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柴靜的尺度:中國特色的道德指控何時休?

2021-03-03 陽光天明雅讀院

【請點擊標題下邊的藍字「陽光天明」,再點擊「關注」!我將向您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的文學、電影資訊!讓我們一起分享:文學、電影、文化、藝術、思想】

作者:馬小鹽
編者按:2月28日,沉寂許久的柴靜推出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一時間,播放量驚人。與此同時,網上掀起有關柴靜此舉動機和私德的討論更是鋪天蓋地,柴靜再次陷入輿論漩渦。評論人馬小鹽認為,面對公共議題,中國人通常並不就事論事,而是一貫對別人進行道德評判,甚至人身攻擊,這種毫無理性可言的輿論霧霾和言論痛毆,其實是中國特有的階級鬥爭遺毒和病態話語汙染。

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一經播放,網民便快速分化為兩大陣營:讚揚柴靜或辱罵柴靜。我原本以為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引發的將是一場關於環保、關於霧霾、關於環境治理的專業知識的大討論,結果卻演變為一場關於柴靜的個人道德鑑定:柴靜是個好人還是壞人?柴靜有沒有向體制遞投名狀?柴靜是個五毛還是西奴?等等等等。

喧譁時代的心靈霧霾

綜觀中國網絡史,我們便會發覺,這是中國網際網路的一大頑疾。任何公共議題,到了網際網路這個喧譁的廣場之上,最後都會淪陷為一場對核心議題不屑一顧,而糾纏於議題發起人的道德評估。中國人對別人的道德狀態,有著近乎病態的關注度。這種動輒進行道德評估的心靈霧霾,其實是階級鬥爭的遺毒。它比瀰漫在我們天空之上的霧霾有著更為持久的歷史,它是毛時代饋贈給這個後集權社會的神聖禮物:毛時代的政治思想是全民挖掘人民群眾中潛伏的階段敵人,網際網路時代極左與極右們的政治手法則是教唆網民們警惕潛伏在人民群眾中道德敗壞的人。

改革開放三十年,很多中國人面對一個公共議題,尚處於居委會大媽一般的認知水平:拋開一切客觀事實,先考察議題發起人的出身、身份、職業、情感履歷,鑑定他(她)是完美的聖人還是本時代的階級敵人。如果是完美聖人,無論他做的事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讚美。如果他是本時代的階級敵人,無論他做的事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譴責。因此,對一些人而言,姜文的電影、崔健的搖滾,藝術美學的探討成了次要問題,大院子弟的出身反而成了主要問題。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是否擊中全民的生存之痛成了次要問題,曾經的央視主持人身份與官方話語(新環保局長上任)的高度契合成了主要問題。

這種因對體制的不信任,導致的對身份、對人性、對美好事物的不信任,癌細胞一般四處瀰漫。人們懷著警惕之心審視他人的行動,懷疑他人即若做一件於公於私皆有益處的事情,亦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此次對柴靜的《穹頂之下》進行動機質疑的便有兩類人。一類極左,認為柴靜錄製霧霾屬於西方敵對勢力。一類極右,認為柴靜的紀錄片,在為政府變相維穩。西方敵對勢力之說,我們早已聽聞至雙耳滴油,諸如此類的弱智言談不駁也罷。極右派指斥的《穹頂之下》在變相維穩,倒是陰謀論中頗為新鮮的猜心術。眾所周知,每一個人都需要呼吸,霧霾是全民公敵。在這個全民公敵面前,不就事論事,不就紀錄片本身進行研討與批評,而是寫小說一般想像力發達的揣摩紀錄片製作者的心理動機,這種懶於行動卻四處皆敵的邏輯思維,總讓我想起塞爾維亞小說大師帕維奇《哈扎爾辭典》中所描述的「哈扎爾毒咒」。在我看來,這些人很可能是「哈扎爾毒咒」的虔誠信徒,他們以為,沒有行動,僅僅依靠話語詛咒的魔力,就可以改變霧霾以及後集權制度。

正如何清漣女士所言「民主制只保證民眾享有選舉權與人權,但人權之一的環境權在中國的生態環境下不可能自動實現。」環境問題,越早啟蒙,越早普及、越早採取行動,對我們自身以及我們的子孫,有百利而無一害。如果環境問題尚需等待後集權社會的土崩瓦解,等待遙不可及的民主體制的降臨的那一天。我想,這樣的極右派,說他們是「哈扎爾毒咒」的信徒,很可能亦高估了他們的智力。要知道,面對一個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的社會現實,環境與資源沒有時間、更沒耐心等待。這樣的極右派,最多是劣質動漫《喜洋洋和灰太狼》中的瀟灑哥,天真的以為在網上「畫個圈圈詛咒你」,集權、水汙染、霧霾等等事物就會灰飛煙滅,民主、自由、平等、藍天就會在魔咒之後仙女一般翩然降臨。

胡適說:「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人人都爭當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都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反觀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現狀,則是一個規則匱乏、潛規則肆虐、道德評估員頻頻閃現的國家。其之骯其之髒,何止胡適所言的骯髒的平方?

中國式批評的道德誤區

面對柴靜《穹頂之下》所引起的衝擊波,有媒體評論員言:柴靜已經獲得巨大的讚譽,希望批評的人繼續批評(大意如此)。我想在這裡指正一下,一個公共議題,需要評論的是公共議題本身,而非製作人的動機、道德甚至他(她)的私生活。所有的批評之中,動機批評與道德批評,不但算不上批評,還會使得公共議題懸置一旁的批評位移。按照陰謀論者的偉大邏輯,他們的論調才是變相維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不用相關部門出手,霧霾議題因為他們的猜疑,就成功的由環保問題置換為柴靜個人的道德問題。動機批評與道德批評是最為廉價的唾沫與口水,它只能製造毫無意義的話語噪音和話語垃圾。

批評何為?批評為的是道出真相或真理,而非為了反對而反對。批評家既不是御用表揚家,更不是一個畢業於藍翔技校的道德酷吏。批評家是一個擁有專業知識與理論工具、面對具體文本或社會事件、進行深入腠理的文本分析或符號分析的人。批評家之所以進行批評,不是為了搶奪話語權,刷取知識分子一覽眾山小的存在感,而是為了人之為人的存在本身。但基於目前中國批評隊伍中評論理論的匱乏,評論素質的良莠不齊,大量文革式話語進入了批評文本,導致很多媒體人以為,批評就是反對、就是否定、就是值得讚美的事物也要來一頓毫無緣由的棍棒式打擊。

2014年,在第十屆連州攝影展上,攝影藝術家戴翔的《清明上河圖》,一夜之間,關注空前。一家媒體記者採訪文化批評家朱大可,並蓄意引導朱老師得出如下結論:戴翔的《清明上河圖》是譁眾取寵的攝影作品。朱老師回了一句:「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可能花費兩三年時間去譁眾取寵。」而後拒絕了這位記者的採訪。真正的批評家,是火眼金睛的鑑別師,他為值得讚美的而讚美,需要貶斥的而貶斥。批評家不是為了爭奪話語高地、罔顧事實的「兩個凡是」的投機分子:凡是驀獲名聲的都需痛毆,凡是與體制有所牽連的都需痛擊。

閱讀國外的批評文本,我們便會發覺,優秀的批評範本,多是對批評對象進行大量的文本細讀,對藝術品或社會事件進行基本的美學評價或價值評估,歇斯底裡的道德指控十分罕見。即若面對希特勒的御用女導演裡芬斯塔爾這類有著嚴重道德瑕疵的藝術家,桑塔格在《迷人的法西斯主義》一文中,亦是進行了大量的文本細讀,肯定了裡芬斯塔爾的電影美學之後,才擺事實、講道理、列證據的對裡芬斯塔爾進行道德譴責。這才是正常的批評文本:文本細讀為主,道德評估為輔。然而,目前流行於中國媒體的大多批評文本,酷愛道德評估為主、文本細讀為輔。這種熱衷道德、喪失理性、頗具特色的中國式批評,言辭囂張、手舞足蹈的行進在批評的誤區。它不但偏離了批評的正常軌跡,還不利於在逼仄的有限意見空間(網際網路)中公民之間的理性對話,並使得這種理性對話,遭受到更多的話語誤導與話語蒙蔽。

公民匱乏的話語汙染

捷克政治家哈維爾一生致力於公民社會的創建,並於1989年,在布拉格制定公民論壇的對話守則:一、對話目的是為了尋求真理,而不是為了競爭;二、不要作人身攻擊;三、保持主題;四、辯論時要用證據;五、不要堅持錯誤不改;六、要分清對話與只許自己講話的區別;七、對話要有記錄;八、儘量理解對方。

反觀近兩日微博、微信上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發言,我們便會發覺,目前的中國,公民罕見,「屁民」扎堆。面對人人無法逃離的霧霾議題,大多「屁民」無法理性對話,卻更熱衷於人身攻擊與離題萬裡,並因擁護與反對,站在兩個隊列,互相進行話語痛毆,卻難得一見關於霧霾的專業性、建設性文本。一個事關呼吸、事關生存、事關健康的良好議題,就此陷於道德與非道德、粉絲與反粉絲、陰謀與非陰謀的泥潭之中,直至官方發布禁令,再度令議題成為煙花般燦爛的一閃而過的昨日黃花。這便是「屁民」社會的死循環。在逼仄的有限意見空間,社會裂隙不可彌合,話語泡沫如屁泛濫。任何公共議題,都無法達成至公民社會第一步:意見共識。更何談由意見共識轉化為公民意志?

以上所言,不是說柴靜聖母、是偶像,是不可批評的人物,而是說,批評有批評的尺度。眾所周知,公民社會的形成,不但需要公民間的良性對話,還需公民自身的實際行動力。所有的改變,皆來自行動,來自對既成現實的積極幹預。一個勇於行動的團體,便是一支優秀的軍隊。柴靜的《穹頂之下》當然有它的瑕疵,煽情是她一貫的風格。但這次她的團隊,已力所能及的將煽情壓至最低限度,並以數據作為主要說服力。在我看來,這部紀錄片所引起的巨大震撼力,和隱藏在柴靜身後的優秀團隊脫不了干係。四五年前,有媒體曾提出一個過度樂觀的口號:圍觀改變中國。如今回看,圍觀改變中國,改變了多少,大家有目共睹。在我看來,真正改變中國的,應該是行動,而非圍觀,更非「畫個圈圈詛咒你」式的話語魔咒。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是百科全書,我對霧霾的理解與常人無異。有人說《穹頂之下》無有任何啟蒙意義,可當我看完《穹頂之下》,便被這個紀錄片條理清晰的信息量與大量的數字分析所折服。就目前中國的紀錄片而言,它錄製的直擊時弊、填補空缺。我期待看到比《穹頂之下》更有深度、更具創意、更有分析力的有關霧霾的紀錄片與批評文本。我希望那些秉持陰謀論,進行道德指控的人,寫出更為深刻的霧霾分析的學術論文,拍出比柴靜團隊製作更為精良的霧霾紀錄片。綜上所述,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想看清霧霾的真相,對霧霾的形成與治理具有知情權。而非穿著批評的外衣,主動轉移話題,並自身製作輿論霧霾,形成另外一種汙染源:話語汙染。

版權聲明:《洞見》系鳳凰文化原創欄目,所有稿件均為獨家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請點擊標題下邊的藍字「陽光天明」,再點擊「關注」!我將向您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的文學、電影資訊!讓我們一起分享:文學、電影、文化、藝術、思想】

相關焦點

  • 柴靜近照曝光,不做主持人的這些年她在幹嘛?
    自進入中央電視臺以來,柴靜一直擔任《新聞調查》、《面對面》等節目的主持人和記者。十多年來,她一直參與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如非典、汶川地震、華南虎照等。《看》節目自推出以來,以其獨特的新聞視角和柴靜獨特的主持風格深受老百姓喜愛。
  • 柴靜被爆央視離職近一年
    關於柴靜事件的媒體熱議,是解讀「新聞人物」還是圍觀「公知造神的垮掉」?如果說柴靜的職業是用她特有的採訪方式「抵達」真相,那麼網際網路時代柴靜到底是放在「記者」的標籤下,還是她背後的「中央電視臺」標籤下,亦或是其他什麼……觀點:平臺與女神是配套的一路走來的柴靜在變,所在的中國也在變。
  • 柴靜為何名滿天下謗滿天下?
    信息汙染,在熱點議題中已是從不缺席的常客。事實一再證明,大論戰中各種動機的攪混水是普遍的。但搞信息汙染容易,辯誣澄清就會難上千百倍。另一個問題,對一些人來說,柴靜一貫惱人的文青腔調和矯情文風,也成為評價她作品的一個出發點。百無一用是文青,這就是成見問題。幼稚感性,喜歡煽情而不重視客觀性一向被作為文青的標籤,也是柴靜過去屢受批評之處。
  • 【透視】柴靜霧霾紀錄片輿情的數據化呈現
  • 柴靜對抗柴靜 人物
    「平常」的柴靜多出現於和一幫「老男人」的飯局,採訪的這周她剛好有些閒暇,連續五天安排的飯局是:老六(張立憲,《讀庫》主編)、姬十三(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何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譯有《批評官員的尺度》)、羅永浩、土摩託(袁越,《三聯生活周刊》撰稿人)。
  • 柴靜中國霧霾調查:蒼穹之下(附完整視頻),柴靜,給你點讚!!!
    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近一百萬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在霧霾之下,沒有幸運者……柴靜女兒未出生即被診斷患有腫瘤。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通過調研,我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我們怎麼辦」是有路可尋的。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柴靜現身,你好柴靜!
    十年後,她用「這個時代裡唯一醒著的人」來形容崔永元,這個評價或高或低,其中詳況也就柴靜自己明白了。 至於白巖松,說起來是柴靜的搭檔,共同主持《時空連線》。 不過,對於當時毫無新聞經驗的柴靜來說,白巖松是少數幾個她能夠近距離去學習和效仿的對方。
  • 九型·柴靜·看見
    搜遍網上關於柴靜的照片,只看到專業的、敬業的、認真的、笑靨如花的,你能說這是一個活在思維中注重邏輯的人麼?也許是的,但更多的,我寧願相信她是一個活潑的、樂觀的、感性的,甚至理智之下有些小潑辣性格的女生。
  • 站在道德高地批評輿論是徒勞的
    他們其實不是「甘當」郭美美的炮灰,而是拿郭美美當作射出的子彈。這個模式激發的大眾心理體驗也是確實的社會事實:我們既羨慕幸福生活,也憎恨不公平致富。所以大家就不再對她說的真與假、是與非進行理性判斷,而是藉助郭美美這個意象符號宣洩自己積壓已久的心理負能量。如果了解了公共輿論的形成機制,就不會一味地站在道德高地責備公眾的盲目性,因為其實這種「英明」難以起到亡羊補牢的效果。
  • 卷首 關哲:柴靜霧霾調查輿情札記
    但是,作為資深媒體人,她不會想不到媒體將會怎樣利用「私人恩怨」的噱頭。果然,以騰訊新聞為代表,標題《柴靜自費百萬拍霧霾紀錄片初衷因女兒未出世患腫瘤》立刻就將兩件事情鎖定在一起,引發普通中產讀者巨大的同情和焦慮。《穹頂之下》在網際網路上產生了爆炸性影響。首先當然是如約而至的一片讚美聲。
  • 柴靜 執著與爭議
    柴靜的母親自她兩歲就開始教她識字,培養她最初對文字的熱愛,柴靜很小就跟著母親在小學教室裡聽課,和比她大3、4歲的孩子們一起學習,4歲進入小學,在環境的薰陶下,柴靜越來越喜歡讀書。,成為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但她不願意過這種一眼就能望到盡頭的生活,放棄了自己已經擁有的光環,決定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
  • 柴靜,算你狠!
    2015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從DUANG到藍黑裙子,從紅燈籠到香港遊行,很多名詞還沒熟悉,柴靜姐姐又來了一個《穹頂之下》之霧霾篇。第一天視頻出現的時候我沒有看,覺得自己太忙,抽不出完整時間。第二天早上我和豆豆在床上一起看,當時家裡無線網絡不好,只好用4G手機信號看完。期間有幾次我忍不住想快進,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時間,最終還是忍住了,隨著柴靜姐姐的聲音慢慢看完。看完片子的第一個思考,不是霧霾多嚴重,也不是柴靜為什麼這麼厲害,而是:我真的這麼忙麼?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 姚晨接受柴靜採訪談前夫:那段感情不可替代
    就在陷入婚姻危機的那段日子,姚晨意外地成為了聯合國難民署的中國區代言人。她說自己接受這個邀請的原因是因為偶像布拉德·皮特的妻子安吉麗娜·朱莉也是這一組織的代言人。「當接到難民署電話時,我第一反應是,不會吧?我的感覺是很驚喜的,就是那種夢想成真了,覺得好神奇啊,還再三地去確認,你們是那個安吉麗娜·朱莉做過的聯合國難民署嗎?(笑)他們說『是啊是啊』。」
  • 柴靜·看見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到了23點28分,她說結束語,念收信地址:「你寫《夜色溫柔》柴靜收,就可以了。火柴的柴,安靜的靜。」 4年裡,柴靜沒有誤過一場節目直播,風雨無阻。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後來她如願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系。  1995年她在湖南衛視得到了一個專欄節目《夜色溫柔》。湖南衛視這個大平臺,為一個初出茅廬的主持人定製了一檔專欄節目,可見柴靜本人的能力與平臺對她的認可。這個以女性為受眾群體的欄目非常適合柴靜本人知性溫柔充滿人文關懷的氣質。她說話溫柔,有著非凡的共情能力,極易得到受訪者的信任。
  • 昔日的「公知女神」柴靜,懷孕後選擇移居國外,是不愛國嗎?
    柴靜應該是大家都非常喜愛的一位主持人,有不少人都看過她主持的節目和拍攝的紀錄片,並被其打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一個關於非典的訪談,讓柴靜迎來了自己的事業高峰,通過這個訪談節目,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充滿感恩又無所畏懼的新時代女性形象。
  • 別自欺欺人了,中國電影不需要國外票房?國內文化"自嗨"何時休
    別自欺欺人了,中國電影不需要國外票房?國內文化「自嗨」何時休前段時間,熱門電影《姜子牙》火遍全網斬獲15億票房,但是與之對應的卻是,電影口碑出現斷崖式下降。在一切塵埃落定的今天,不禁讓人深思,為什麼人物塑造不佳,觀眾評價不高的《姜子牙》仍然能夠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