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保護月過了之後,就迎來了好萊塢電影的轟炸~如果說9月最值得看的電影是什麼,猴哥必須必定是要推薦諾蘭大神的新作——《敦刻爾克》。
跟諾蘭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這次沒有選擇打開腦洞的劇本,而是選擇了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
敦刻爾克大撤退
目前豆瓣上的評分跟諾蘭以往的作品基本上是持平的。
即便是IMDb上也有8.4分。是得到了中內外觀眾的認可。
大神高明的地方在於,電影開始並沒有告訴你大背景,電影的開頭是幾個英國士兵在破敗的街道上撿到德軍灑的傳單,傳單上清晰表明四十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德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的小港可做海上退路。接著這幾個士兵就遭到德軍襲擊,一路逃竄跑向正在緊急撤兵的碼頭。
這樣的開頭,對於一個大歷史時間改編的故事來說,無疑的短小精悍到令人驚訝的。你試試換成其他二流導演開始就「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大舉進攻法國……」
當然,對於一個大家都知道結局的故事,怎麼把故事說好,或者說能吸引觀眾往下看,就是考驗導演的功力的。
本片與其說是戰爭片,不如說是懸疑片。
還未觀看的觀眾,就要主要電影開始這個字幕提示:
港口:一周海上:一天空中: 一小時
是的,這個很關鍵,諾蘭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開始我最愛的多時間多空間交錯花式非線性演繹了。
這種技巧在諾蘭之前的作品《記憶碎片》,甚至是更早的《跟隨》,都是這種敘事結構玩出花的佳作。(有興趣回顧這兩部作品的同學可以後臺回復關鍵詞)
諾蘭大神就是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
在這裡,三條時間線,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設定:
港口的一周:以這次事件的主體,要撤退逃亡的士兵們,他們的時間線是這逃亡的一周裡發生的故事。感覺上像是「男主」為首的逃命三小強,在背景音樂的襯託下,讓觀眾很有代入感。我們就稱呼為逃亡者吧。
海上一天:以馬克父子為主,作為平民救援的代表。他們是最終撤退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來自於平民的支持。我們就稱呼為救援者。
空中一小時:這是英雄的設定,空中作戰小隊,為這次大撤退做掩護,突然到了影片最後滑翔的那一幕,充滿了浪漫和抒情。我們就叫他們掩護者吧。
三條時間線裡,不停穿插交互,在最後一刻交互。三條時間線揉捏在一起,時間長度不同,卻以平行剪輯的方式剪到了一起,讓你誤以為同時發生。
三組人物各施其職,人物的描寫,是相當的有特點的,這是一種情景體驗,當你投入觀看的時候,必定有感覺。
所以諾蘭讓我們看個體的主角,讓我們擔心:大部隊是撤了,他們呢?在戰爭裡,個體的命運呢?
更有趣的是,基本沒出現一個具體的德國軍人——有德國飛機,有德國子彈,以及片尾德國軍人影影綽綽的群像,但沒有出現一個具體的德國軍人。他們更像是潛在的、無形的威脅。
敵人無處不在,就像一群「鬼」一樣可怕,隨時都會出現。人性在極緊張時,在情緒逐漸崩解時的那種細節,很有趣。
空軍在竭力奮鬥。海上的船隻冒死營救。海岸上的士兵緊張彷徨。漢斯·季默的音樂響徹始終,用大量的銅號音效帶著緊湊的情緒。情緒始終是緊繃的。這裡背景音樂要給個滿分。
面對戰爭、面對大海,人類是渺小的。
所謂的懸疑片,是懸疑著小人物的命運,想討論的應該不是宏大的戰爭,而是「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逃亡者士兵們漫長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後被某種執著拯救了。
電影的結尾和開頭一樣清爽直接,撤退成功,士兵回家。雖然不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卻可以理解為一部集體英雄主義電影。
沒有慷慨激昂,沒有熱血沸騰,沒有英雄的衝鋒,沒有人性的光輝。只有驚恐的士兵,泥濘的海灘,陰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悶的氣氛,壓抑的絕望。戰場就是煉獄,生命就是這麼卑微不堪……
雖然不能說是年度XX神作,但是也絕對是一流的作品,必須是9月必看電影之一了。
諾蘭出品,必屬精品。能夠講戰爭片拍成懸疑片的,也就只有諾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