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竹林七賢」,首先躍然眼前的是嵇康。山濤說:「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色,阮籍擅翻青白眼,有時無英才,使豎子成名的哀嘆。劉伶醉酒更不用說,除了造酒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有高山松柏之氣象,令人神往。而其他的幾位仁兄也各有特的杜康,他可以算是酒中「亞聖」。阮籍的侄子阮鹹和他們也是一丘之貉,蔑視禮法,狂悖不羈,曾和豬共飲一槽。向秀比較清雅,好讀書,不善飲酒,和嵇康最要好,有「嵇康打鐵,向秀鼓風」的美談。山濤比較務實,這和他的出身寒微有關,嵇康因山濤為官,又出面邀他出山,憤而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但其間多少含有政治背景的糾纏。嵇康和魏宗室通婚,以他高傲的性格,怎麼可能出來做司馬家族的官。其實,山濤並無什麼人生汙點,渴望功名,事實上也無可厚非。何況嵇康在臨行前,曾吩咐兒子嵇紹說,有山巨源在,你就不會孤獨無靠了。可見嵇康的絕交是出於政見不同,並非鄙視山濤的人格,嵇康託孤,說明山濤是好好先生。
唯獨七賢中的小老弟王戎,頗有些令人鄙視。王戎五短身材,目光如炬。他或許是七賢中,最早熟的一個神童,年僅七歲的時候,和一群小孩在野外玩耍,看見一棵被壓彎的李子樹,上面果實纍纍,小夥伴們爭著上去搶,唯獨王戎一動不動,行人好奇,問他為什麼不去吃啊?王戎說,這李子樹上那麼多果實,卻無人去摘,這李子肯定很苦。多聰明的王戎,從小就懂得推理,比那個七歲讓梨的孔融強多了。
阮籍和王戎的父親王渾是朋友。而阮籍每次去王渾家,常常一盞茶的工夫,即起身離去。但看見王戎,會座談良久,並扔下一句話說:「濬衝(王戎字)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意思是說,和您老談話,還不如和王戎來得有趣。而此時的王戎才十五歲,比阮籍小了足足有二十多歲,隔代的人能在一起暢談,且是和當代的大名士,可見王戎的才氣非一般黃口小兒可比。
王戎的聰明是得到公認的,鄙俗也是公認的。作為七賢中的小老弟,王戎也經常和那幫大仙們在竹林裡喝酒,有一次王戎後到,阮籍嬉笑地罵道:俗物又來敗壞我們的興致了。而王戎也不已為忤,樂顛顛地反駁說:老哥的興致也太容易敗壞了,哈哈哈。
王戎的俗是貪鄙,且到了可笑的程度。王戎家有上好的李子樹,他想把李子拿到市場上去賣,但又怕別人得到種子,於是在每顆李子上面鑽一個洞,讓別人得不到種子。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時,曾經和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等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便不高興,給臉子看,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活脫脫一個葛朗臺形象。而王戎家裡「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富得流油,還計較這些零花錢。王戎的侄子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吝嗇得不近情理,難怪阮籍要罵他俗物。
王戎貪吝是本性,但絕對是聰明之人。他的父親王渾去世後,父親手下的官員贈錢百萬,資助他辦喪事,但王戎一概不取,由是留下聲名。王戎的確是一個懂得拿捏分寸的人,知道該拿的拿,不該拿的送上門也不要。而王戎最終能在亂世得以善終,和他的聰明是分不開的。王戎孰知族弟王敦有起兵之意,經常託病避而不見,後來王敦果然起兵謀反,由此也可以看出王戎的確有過人的見識。
王戎雖然貪鄙,但並無大惡,他不像嵇康那樣敢於正面對抗,也不似阮籍那樣縱酒消沉。他其實是一個亂世的聰明人,知道世道險惡,苟全性命於亂世!君子他是做不來的,只是個沉浮在淤泥中的俗人罷了。
---
更多旅遊資訊,請關注云臺山官方網站、微博(雲臺山)、微信服務號(雲臺山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