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貴曰:執至餘生兄在我心中一向是涉獵廣泛的人物,但是我還是想不到居然廣泛到連《反三國演義》這種民國章回體小說都有涉獵。這本書現在非常冷門,但要放在現在那也是網文論壇裡架空歷史類的大IP。放在民國那就是一本奇書。
本文是餘生兄讀《反三國演義》的讀後感,本來看了也就看了,讀後感是沒有的。但由於餘生兄入夥了我的逆襲計劃,為了替自已吹過的牛負責,才有了這遍文章。對逆襲計劃感興趣的,可以在歷史文章裡看一下我寫的《江湖召集令》。感興趣的可以聯繫我。是的,你沒有看錯,今天的宏貴曰是一篇硬廣。
--我是硬廣的分割線--
記不清有多久沒有讀小說了,中學讀過四大名著裡除《紅樓夢》外的其他三本「四大名著」後,印象裡別說有讀過涉及古代歷史的演義,就連小說也幾乎不再觸碰。為什麼?因為覺得小說太虛幻,不是現實。也覺得可能是高考的緣故,論述性文章大行其道的潛移默化吧。有時寧可讀些散文配一杯清茶,也不再拿起小說。
上個月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接觸到《反三國志演義》,想著「少看三國,老讀水滸」的教誨,年輕的我(哈哈哈)應著微信群裡半月之約,便利用春節長假讀了此書。現將讀書感言留筆,以免二百罰金(此處不解釋,嘿嘿)
《反三國志演義》作者周大荒,中華民國時期《正義報》、《民德報》文苑主筆,也給三兩個軍閥做過幕僚。典型的清流型文人,以「為一幹英雄代造完成一統時局,為馬超、趙雲一時名將打抱不平,令其吐氣」的想法,於1930年成此書出版。
初讀之時,想著像之前點評西遊故事那樣,一寫就好幾篇。但讀完之後反而沒了此念想。為什麼?因為這又是一部為偏安一隅的蜀漢正名的小說而已,如同《三國演義》一般為劉姓家天下做了褒獎,甚至改了原本曹魏江山一統至晉朝的結局。所幸普及率不及《三國演義》地位,沒能誤導讀者錯知歷史結局。此書就當是彼時朝野清流,閒事煮滷,淫語霏霏吧。
《三國志》才是正史,《資治通鑑》裡的三國才是歷史。但《反三國志演義》一開篇就以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真相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真相,封了悠悠眾口。
書中曹阿瞞形象依舊如羅貫中筆下人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對於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質疑及譏諷,有著南宋時發源,元明時興起的說法。無外乎以南宋偏安一隅,收復河山來映襯蜀漢之地狹,光復漢室。合理合法的家天下基調。周大荒也秉承此作風,只不過其更突出了惜英雄的亮點,為趙子龍、馬孟起等一干人物做了英雄形象的突出塑造。為什麼?因為但凡文學作品,都透著筆者那個時代的印記。清末民初時期,列強瓜分,軍閥混戰,大帥一個接一個的上臺又下臺。生逢亂世的人們渴望有著英雄的誕生,一掃拙局,澄清華夏。所以,突出塑造英雄人物,如同現在盛世之下,不需要英雄,是一樣的道理。
並且,書中的東吳眾人,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多屬於陪襯蜀漢,類比曹魏的定位。周公瑾確有東坡先生筆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形象。甘興霸可不像電影《赤壁》裡那個日本演員塑造的莽夫形象,一讀之下確有暢快淋漓的感覺。能將三國讀得如水滸般,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活活闖九州一樣的英氣勃發,兼具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與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之感。閒時讀物居家旅遊可備良品。
配著正史、讀著演義、品著茗,可以將「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沒華夏」的東瀛之說嗤之以鼻。尤瓦爾.赫拉利說:「學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去預測未來,而是把你自己從過去解放出來,去想像不同的命運」。現在的我們,乃至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多是信奉規則下生活著,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從小被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學齡教育等各種規矩灌輸下成長的,少了無拘無束,自然也沒了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豐富的空間。
故此,作為未來的塑造者,我們自己就應該多一些兼容並收,方可能讓未來有著更多空間。過年期間忙著穿行黔桂粵湘,奔跑遊弋,睹各地風情,品各地美食。內心糾結著是否寫篇吧篇遊記。此書感言上,字就少打點,就此收工。覺得寫得不好的看客,可以自己去讀一讀《反三國志演義》,以後有機會我們《十字軍東徵簡史》裡再見英雄與奸佞吧。
本文已申明原創,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及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