維茲奇

獲獎情況: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1964) 最佳外語片(提名);第23屆威尼斯電影節(1962) 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最佳影片 羅曼·波蘭斯基)

波蘭和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1933- )

波蘭斯基在世界影史的地位大家都有所了解。《水中刀》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但波蘭斯基有些電影比較怪異,如《苦月亮》。看《水中刀》時,同樣要注意其中的聲音,包括簡省和富於意味的對白。人物關係構成一個三角,中產夫婦的貌合神離,以及他們同年輕人的曖昧關係及其隱秘心理,特別值得分析。據說,江青曾在釣魚臺組織觀看《水中刀》。

3. 《泳池情殺案》(又名《池畔謀殺案》《遊泳池》)(法國、英國)(英:Swimming Pool,2003)

導演:弗朗索瓦·歐容;編劇:弗朗索瓦·歐容等;主演:夏洛特·蘭普林、露德溫·塞尼耶、查爾斯·丹斯、讓-瑪麗·拉穆爾等

獲獎情況:第56屆坎城電影節(2003)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弗朗索瓦·歐容;歐洲電影節(2003)最佳女主角獎 夏洛特·蘭普林;曼谷國際電影節(2003)最佳影片獎

法國編導弗朗索瓦·歐容(1967- )

《遊泳池》是我好幾年前看的,歐容是一個很文學化的導演,大家都看過他的《登堂入室》和《弗蘭茲》。夏洛特·蘭普林也很有魅力,她的形象和氣質非常適合演女偵探作家,恰巧在《遊泳池》裡就演的是一個偵探小說家莎拉·莫頓。這部電影的配樂非常好,又懸疑又有詩意。查爾斯·丹斯也是觀眾很熟悉的一位英國演員,在據阿加莎·克裡斯蒂《無人生還》改編的同名劇中有上佳表現,《無人生還》被翻拍了太多次,我記得有一部蘇聯拍的也挺不錯。兩位主演夏洛特·蘭普林和露德溫·塞尼耶還在歐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圖》中有精彩表演。蘭普林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女演員。
有太多適合做性別批評的電影了,今天分享了三部,這三部都同女性心理相關,也可用於精神分析。其實中國電影裡也有很多佳作,以後再說吧。

相關焦點

  • 泳池情殺案:回憶是最安全的
    普通人介入別人的生活,享受別人的生活,比如電影《遊龍戲鳳》,瑪麗蓮夢露被霸道總裁愛上了,除了男觀眾,皆大歡喜。寫偵探小說的單身女作家,介入別人的生活,享用別人的生命,比如電影《泳池情殺案》,Frank成了兩位女性生活衝突的犧牲品。老女人,缺靈感。小女孩,缺愛。
  • 關曉彤主演的電影《月半愛麗絲》被央視點名批評!_騰訊網
    關曉彤主演的電影《月半愛麗絲》被央視點名批評! 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對待影片的點評可以說真的是相當的犀利,準確點說應該是毫不留情面,就比如近日在點評關曉彤和黃景瑜主演的奇幻愛情劇《月半愛麗絲》!
  • 弗朗索瓦·歐容作品推薦——《Swimming Pool》(泳池情殺案)
    《Swimming Pool》(泳池情殺案)基本信息:又名:
  • 【處女作】波蘭斯基《水中刀》:為什麼留下創作的「痕跡」
    在處女作中呈現出「創作的痕跡」,意味著這個作者對自我的責難,對生命的責難;他還沒有接受自己來到這個世上的事實,他要刁難它。刁難就是發狠、用力,用力就留下痕跡。首先,這個電影沒有充分抹平其故事「編撰」的痕跡。它有可能是作者先天性缺陷不自覺的遺留,也有可能是事先就已發覺但仍舊保留:「處女作」的強大動力使他足夠認為這不是問題。
  • 央視點名批評關曉彤電影,嘉賓怒斥不倫不類,國產愛情片前途堪憂
    近日,央視一檔名叫《今日影評》的節目,點名批評了黃景瑜和關曉彤主演的電影《月半愛麗絲》,現場嘉賓還非常不留情面,怒懟該電影不倫不類,是對「胖女孩」群體的歧視,既輸了票房又冒犯觀眾。據悉,電影《月半愛麗絲
  • 由《水中刀》想到的
    王家衛似乎很喜歡在臺詞上製造「金句」,這和畢贛在電影裡喜歡念詩一樣,其實有些多餘。旭仔的角色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沉溺情慾又游離其外,「尋母」實則「尋己」,這是王家衛的存在主義迷思。相比張國榮,更喜歡劉德華的角色,寡言,獨行,敏感,隨波逐流,更像普通的你我。 這幾部裡更喜歡《水中刀》,是因為我覺得它的劇作更完整。更完整往往意味著更「類型化」,而非「作者化」。
  • 圖解│《泳池情殺案》最燒腦的情慾片,欲中欲,戲中戲,謎中謎
    「Swimming Pool」,直譯過來是遊泳池,一般翻譯成泳池情殺案,導演是弗朗索瓦·歐容,看歐容的電影,有幾個元素鐵定繞不開:不正常的兩性關係、情色、女人、陰謀,電影風格也難以界定,在他的電影裡,不論是否發生了什麼懸疑,
  • J·K·羅琳因反跨性別言論遭抵制,哈利·波特扮演者發言批評
    其實,這也不是J·K·羅琳第一次發表反跨性別者的言論了。 據《衛報》報導,6月7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作者J·K·羅琳因在個人推特上發表了具有爭議性的推文,被英美網友批評為反跨性別者,引起網友的「圍剿」。對此,《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Daniel Radcliffe)對此發聲,希望J·K·羅琳的發言不要影響了讀者對《哈利·波特》的觀感。
  • 孩子受不了批評怎麼辦?巧用「三明治效應」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一)育兒案例孩子今年11歲,平時受不了家長的批評,一說她身上的任何小毛病,她就會不高興,有時甚至會發火,對長輩也越來越沒禮貌了,怎麼辦?孩子小點還好,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家長再批評他們,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甚至不接受家長的批評。其實,批評人也是一門學問,批評人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先揚後抑、潑水激將的批評方式;換位思考、責己感人的批評方式;恩威並施、自我教育的批評方式等等。
  • ​波西傑克遜原作者批評電影版
    大熱青少年奇幻冒險小說《波西·傑克遜》的作者雷克·萊爾頓對此書的電影版一直持批評態度。
  • 《論斷與批評》——李得恩(含視頻)
    這書生越想就越生氣,就打算去理論,走到門口的時候才想起昨晚斬柴把刀漏在山上。剛好在這瞬間獵戶準備上山打獵,經過書生家向他打招呼,書生連忙回應。事後他回想,其實獵戶是一個好人,有時打到好的野味都會分一點給他。樣子需然難看,但長得也很忠厚!。 在聖經約翰福音7.45-52也有這例子。
  • 胡開寶、李曉倩:語料庫批評譯學:內涵與意義
    3.2 語料庫批評譯學的研究內容語料庫批評譯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1)基於語料庫的性別與翻譯研究,(2)基於語料庫的民族與翻譯研究,(3)基於語料庫的政治與翻譯研究,(4)基於語料庫的譯者個人意識形態與翻譯研究。
  • 【陳光武】批評就是一種公益 | 安迪·沃霍爾的電影
    所以,藝術是要形式來呈現的,而不是製造一種批評語言,去假設形式的存在,去告訴藝術家製造什麼樣的形式才是正確的,才是意義的。只有藝術家是先發者,而不是批評家是藝術的先鋒實驗。 重要的電影,只有等待膠片結束,只有等待對象,在膠片中重新復活它的塑造結果。這裡放棄想像。電影不再是動的概念,攝影機不再移動,不再分鏡頭,不再蒙太奇。只有它的固定化,對象的自身移動,對象的自身移動的尋思鏡頭。
  • 「批評的極致藝術」,三明治效應,讓批評變得可口!
    表揚一批評--鼓勵,這種方式也叫三明治式批評或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的中間時,被批評的人會更愉快地接受批評。這就如同一塊三明治,第一層先是讚揚、賞識或積極面,第二層就是建議、批評或負面觀點,第三層繼續鼓勵、信任或支持。
  • 水中刀 - 世界影史經典電影解析
    小愛原創有聲書《世界影史百年經典系列100期》文字內容連載之《水中刀》
  • 《電影評介》· 專題 | 電影批評中的香港意識與主體構建——論《HKinema》的批評風格
    [2]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39.[3] 餘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140-141.[4] 餘慕雲.香港電影掌故[M].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5:105.[5] 吳迎君.
  • 武斷的批評與批評的武斷
    考試分數可謂跌宕起伏,總讓老師大喜大悲;他還是辦公室的常委學生,總是一臉苦相兩眼無辜地站在門口被老師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痛心疾首;偶有時節,他的皮肉還得承受老師們一廂情願的期望之鞭。他的母親,一位打短工賣苦力的青年寡婦,用滾滾熱淚的牙印乞求他聽老師的話,好學上進。如此,他用兩個月的沉寂從初中生變成了高中生。高中期間,聽說他母親多次到學校向老師求情。終於上大學了,還聽見他中小學老師對他的嘆息。
  • 批評柴靜的尺度:中國特色的道德指控何時休?
    改革開放三十年,很多中國人面對一個公共議題,尚處於居委會大媽一般的認知水平:拋開一切客觀事實,先考察議題發起人的出身、身份、職業、情感履歷,鑑定他(她)是完美的聖人還是本時代的階級敵人。如果是完美聖人,無論他做的事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讚美。如果他是本時代的階級敵人,無論他做的事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譴責。
  • 水影中的電影詩——《水中刀》#波蘭電影推薦#
    1962年3月,波蘭斯基首次執導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水中刀》,這部講述戰後波蘭社會婚姻悲喜劇的影片一開始並未得到波蘭地區的好評,卻在西方電影界引起了轟動。影片的關鍵在於年輕人隨身攜帶的一把刀,但這把刀在水中可能會失去其效用,面對旅行中不斷激化的矛盾與衝突,三個人都被迫重新開始學習如何在水中生活。
  • 批評難,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更難
    但在我看來,不僅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很難,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更難。 雖然古代聖賢就強調「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幾位?別說「無則加勉」了,就是「有」也不願意「改之」,何況沒有。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就不喜歡批評的話,不管有沒有。這不,昨天我就拉黑了一位。 我拉黑的這位,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一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