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日早報》報導 寶島眼鏡、杭州寶島、福州寶島,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寶島呢?上周,不少讀者給早報打來熱線電話,稱在杭州街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寶島眼鏡行,讓人迷惑不解。
本周,記者實地走訪了多家眼鏡行,結果發現,各種各樣帶有「寶島」字樣的眼鏡行確實林立杭城。而更奇的是,這些「寶島」都是正規註冊的公司。
省內至少有5類「寶島眼鏡」
在新華路上,記者看到了一家門牌為「寶島眼鏡」的眼鏡行,在文字前面,還有一個圖案,是一副眼鏡加上臺灣省的地圖。店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來自臺灣省的眼鏡品牌,在行業內算得上名氣最大的眼鏡行,在全國各地都有連鎖店。
在體育場路建國路交匯附近,記者也看到一家招牌上有寶島二字的眼鏡行——杭州寶島。黑色的底面,黃色的字體。店員告訴記者:「我們是杭州寶島眼鏡,在杭州有四十多家分店。」
記者在杭州拱墅區衢州街上,又發現了另一個眼鏡店,店名是「福州寶島連鎖眼鏡店第528店」。一進店,迎面牆上就有「寶島眼鏡」4個醒目的大字。店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店開了有一年多時間,總部原來是在臺灣的,後來搬到新加坡,現在在福州。記者在店內看見一張海報,上面標註福州寶島屬於康明集團。
「除了這三家,杭州還出現過『新加坡寶島』;此外,寧波還出現過『香港寶島』。」杭州一家眼鏡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僅僅我知道的,我們省內就至少有5家名稱中帶有『寶島』字樣的眼鏡行。而實際上,在全國範圍內,使用了『寶島』二字的眼鏡行數不勝數。」
記者登錄網絡搜尋引擎發現,「寶島」在眼鏡行業內,確實被用到極致了。上海、天津、北京,眾多眼鏡公司的名稱裡,都有「寶島」。
在杭州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就曾經被「寶島」兩個字忽悠過,原本想去其中一家寶島配眼鏡,卻誤走進了另外一家寶島。
「寶島」眼鏡各有說法
前天,記者採訪了臺灣寶島眼鏡全國市場部副總經理陳麗濱。她告訴記者:「上周末,我還在杭州公幹,任務就是調查有關『寶島』二字被濫用的情況。」
陳麗濱告訴記者,寶島眼鏡源自臺灣寶島眼鏡,目前在大陸有852家門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華人眼鏡連鎖企業。寶島眼鏡創立於1979年,創始人王國勝。1997年,寶島眼鏡進入大陸市場,先後在武漢、廈門、北京、杭州等地開設門店。而從1998年開始,市場上就不停地出現帶有「寶島」字樣的眼鏡行。
她還告訴記者:「『寶島』二字是我們眼鏡行的註冊商標。最早在1989年就已註冊,1998年臺灣寶島受讓取得。現在已註冊了一系列的商標,包括鏡片、鏡架、鏡盒、眼鏡行等。正因為我們在眼鏡行種類上註冊了『寶島』,在門頭上,我們標註了『寶島眼鏡』的字樣。」
之前,記者還聯繫過杭州寶島的有關負責人,但他沒有接受採訪。不過,記者從側面了解到,杭州寶島眼鏡是杭州本地登記的公司,在杭州市工商局註冊。「寶島」二字就是公司的字號。隨著企業的發展,加盟店也越來越多,記者之前採訪的這家店,就是杭州寶島眼鏡體育場路店。
昨日,記者還致電福州寶島眼鏡有限公司福州總部。一位姓魏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衢州路上的福州寶島確實是該公司在杭州開出的門店。她明確表示,福州寶島與杭州寶島、臺灣寶島沒有關係。當記者問及消費者容易混淆三者關係時,她說——「那是他們的事。」
誰是正宗,誰是山寨大王?
記者登錄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網站進行查詢,發現陳麗濱說得沒錯,「寶島」二字確實被註冊為眼鏡行的商標,臺灣寶島可以使用。
此外,在杭州工商拱墅分局,記者也了解到,福州寶島眼鏡在福州也進行了工商登記,和杭州寶島是同一類型的公司。衢州路這家店是按照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條例依法登記的。
調查一圈,記者發現,似乎所有的「寶島」眼鏡都沒有錯,而且從法律上來說,基本上也都說得過去。但是,消費者們卻有點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才是自己想去的那個寶島?哪一個才是山寨大王呢?
這個問題,只能說沒有結果。而解釋起來,只能這樣:寶島眼鏡是眼鏡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知名度最高;杭州寶島,是杭州本地的眼鏡連鎖企業,在浙江也頗具影響力;而福州寶島,則是省外的連鎖企業。
其他眼鏡行不能突出使用「寶島」
「商標、企業名稱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並且由不同的法律進行保護,二者導致的糾紛確實存在。」杭州市工商局商標廣告監督處處長汪曉敏對記者說。
商標是全國性的,申請受理、審批,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負責。企業一旦拿到相應的商標,就屬於該商標的權利人,其他任何人沒有得到權利人的允許,不能使用,否則就是侵權行為。
而企業名稱的登記則是地域性的,由區域性的工商主管部門負責。企業名稱在所登記的行政區劃內享有排他性的專用權。「寶島眼鏡」在進入大陸之時,沒有登記全國性的公司,所以沒有相應的排他性。其他地區登記相應的寶島眼鏡公司也是可能的。
不過,汪曉敏也指出,即使相關企業取得了含有「寶島」二字的企業名稱,也不能濫用。最高法院在《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將與他人註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號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屬於《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給他人註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也就是說,既然寶島眼鏡是「寶島」商標的所有權人,那麼,其他地區的寶島公司就不能在店面、店內突出「寶島」二字。如果突出使用,那麼就涉嫌侵權。
最後,汪曉敏還指出,目前的法律規定還是相對滯後的;具體的案例有不同的具體情況。一些企業為了傍名牌,就按照同行業內的知名品牌進行企業名稱登記;所以,相關的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還需要不斷更新、深化。
商標、企業名稱一直在糾結
記者了解到,遭遇商標和企業名稱糾結的企業並不在少數。
「雀友」麻將機是業內知名品牌,也是上市公司松崗機電的旗下品牌。但是在網上搜索一下,安徽、上海、北京各地都有當地的雀友麻將機有限公司。
該公司的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因為這些外地公司在商品上突出使用『雀友』的字樣,導致很多普通消費者在購買時遭遇李鬼,有時候甚至會投訴到我們公司。這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每年,我們都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打假,但效果並不好。」
「吳良材」眼鏡也一樣。「吳良材」是眼鏡行業的知名商標。但是揚州市區、江都、儀徵、高郵等地卻有10多家「吳良材」眼鏡店。他們分別加盟上海、南京等不同地區的吳良材眼鏡公司,讓部分消費者無所適從。最終,不得不對簿公堂。
律師認為:法律漏洞給了「擦邊球」機會
昨天,記者採訪了杭州六和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海強。他認為,用別人的註冊商標,登記自己的企業名稱,其實就是在打「擦邊球」。而之所以能打出這樣的「擦邊球」,原因是法律沒有禁止,「給」出了這樣一個機會。而且,這樣的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因為企業名稱按照地域劃分,只要該行政區域先前沒有就可以。理論上說,每個市都可以審批出某某市寶島眼鏡有限公司。
「有了這樣的機會,再加上市場競爭的激烈,很多企業主就自然地想到了通過這種方法傍名牌。」他對記者說,「當然,傍名牌這一說法,主要針對的是在知名品牌成名之後,仿冒的企業。」
「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很困難。」他對記者說,「中國的常用漢字也就那麼幾千個,企業名稱重合是必然的;所以,從制度上堵住這個漏洞的難度非常大。」
在目前情況下,楊海強對企業提出兩個建議:其一,企業加強自我保護、打擊侵害自己權益的行為,主動保護。這個最重要,也最直接。其二,積極申請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等。按照相關規定,馳名商標是不能被其他企業使用在企業名稱中的。另外,《浙江省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條例》也明文規定,省著名商標的所有人,可以向工商部門申請,撤銷他人以著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登記的企業名稱。再者,楊也建議工商職能部門加強監管,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利。
□記者 龔曦 高麗莎 通訊員 黃斐
來源: 浙江在線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