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如尼羅河中沉浮,不要輕視人生啊。」
黃磊老師可能做夢都沒想到,他重磅推出的《深夜食堂》中國版,可以讓那麼多的觀眾團結在一起,齊心協力送了一個「不及格」給他。
這個成績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了▼
一向以「廚藝」和「才華」著稱的黃小廚,怎麼就在一個駕輕就熟的題材上栽了跟頭呢?
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劇本上。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知乎達人 @蔡小馬,從行業的角度分析這部可能要載入史冊的改編作品,究竟為什麼這麼爛。
作者:蔡小馬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從今年二月份改編的《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開始,我對日劇翻拍就有很深的成見了。
只是基於「雖然看著難受,但又說不出到底難受在哪」這樣的理由,一直遲遲沒有動筆去寫劇評。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中日版本對比▼
後來《問題餐廳》的翻拍出來,雖然整體質量比《約會》好一點,卻因為對人物的塑造上有了很大的偏差,讓我稍微有了點靈感。
《問題餐廳》中日版本對比▼
再加上後來的《求婚大作戰》,算是稍微看出了點眉目。
《求婚大作戰》中日版本對比▼
如果說《約會》和《問題》兩劇的影響力太小,沒有掀起波瀾,《求婚大作戰》讓觀眾覺得幼稚從而懶得罵,那麼《深夜食堂》剛一播出就遭到大規模的牴觸和吐槽,則直接表達了國內觀眾對日劇翻拍的態度:
「 真的是爛到沒法忍。」
@網友們:一顆星,爛到反胃無法明說。
究其原因,除了編劇的問題,實在找不到其他理由了。
改編劇首先要明白編劇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再去改編成適合本土文化表達的方式。
同為影視從業者,我非常能夠理解同行為什麼迫不及待地拿日劇來改編。
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限韓了,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日劇的劇本真的是太漂亮了。
我和一幫朋友在看日劇的時候總會發出「天啊編劇的腦袋裡到底裝了什麼」,或者「我的媽呀日本編劇都是怪物嗎」,以及「媽的好想拍他們的劇本啊」之類的感嘆。
可是我們也不止一次地試想過,如果拿著同樣的劇本到國內來拍,那拍出來絕對是四不像。
▲現實生活中誰這樣說話會被揍吧。
但是,翻拍這件事看起來也不是那麼難,畢竟最大的難度是從「0」到「1」的這一步。
都跨過這一步了,把「1」變成「1+」,或者變成「2」,最不濟變成「1-」,又能有多難呢?
但翻拍的第一要務,是要理解。
比如被多國翻拍過的電影《十二怒漢》,每一版都有極高的評價。
《十二怒漢》的各種翻拍,可以越過國家、文化、種族的限制成為一部部佳作,就是因為每一次改編,編劇都能理解這部影片的核心所在:陪審團製造的是多數人的民主,還是多數人的專制。
而一次錯誤的翻拍,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改編者對原著的不理解或者誤解。
比如老謀子拍的《三槍拍案驚奇》,被誤解的不僅僅是把黑色喜劇變成了彩色喜劇,更多的是對「喜劇」二字的誤解,最後拍出了一部加長版小品。
那麼,《深夜食堂》和翻拍日劇的國產劇編劇們,到底誤解了什麼呢?
早年國內試圖翻拍好萊塢的電影,然而無論是小妞電影《新娘大作戰》、愛情喜劇《男人百分百》、青春歌舞片《歌舞青春》、黑色幽默《血迷宮》,還是由莎翁劇改編的《夜宴》,均以惡評收尾。
因此國內電影人得出一個結論:大概黃頭髮、藍眼睛的西洋人的電影,不合適被我們翻拍。
於是國產劇開始翻拍韓劇。
不得不說,某些韓劇確實很符合國內部分觀眾的審美,雖然拍出來口碑也不見得好到哪去,但至少收視喜人。
另外,如果不是因為韓國電影尺度太大,估計早就下手了。
然而一紙限韓令,讓準備吃一輩子泡菜的某些片商傻了眼。
環顧我國四周的友鄰,泰劇顏值太高而智商太低(於是直接抄襲),馬來劇和新加坡劇都已沒落(但是依然借20年前的梗來用),蒙古、印度之類的基本想都不敢想。
似乎只有那些發生在現代化大都市中關於俊男靚女故事的日劇,才最符合我們翻拍的條件。
於是,就決定是你了!翻拍吧!日劇君!
然而,這只是編劇產生錯誤的第一步:誤解了原作的內核。
就拿《深夜食堂》來說,原著漫畫講述的是都市邊緣人的故事。
包括中年同性戀、黑社會成員、脫衣舞娘以及變性人等。
這些邊緣人,有很多是日劇都不敢觸碰的雷區,放到國內,編劇連他們的身份都不敢提,更別說如何寫好關於他們的故事了。
比如第一集,一開始就改掉了脫衣舞女、男同性戀和黑幫頭目的身份,那麼顯然故事的深度和感染程度就會下降一個層次,而原版中加在他們身上的情節,就會顯得沒有可信度。
事實上,這些人的身份雖然獵奇,但根本就不是原著漫畫的精髓所在。
原著漫畫和日劇講述的核心是:當年華逝去,那些經歷了痛苦、活的並不精彩又難以改變自己人生的人們,該如何面對人生。
相比於原著用淡淡的冷幽默去自嘲的態度,日劇慣用的是日式煽情路數,但它們都表達了同一個觀點:
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就不要痛苦掙扎了,接受和適應它,然後樂觀地活下去。
這種觀點放到國內,基本上很難讓觀眾理解。
國內與此觀點最接近的大概是《老炮兒》。當大家都期待被欺負了一整部電影的六爺,能夠在最後痛打惡人的時候,六爺卻倒下了。
觀眾大呼「真沒意思,都沒打就躺了」,但導演想說的卻是「六爺爭的不是拳腳,而是一股子拗勁,一股子傲氣」,然後觀眾就說「就你牛逼,看把你丫能的,人慫話還多」。
之所以產生這種觀點的不認同,是因為中國和日本在文化和觀點上的追求,本身就是大相逕庭的。
日本已經過了追求一日三餐溫飽、努力積極向上和幸福生活的階段了,而中國還在高速發展的路上。
我們的都市言情片,探討最多的是婚嫁、婆媳、房子、柴米油鹽和子女教育,而且還沒討論清楚。
日本的都市言情片也早已過了這個階段,如今探討更多的是人性的善與惡、生存與尊嚴、同化與獨立的問題。
簡單來說,《深夜食堂》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客人是「因」,他們的情感歸處是「果」,而食堂、老闆和菜品,只是促成他們的催化劑而已。
反觀我們的編劇,給客人們添加各種狗血劇情,然後用撕逼製作所謂的「戲劇衝突」,最後來一份美食,大家和好。
▲請問中間那個「盆」,是從洗手間裡拆下來的嗎?
對不起,雖然我只有4歲,但這種哄3歲小孩的勾當還是騙不了我的!
誤解了故事的內核,就會誤解情節發生的作用。
不能徹底理解原劇表達的核心思想,那麼劇本怎麼寫都會有問題。
就像把《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裡的高功能人群謹小慎微的生活方式,改編成神經病擾民的故事。
也像把《問題餐廳》裡反女性歧視的老闆娘,改編成鐵T主持正義的撕逼大戰。
或者把《求婚大作戰》裡搞不清自己把青春浪費在哪的龜毛少年,改編成傻瓜苦戀白蓮花。
這些浮於表面的改編,恰恰表達了編劇們的浮躁和急於求成的心態,沒有辦法透過現象看本質。
現在就算把《深夜食堂》的日料店改成大排檔,來往的客人改成都市白領、大學學生、奮鬥中的程式設計師、日夜兼程的農民工,一樣講不好這個故事。
因為原故事的核心,是接受痛苦和失去,而奮鬥中的國人需要的故事核心,是付出就有收穫。
因此當阿龍高傲冷酷地穿著西裝,戴著墨鏡,領著一個囂張的小弟去居酒屋吃香腸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他這麼做的原因。
因為人物行為符合人物的設定,人物的設定是為故事核心服務。
然而,當國產版的阿龍成了物流公司老闆,卻依舊高傲冷酷地穿著西裝,戴著墨鏡,領著一個囂張的小弟去居酒屋吃香腸,我們就會嗤之以鼻:這到底是什麼鬼?
而加班到十二點跑去居酒屋吃茶泡飯的女人,我們也能理解,畢竟茶泡飯是清淡的食物。
但是十二點跑去居酒屋,只為吃一碗翻了幾倍價格的泡麵,這是有多想不開?
這就好比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你拍一部《大空頭》肯定會被人打死,人們更樂意選擇看秀蘭·鄧波爾唱唱跳跳。
同樣的情節必須服務的是同樣的故事內核,在已經大刀闊斧改動故事之後,卻非要用同樣的情節來推動故事,很明顯是沒有辦法成立的。
這就好比葫蘆娃的爺爺是因為和蛇精相愛才被抓走的,那葫蘆娃前赴後繼地去救爺爺,你還會感動嗎?
故事的內核終究是人,可惜的是,編劇們連人都要誤解。
就像我前面說的,由於日本人和我們外形相似,東京和北上廣又同屬發達的現代化都市,導致編劇覺得故事可以互通。
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
我們看歐美影視作品的時候,總是可以迅速分辨出一些亞洲面孔是中國人、日本人還是韓國人。就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人雖然長得很像,但內裡完全不是一個樣子。
日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一個很關鍵的特徵,就是分寸感。
何為分寸感呢?那就是極力塑造獨特的自我,卻又精準把握事情的尺度。
比如《勝利即是正義》中的古美門,囂張跋扈,功利刻薄,剛出場的時候大家和我老婆gakki(嘿嘿)一樣討厭他。
但是當他面對大是大非之時,那種堅決守護司法而摒棄大眾正義的凌冽,又可以瞬間讓你愛上。
比如《律政英雄》中的久利生公平,不管平時如何吊兒郎當,一旦上了審判臺,那種絕對的正義感又讓人肅然起敬。
又或者是《四重奏》裡的四位主角,喪歸喪,但面對原則性問題,沒有人會退讓。
這就是日本影視中對角色塑造的典型手法,因為日本的崛起關乎於他們對「精神力量」的推崇,所以塑造一個脫離世俗卻又堅定信念的人,是讓角色成功的不二法門。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這是日本獨有的文化,我們拿來用並不合適。
我們國家更受歡迎的影視角色的品質,不是「分寸感」,而是「坦蕩感」。
比如我們的萬年大IP《西遊記》,人人都愛坦蕩的孫悟空,討厭墨守成規的唐三藏。
之前大熱的《人民的名義》,正義坦蕩如達康書記,邪惡坦蕩如祁同偉,都是人氣王。
就算不是大是大非之人,我們也愛《武林外傳》裡每一個坦蕩的小人物,也愛《紅色》裡坦蕩的「膽小鬼」徐天,愛《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多過豪哥。
我們也不是沒有過成功塑造過一個美好的老闆的形象,比如《炊事班故事》裡的班長胖洪,《東北一家人》裡的牛小偉,《武林外傳》的佟湘玉。
他們都不是聲音低沉、沉默寡言的老闆,他們都是話匣子,開閘洩洪就收不住。但在叨逼叨之間,就能給你燉上一碗溫熱的雞湯,讓你溫潤心田。
日版《深夜食堂》裡那個沉默的老闆,用肢體語言表達著自己的「分寸感」。而中國版故意壓低聲音的黃老闆,估計在現實中就招攬不到什麼客人,店也開不長久的。
就目前的國內影視行業來說,大家都在喊著我們有好導演,我們有好演員,我們有好攝像,我們有足夠的資金。
但好編劇在哪裡?
然而編劇的生存現狀令人堪憂,沒有人願意培養編劇,卻又天天指望著能有好劇本拍。
改編日劇,就好比讓還在學爬的國內編劇們強行跑起來。最終的結果,除了速度沒法加快,自然就是栽了一個又一個跟頭。
希望這次《深夜食堂》在豆瓣上近乎觸底的分數,真的可以給行業裡佔據關鍵位置的人們一個響亮的耳光,響徹中國影視未來的道路。
推薦閱讀
這部電影喚回了國產青春片裡消失的少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