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從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國會大廈那一刻起,當希特勒在地下室飲彈自盡之時,曾經風光一時納粹德國便宣告進入了歷史的故紙堆。戰後的德國經過蘇聯與美國的東西並立時代後,基本肅清了當年納粹時代的時代烙印,呈現出一個現代的新德國氣象。
然而,當今天的我們偶然間來到拉丁美洲大地,就會發現這裡似乎處處殘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德國的社會印記。就如同那個128歲高齡自稱是希特勒的阿根廷老人一樣,為什麼拉美大地會有如此濃厚的納粹印記呢?
圖/據稱自己是希特勒本人的阿根廷老人
01 新的德國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受到世界經濟大蕭條影響的德國就開始為了爭奪銷售市場、原料產地與投資領域而開始向拉丁美洲進行滲透。由於拉丁美洲自身的殖民地歷史,當地人因而對歐洲英法西葡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有著天生的敵意。
德國人利用這種情緒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希特勒鼓勵原有德國移民與當地民眾結婚並取得國籍,同時加緊向當地的移民進度,並在移民群體中建立國社黨、青年俱樂部等納粹組織,讓當地的德裔成為自己黨衛軍第五縱隊的重要力量。
圖/德國人的海外「第五縱隊」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遷徙,僅巴西的德國移民數量就已經達到了八十萬。這些德國人中不乏德國的密探與間諜,他們創建德文報刊,公然建立希特勒青年俱樂部等法西斯組織,甚至直接組建了法西斯性質的政黨。
當時的南美各國中,巴西的整體黨,哥倫比亞的長槍黨,墨西哥的辛那基黨、阿根廷的民族主義聯盟等,都是南美各國政壇上活躍的法西斯政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阿根廷就有102個納粹組織,4萬納粹黨員。由此可見,二戰之前德國人在拉美地區的政治經營十分深入。
圖/拉丁美洲的法西斯
02 金錢與刀槍
除了政治上的滲透以外,德國人還計劃從錢袋子和槍桿子兩個大方面全面掌握拉丁美洲。1935年,德國經濟部長西爾瑪制定了龐大的德國與拉美貿易計劃,利用劃撥清算協定從拉美購買貨物,用馬克來代替英鎊等外匯進行對支,從而希望通過貨幣金融手段來操控拉丁美洲的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拉丁美洲的主要國家大部分都以德國為最大的進口國,德國商品在其市場佔有率達1/4以上,德國貨充斥在拉美的大街小巷。
德國人還向各個拉美國家輸出了大量軍事參謀團,來自德國的軍官迅速將德式的軍事制度傳播給了急需提高軍事水平的拉美軍人。例如,當時的阿根廷軍隊就是完全以德國武器裝備,德國專家訓練,完全以德國軍隊為樣板創建的軍隊,智利軍隊則完全使用德國的炮兵步兵操典來進行訓練,甚至連總司令都是加入智利籍貫的德國人。
德國人不僅送人,還送來了大量的德式武器,來自克虜伯軍工廠的產品源源不斷的進入聖保羅與布宜諾斯艾利斯,將拉美變成了德國軍工的重要市場。
圖/智利軍隊
03 藕斷絲連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儘管如墨西哥等國公開譴責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行徑之外,其他拉美國家如巴西、智利與阿根廷等都只是做出了一般性聲明,而暗地裡依舊與德國保持著十分緊密的聯繫。第二次大戰後期,儘管拉美各國大部分明確與法西斯集團斷絕聯繫,但是因為國內大量的德國僑民與法西斯組織的影響,因而大多數國家都是到1945年2-3月才向德國宣戰。這種為了參加聯合國而進行的口頭宣戰,實際反映了其國內德國僑民力量的重要影響。
圖/阿根廷發現的德國用品倉庫
二戰結束之後,大量德國人通過各種方式移民拉丁美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隱姓埋名的軍事人員,這些人繼續存在與曾經深受德國影響的阿根廷、智利等國,繼續保持著德國的潛在影響。直至今日,我們依舊能從阿根廷的德國建築,智利的「德國閱兵」等各種社會層面看到二戰德國對他們留下的影響。
圖/智利的「德國閱兵」
參考文獻:1.世界全史百卷本
2.《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拉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