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中的"鐵公雞"王戎

2021-03-05 時拾史事
魏晉南北朝是文人們在歷史上最閒散而創作力又大爆發的時期。亂世之中,文人一身抱負無處施展,索性醉心在自己內心世界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借飲酒服藥笑談高山流水,用藝術的形式來宣洩自己心中之不快,此為所謂的魏晉風骨。採菊東籬、種豆南山之悠閒;曲水流殤、詠詩論文之歡愉;絲竹白丁、耳根清淨、兩袖清風、無所煩心……魏晉名士的這種風氣,在後世亦常受到追捧。若問彼時最具代表性之文人?自然首推「竹林七賢」,儘管他們表面只是終日飲酒服藥、吟詩對弈、縱歌撫琴,但其內心仍期冀有朝一日能夠獲得權力從而大展拳腳,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宏願。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物畫畫家範曾所作《竹林七賢》竹林七賢之王戎本篇主人公是竹林七賢之中的王戎。他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也是竹林七賢中少有的仕途有成之人。雖說今天要介紹他奇葩的一面,但未免偏頗,我們先從他的生平來了解一下王戎其人(以下絕大部分內容出自《晉書·王戎傳》)王戎出身於頂級高門琅玡王氏,他幼時即頭腦聰穎、悟性極高、神彩秀美,相傳他可以直視太陽而不目眩。(危險動作,請勿模仿)王戎六七歲時,在宣武場看把戲,有猛獸在籠子裡咆哮,其吼聲震天動地,嚇得看熱鬧的百姓四散逃竄,唯獨王戎神色自若。魏明帝曹叡在遠處之高閣瞧見,也不由嘖嘖稱奇。還有次,他和小夥伴們在路邊玩耍,見道旁的李子樹果實纍纍、嬌翠欲滴。大家紛紛跑去採摘,就只有王戎沒去。別人問其緣由,他悠哉地答道:「李樹長於道旁,若是好吃,還能剩下這麼多留給我們摘走?肯定是苦的啦!」小夥伴們一試,果不其然!

上述故事收錄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古今英雄出少年》一書中,該書是筆者那一年的兒童節禮物。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年長王戎24歲,與其父王渾同任尚書郎,既是朝中同事也是好友。但阮籍每次拜訪王家時,都更愛跟王戎嘮嗑。阮籍對王渾說:「濬衝(王戎的字)清虛可賞,和你不是一路人。與你說話還不如跟阿戎說。」自此,小王戎早早地就躋身「竹林俱樂部」,常與當世名士們赴洛水邊郊遊踏青。曹魏朝廷吏部郎之職出現空缺,司馬昭詢問親信鍾會合適的替補人選。鍾會品評:「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要省約,都是吏部郎的人選。」由此,王戎被司馬昭闢為掾屬,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開始踏入仕途,平步青雲、扶搖直上。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西晉發動滅吳統一之戰。時任建威將軍的王戎自豫州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進軍(為六路滅吳大軍中的一路)。王戎派參軍羅尚、劉喬為前鋒,協助王濬進攻武昌,吳將楊雍、孫述及吳國江夏太守劉朗各自率眾向王戎投降。

西晉滅吳之戰示意圖

翌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滅,王戎因功進安豐縣侯,增加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王戎渡江安撫新附的吳國百姓,宣揚晉室威德恩惠,又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了與吳主孫皓不和,稱病歸家的原吳光祿勳石偉,使後者拜為議郎,入朝為官。荊州百姓因此都對王戎心悅誠服。從王戎幼年可以分析出,他是一個有眼力見兒、有判斷力和定力之人,這使得他在亂世之中一次又一次地逢兇化吉、逃出生天。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趙王司馬倫利用賈后亂政造成的社會不滿發動政變,控制了朝政。他有個臭名昭著的親信孫秀,人品極差,這廝出身貧賤,早年求品鄉議時,王衍(王戎的堂弟)並不願品評這種名聲敗壞的鄉巴佬。但王戎卻看出此人日後必成大(人)器(渣),於是極力勸說王衍給了個五星好評,相當於投資了一支「潛力股」。待孫秀得勢手握生殺大權時,與他平日結怨的人盡遭屠戮,而王戎卻保住了身家性命,僅以黨附賈氏的罪名被免職。

錯綜複雜的西晉八王之亂各勢力關係示意圖

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等討伐齊王司馬冏。司馬冏問策於時任尚書令的王戎,王戎建議司馬冏主動撤回自己的封國。可囧冏的謀臣葛旟聞言怒斥:「自漢魏以來,王公失勢回歸府第的,有哪個保全了妻子兒女?提這種建議的人其心可誅!」王戎被這當頭棒喝嚇出一身冷汗,還好他靈機一動,藉口尿遁避入茅房。橫下心,一咬牙,假裝寒食散藥力發作,頭暈失足跌入糞坑,矇混過關。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七月,七十歲高齡的王戎與白痴皇帝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裹挾著參與了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鬥,可惜一敗塗地。此戰惠帝身中三箭,侍中嵇紹(其父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死難。王戎隨惠帝及群臣被司馬穎俘獲至鄴城。同年八月,司馬穎被安北將軍王浚擊敗,王戎又隨惠帝被兵敗潰走的司馬穎裹挾至洛陽。不久,振武將軍張方又劫持惠帝及司馬穎西入長安,王戎趁機出奔至郟縣(位於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在那兒「時召親賓,歡娛永日」了一年後,王戎兩眼一閉、雙腿一伸,悠然地離開了戰亂動蕩的人世間。

「八王之亂」開啟了禍亂中原三百年的潘多拉魔盒

王戎的另外一面


王戎的一生,留給我們的印象大致是一個眼光獨到、聰明機敏、沉著鎮定之人。何況能夠躋身於魏晉風流名士代表的竹林七賢,可見其必有過人之處。他不僅長於清談(*指在魏晉時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還有書法作品《華陵帖》存世,能夠讓今人還能一睹其之氣韻風骨。

王戎之《華陵帖》

然而,王戎之所以能夠被世人所銘記,並不全因為他是竹林七賢之一員,他奇葩的另類一面也被載入史冊,至今為人品頭論足,原來他是一隻不折不扣、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誕生於南朝時期的我國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九條關於吝嗇鬼的八卦,而王戎同學就獨佔四條(故事素材亦來源於《晉書·王戎傳》),可見其摳門程度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王戎官至司徒(三公之一),可謂人前顯貴。因此買田置業、蓄奴養僕、蓋樓炒房、還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的生產,以至富甲一方,人送外號「洛陽李嘉誠」。 不知這傢伙是捨不得聘請帳房先生,還是信不過別人,抑或享受親自清點財產的快感?總之天一抹黑,他就扒拉出家裡堆積成山的地契租約,和老婆倆人手拉手在燭光之下撥著算珠盤點家產,也許這就是他能想到和愛人一起慢慢變老的最浪漫的事吧~(*成語「卿卿我我」即出自王戎夫婦。)王家栽種的李樹所結果實又大又甜(恐怕是幼年時就掌握了辨識李子好壞的能力)。王戎的商業頭腦確實不容小覷,他立馬想到一條生財之道:將自家生產的綠色水果拿到集市上售賣。可是他還留了一個小心眼:怕售出的李子被人取得種核後異地培育盜版山寨,再反過來跟他搶奪市場,遂命人先將李子核扎穿破壞後再出售。今時今日,日本政府因執行《植物品種及種子保護法》上的疏漏,致其多個水果品種流入國外種植後再以低價銷售,嚴重影響了本國水果的出口價值,阻礙其農產品出口增長。因此,我們不得不口對王戎超前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服心服、嘆為觀止!

日本保護其水果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新聞內容

親女兒不還錢也沒好臉色,就是這樣剛(一)正(毛)不(不)阿(拔)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初為太子中庶子,後承襲父親爵位,遷散騎常侍,再轉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歷任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之職---也是官宦人家之子)。曾經向娘家借了幾萬錢一直沒還(陪嫁沒給夠?夫君家也不窮啊,不理解為何還要借錢)。結果當她回家探親時,王戎故意愁容不展、滿臉慍色。女兒一瞧這事兒整的!可別把吝嗇老爹氣出腦溢血,到頭來還要自己照顧,不划算!就趕緊把錢給還了!王戎一瞅欠債平了,這才喜笑顏開、豁然開朗……王戎有個侄子成親,他居然只是隨份子送了一件單衣(若是還要封紅包,恐怕會要了他的老命)。若說叔侄親情就值這麼一份薄禮也就算了,他後來居然還腆著臉跑去侄子家將這份「薄禮」給要了回來!當初鍾會評論王戎「簡要省約」,原來別有深意。這老王也太節約了,估計是他「身無長物」,索性將自己穿的單衣送給侄子當賀禮,待到天氣轉涼發現沒多餘的衣服,乾脆又要了回來!王戎上述奇葩另類的「性好興利」一面,被他「竹林俱樂部」的帶路人阮籍叔叔在其赴「洛水之會」姍姍來遲時,揶揄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而後世唐太宗名相房玄齡更是批評他「取容於世,旁委貨財」。可畢竟人家一沒偷二沒搶,自食其力全憑自己的才能發家致富。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王戎被徵召為侍中時,拒絕過南郡太守劉肇的行賄,可見他積累的財產應該都是乾乾淨淨的「良心錢」。他的吝嗇之所以為世人詬病,無非是因為他那終日算帳點錢、欠債必討、一毛不拔,活脫脫「守財奴」形象與其高大偉岸、飄逸超脫的「竹林七賢」文人名士之「人設」嚴重不符。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東晉美術家戴逵評論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因此,王戎的摳門又被解讀為一種在亂世之中裝瘋賣傻、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假摳門也好,真吝嗇也罷。王戎既是「視日不眩、獸吼不動、道旁之李不取」的天才神童,又是竹林中飲酒服藥、吟詩撫琴、辯論清談的七賢之一;既是攻伐必克、治下井然、位列三公的政治家,又是晝夜算計、鑽核賣李、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收藏於南京博物館的磚畫《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右一為王戎)   

作者謙虛公:熱愛人文知識,努力行走各地,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希望本著一顆謙虛的心和大家交流學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商務合作:

Tel:18811451217  

微信

相關焦點

  • 嘉寄閒情 七賢為何要在竹林中聚會
    《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認為這些人不是在竹林中聚會,而且也未必就是7個人。
  • 竹林七賢「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在中國文人中,狂者狷者不乏其人。但以狂狷為共同品性且組成一個集團,最著名的莫過於竹林七賢。這種名士集團與侍從文人集團,一為在野,一為在朝,前者是異端,後者乃正統。竹林七賢是曹魏末年特定社會矛盾的產物。漢魏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巨大衝擊,兩漢大一統時處於獨尊地位的儒家經學與禮法,逐漸式微。
  • 【文化雲臺】王戎,」竹林「裡的葛朗臺
    說起「竹林七賢」,首先躍然眼前的是嵇康。
  • 《竹林七賢》合集
    竹林七賢01聚會竹林七賢02入仕竹林七賢03才情竹林七賢04絕響竹林七賢05餘韻人物介紹嵇康
  • 竹林七賢裡的王戎,一不小心創造了一個愛情成語
    竹林七賢的王戎,一不小心創造了一個愛情成語說到愛情,很容易會聯想到一個詞——卿卿我我,形容夫妻之間的感情深厚親密。那麼,你知道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世說新語·惑溺》記載: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
  • 中國歷代名家竹林七賢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在「七賢」中,有「嵇琴阮嘯」之說。這塊磚畫中的阮籍側身用口作長嘯之狀,很顯然一幅囁嚅忘形的樣子。 《山濤傳》中對山濤有「飲酒至八鬥方醉」的記錄,可見山濤也是一個酒鬼。在這幅磚畫中,山濤手執一酒碗,典型一個嗜酒如命的文士。王戎為人直率,不修威儀。此磚畫中的王戎手舞如意,並配以錢箱、赤腿,姿態懶散悠閒,自得其樂。
  • 竹林七賢中竟然有一個吝嗇鬼
    可現實中俺可是覺得鄉長都是高不可攀的呀!唉,也只能在電腦上丫丫這些古人來尋求優越感了。)不過在這麼優越的環境裡,王戎可沒長成「高衙內」(欺男霸女的惡少)那樣,相反王戎可是歷史上有名的「神童「(可見豪門之所以是豪門,它能屹立幾百年不倒,對子孫的教育培養是非常注重的。)。王戎很小的時候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清晰的判斷能力,不會盲目的跟隨其他小孩,而且膽識過人,古書上還說過他兩眼閃閃發亮,好像有電!
  • 王戎:集矛盾於一身的魏晉傳奇
    而將這些矛盾點具於一身,就造就了王戎本人。王戎,竹林七賢裡最為意外的一位。他沒有嵇康的朗朗松下風;也沒有阮籍、劉伶的酒酣斷人腸。相反他世俗得讓人或許會有些鄙然,覺得這樣一位將俗氣沾染一身的人,為何能夠名列「竹林七賢」的盛名之中?可他偏偏用一生,詮釋了緣由。王戎出身琅琊王氏,傳聞他身材秀美,長於清談。對於品評和識鑑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
  • 【紀錄片】《竹林七賢》合集
    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因"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
  • 唐朝末年畫家描繪「竹林七賢」的故事的《高逸圖》
    作者:孫位創作年代:唐代規格:45.2cm×168.7cm材質:絹本設色唐朝末年畫家孫位的《高逸圖》描繪「竹林七賢」的故事。由於年代久遠,這幅《高逸圖》只是殘卷,畫面上只有山濤、王戎、劉伶和阮籍四位人物,而嵇康、向秀、阮鹹三位人物的畫面,在北宋時就已缺佚。圖右的第一位人物是山濤。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與嵇康、阮籍是好友。他善於飲酒,但從不失態。畫面上,山濤袒胸露腹,披襟抱膝,豐腴的軀體,倚著華麗的花墊,頭微微仰起,雙目凝視前方,那恢弘曠達的儀態,呼之欲出。山濤身旁的侍者,正在將一張古琴奉上。
  •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徵
    據說,他們在竹林中開懷暢飲、放歌長嘯、撫琴賦詩、談玄論道,過著瀟灑愜意的生活。隨著時光推移,他們被視為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一個象徵,讓後人津津樂道並紛紛效仿。 「竹林七賢」雖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卻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也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
  • 竹林七賢中王戎的個性特徵
    史載王戎「性簡要,不治儀望,自遇甚薄,而產業過豐,論者以為臺輔之望不重。」在吏部任上,王戎依門第高低銓選官吏,「戶調門選」,任司徒時,王戎把政事交給僚屬辦理,自己常騎小馬從便門出遊。雖然地位尊貴,但王戎總是獨自出行,巡視田園地產時,以手巾插腰,不帶隨從。王戎的很多門生故吏也做了大官,在路上遇到王戎只好「下道避之」。元康九年愍懷太子司馬遹被廢,王戎也沒有一言勸諫。
  • 魏晉畫像磚 「竹林七賢」變「八賢」
    文、圖/記者 金葉原標題:魏晉畫像磚 「竹林七賢」變「八賢」  1960年4月,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太崗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時發現了「竹林七賢」磚畫。  「竹林七賢」磚畫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四人。榮啟期是早於「七賢」許多年的春秋時期人物,由於他的性格和「七賢」極為相似,又被時人譽為「高士」,所以,磚畫中安排榮啟期和「七賢」在一起。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因志趣相同而展現在同一幅畫面上,既是墓室兩壁畫面對稱的需要,也反映了當時「貴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會風尚。
  • 「竹林七賢」其實既非七人也無竹,到底是誰命名的?
    一、竹林七賢是幾個人?竹林七賢,是幾個人?似乎這是一個淺顯的認知,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識。然而,嚴格意上說:「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這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這七個人分別是嵇康(《世說新語》中說: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 神評:竹林七賢究竟有多奇葩?個個都是大酒鬼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7 阮鹹阮鹹原為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
  • 古代最強樂隊——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中國最早的另兩個譜本是明代汪芝收在《西麓堂琴統》中的甲、乙本。二人相差二十九歲王戎加入「竹林七賢」隊伍時才十五歲是比他年長二十歲的阮籍推薦來的王戎特別愛玩,人小鬼大但他其實出自名門——琅玡王氏琅玡王氏是魏晉時期著名的門閥士族人才濟濟王羲之正是「豪門貴族」其中一員而王戎雖然名列竹林七賢之一
  • 「竹林七賢」的「竹林」究竟在哪裡?
    從字面來看,「竹林七賢」所展現的是三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同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和劉伶六位名士,在自己所住的山陽居所旁的竹林裡縱情遊賞的場景。「七賢」在「竹林之遊」中各抒己見,展現自我的自由狀態,不但成為魏晉文化的象徵,而且對中國文士階層的風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七賢」諸人的事跡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 酈波評說魏晉風流之《竹林七賢》全集
    、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因"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
  • 竹林七賢:他們瘋癲紅塵,卻是中國人最烈的風骨
    ▲ 馮遠 竹林七賢圖▲ 唐 孫位 《高逸圖-竹林七賢》阮籍局部大悲大痛中,向秀大徹大悟,最終入了淡泊之境。某日故地重遊,向秀作了一篇《思舊賦》,懷念那些紅塵作伴的日子。如果不是他,我們不可能知道竹林七賢故事,也會覺得那個亂世裡會少掉一些人的堅持。
  • 魏晉男團竹林七賢:愛酒成痴的男人也會放蕩不羈愛自由
    今天來聊聊竹林七賢,七個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男子,他們身懷絕技,才華橫溢。他們也放蕩不羈愛自由。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後與地名竹林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