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錢剛先生寫《舊聞記者》,曾花一年時間在香港大學特藏部閱讀1945年中國大陸的中文報紙。2016年伊始,我來到美國頂尖新聞學院之一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 Chapel Hill)訪學,有幸閱讀到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美國報紙,如獲至寶。近期,將研究心得以專欄形式陸續推出,名字暫定【歷史的回眸:舊聞•中國】,所謂「以報傳史」,主要介紹那個年代外媒筆下的中國。
今日之新聞,明日之歷史。
1945年12月27日,《華盛頓郵報》刊載一篇題為Press in China的文章。文章標題一語雙關,英文「Press」既有「報刊、新聞、媒體」之意,也有「壓迫」之意。
此文以重慶國民政府拒絕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入境開篇,抨擊國民黨政府的「新聞封鎖」,最後呼籲戰後的美國在推廣「新聞自由」的道路上「責無旁貸」。
彼時,中國八年抗日戰爭剛結束不久,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尚未還都南京。
斯諾為何被拒絕入境?用《華盛頓郵報》的話說,因為他「寫了一些國民黨當局不樂意的文章」。
讓國民黨不樂意的顯然是同情共產黨的文章。1936年,斯諾帶著宋慶齡的介紹信赴陝甘寧邊區採訪,採寫了大量通訊稿。一年後,他出版了著名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這段經歷讓他與中共領導人結緣。1942年,美國參戰不久,斯諾作為戰地記者被派往印度、蘇聯等地採訪。
通讀70年前的這篇文章,不難觀察美國新聞界的邏輯:既然中美同屬反法西斯同盟,兩國利益必然休戚相關,那麼斯諾在中國自由採訪對美國了解真實的中國至關重要,重慶國民政府的「新聞封鎖」必然是不能接受的。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被美國新聞界奉為圭臬的一個概念—「marketplace of ideas」(觀點市場),這個概念最先由美國最高法院道格拉斯大法官(1939-1975)在1953年的判決詞中引用:
"Like the publishers of newspapers, magazines, or books, this publisher bids for the minds of men in the market place of ideas."
(諸如發行報紙、雜誌或是出版書籍,在「觀點市場」裡出版人要「爭」取讀者的認同。)
它的核心內容是,(媒體)觀點謬誤與否,自有受眾以理性甄別之,當局何必操心?這個概念給美國新聞自由開了綠燈,既然「市場是檢驗觀點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那還有什麼觀點不能說?也因此,美國新聞界變得有點任性甚至天真。
二戰一結束,在《華盛頓郵報》眼中「負責任的記者」斯諾不但上了蔣介石政府的黑名單,而且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調查。原因當然是天真的美國新聞界不願多說但心知肚明的:與中共走得太近。
斯諾算幸運的,他頂多被拒絕入境。相比,民國著名報人史量才的下場就慘得多。早在1932年,被譽為「近代中文第一報」的《申報》被蔣介石以「危害黨國」為由禁止郵遞35天。蔣介石找《申報》掌舵人史量才談話,威脅說:「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100萬軍隊。」 史量才回敬說:「我手下也有100萬讀者,我們也不敢得罪。」 兩年後,史量才被軍統特務暗殺。
(作者:劉強; 中國網記者,現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