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說到底這只是一部小說,小說總有不太真實的地方,為什麼我喜歡三國志而不喜歡三國演義,因為覺得他有點不尊重歷史,大家都/?知道三國志是正史,但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演義呢,因為那裡面的人物都讓人感覺是個大英雄,但真是這樣嗎?
趙云:這個人物在演義裡文武雙全,長得好看,特別英武,總之就是完美,這些就當它是真的,但是不是有些太好了,就因為是蜀國的大將?照我看是作者太喜歡趙雲吧。三國裡我最喜歡的武將是張遼,此人真乃帥才,如果拿他和趙雲比,頂多是武力差一點,論智謀說不定還在趙雲之上,在逍遙津困住孫權全靠自己一個人,這才是做統帥的人。
關羽:先說說三國人物的武力,其中唯一能說清楚的只有呂布,其他人各有高低,一時講不清楚,其實那些大將的死,很多都是計策的作用,不像演義裡說的「如入無人之境」什麼的,關羽戰文丑顏良時,說得他跟神仙一樣,在萬軍中取其首級,那還要孔明的計策幹什麼?
還有就是演義給我們一個錯誤的印象,蜀國是好的,魏國是壞的,在戰場上沒有好壞,只有計謀。用計謀得人心,然後得天下。
《三國演義》讀後感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好一個諸葛先生!
每次讀《三國演義》,我就不由得想起這副名聯,想起這幅對聯歌頌的人——千古一相諸葛亮!
三國時期,能人輩出,英雄如雲,可是,要論起雄才大略,智謀忠誠,何人能及他的十分之一?說他為千古一相,也絕不是誇大!他,羽扇綸巾,火燒百萬曹兵;他,六出祁山,至死不忘恢復漢室江山;他,留下遺計,嚇退狼虎追兵。
想當年,他是何等的瀟灑!輕輕搖動著羽扇,悠然自得,你可知,這可是在那千鈞一髮的赤壁戰場啊!對面江上,火光沖天,百萬曹軍,浩浩蕩蕩,鼓聲如雷,殺聲震天。這個時候,除過先生和公瑾外,哪一個吳蜀將領不是緊張萬分,心驚膽戰?而諸葛孔明卻是非凡,他不溫不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似乎戰爭的全部節奏,快、慢、緩、急,完全和著他緩緩揮動的羽扇。
孔明先生,真是神人!激戰,金戈鐵馬,火光熊熊。孫劉聯軍利用諸葛算好的東風火燒連船,曹船上下到處是哭爹喊娘,驚恐萬狀。曹軍當初那不可一世的氣焰哪去了?在諸葛的精心謀劃下,他們早就無心戀戰,逃命要緊!
好一個諸葛先生!
讀《三國》,看孔明。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他就如神明一般,被無數的崇拜者們一次又一次的膜拜!千古一相諸葛亮!
好一個諸葛先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人馬紛紛起義,一個英雄輩出的蚮即將爆發!
黃巾之亂,使漢朝對天下的統治更是徒有其名。當時影響天下的是幾大軍:廠原軍、何維軍、董卓軍,使天下……
但這時三個人的桃園結義,使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
精彩的情節,扣人心弦的戰爭風雲,這也是我喜歡《三國演義》的一個原因。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珍是諸葛亮,尤其是他的智慧與重情重義的性格。
他幫助劉備攻打曹操,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還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給氣死了!最讓人感動的是,在白帝城,劉備臨終託孤,他說:劉禪無能,您可幫就幫,不可幫你就自立為王。但諸葛亮卻沒有自立為王,而是繼續幫助劉禪。
諸葛亮又七擒孟獲,成功收服南部少數民族,只是後來因為勞累而去了。可憐的他,如果不是幫助劉禪,就可能奪天下,可能就不會因勞累而去了。
我喜歡諸葛亮,他為了幫人而去了,也完成了劉備的心願。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智慧、有愛心、重情義、偉大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今天,我和媽媽在家一起讀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描寫了自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全國這段歷史時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鬥爭。小說除了著力渲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驚心動魂,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外,還成功地塑造一批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比如:足智多謀,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身懷雄才大略卻殘暴奸詐的曹操,更以突出的筆墨描畫出仁厚愛賢的劉備,義薄雲天的關羽,勇猛剛正的張飛,以及他們三者之間的忠義情懷。
其中,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周瑜要諸葛亮十天之內造成十萬支箭諸葛亮並沒抱怨時間太短,說三日就夠了,周瑜大喜,讓他立下軍令狀,完不成就殺了他。諸葛亮到了第三天將周瑜請上船它周圍有很多船,船上插滿了假的人,走到接近曹操的地方,曹操見人來了,怕對他有傷害,就叫人放箭,頓時,假人上插滿了箭。周瑜見了,更堅定了殺他的心。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OO個人物形象。
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再說關羽,—個紅臉,大鬍子飄在胸前的大將軍,也是五虎大將之首。他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放了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我認為關羽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真是—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然說他是—個人才,非常聰明,而且善於打仗,但他有謀權篡位之心。雖然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不過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覺到了曹操並不是很壞,畢竟他還很大度。但是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他想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我特別愛看三國演義這本書,看完之後還想看,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三國演義》讀後感
人之行孝,從小須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孝養父母,不違背他們的良好心願;以名譽、愛情、事業,以至生命換取對父母的關懷,從敬愛父母,不違背他們良好用心,和顏悅色地陪伴他們。這些都說明「百善孝為先」。此次閱讀《三國演義》覺得它不僅在人物繁雜,英勇與智慧的比拼中描述了歷史,而且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弘揚了為人孝道。
今天,做為現代人,在基本能滿足父母衣食住行的時候,對父母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給予關心,「常回家看看」不僅僅是唱的好聽,更重要的是真真在行動上,常陪陪父母,聊聊天,散散步……能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嘮叨」。成為最平凡、最真實的孝,這就是我讀了《三國演義》的一點感想,也希望大家能記住書中的孝的楷模:徐庶、姜維、陸績等這些人物,使中華民族的孝道發揚光大。
《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多個鮮明人物形象。發生了一系列故事,比如說: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等一系列的故事。
《三國演義》裡面有幾個非常有名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桃園三結義和群雄割據中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裡面還有幾個武藝高強而有心胸寬廣的人物,就是劉備,張飛,關羽,趙子龍和諸葛亮這幾位人。劉備愛惜人才待人友善,而張飛雖然有一些魯莽,但是他武藝高強。而關羽,很重義氣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救自己的兄弟,所以被稱作義絕,而趙子龍也是劉備手下的一名大將,武藝高強可以打敗張飛,也很重義氣而且有勇有謀。而諸葛亮則是劉備的軍師,雖然不會武功但是料事如神,被稱作什麼絕我也不大記得了。而曹操就是奸詐狡猾,叫作奸絕。我最喜歡趙子龍因為他武藝高強,有勇有謀。
從這些人的性格裡可以看出,這些是什麼人,我希望大家不要成為曹操和有勇無謀的人。而要,變成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今天,我背過了三國二十四名將。我特別高興。
一開始,我爸爸對我說:「你現在背的是前九位名將,沒有你說的顏良、文丑(這兩個人物都是三國演義上面的,就是關羽斬顏良、誅文丑這一章。),如果按照前二十四位名將的話,就有顏良和文丑了。」我聽了爸爸的講解,興奮不及,馬上拿著手機,來搜「三國二十四名將」。我看見了裡面有好多的武將,亂七八糟的,所以我不想背這些。但是,為了超過別人,就算拼了命也得背過。
終於,我拿起手機開始被「三國二十四名將」。我背的時候就是先記住他們的名字再背。後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終於,勝利的曙光出現了在我的眼前。我大喊一聲:「我終於背過了!」我興奮地給我爸爸背、媽媽背又教我哥哥(可惜,他不學。)。一直在炫耀,然後激動一會兒,我心裡想:「等回到學校,教教我們班同學。」
就這樣時間慢慢的過去了,不過要是有人感興趣就趕緊學吧!(告訴你一個事兒,我爸爸考大學的時候,有三道三國演義的題哦!),要不然,就來不及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讀後,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中,描述了眾多英雄,可是,我最喜愛的只有幾人。
先說關羽。他是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個人。他降漢不降曹,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得知故主消息,便不遠萬裡來相投。書中描寫他的樣子卻十分的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執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一個能精忠報國,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鳳……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這種人本來應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得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還有趙子龍長板坡單騎救主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曹操,字孟德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軍事家。《三國演義》中他有許多特點,人們也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我眼中,曹操是個不折不扣的一代梟雄。
曹操善用人才。他在白門樓生擒呂布後,得知呂布手下有一名將領名叫張遼,他勇猛過人而且是個仁義君子。於是,免去張遼的死罪,讓他歸降自己。這也直接奠定了張遼以七千人馬大破孫權十萬大軍的基礎。從中我看出曹操知人善用,其實,這也是曹操能統一大半個中國的原因之一。
曹操不緊善用人才,而且善用兵法。曹操在官渡大戰時只有兩萬兵馬,而且兵糧已盡。但袁紹卻有十萬大軍,兵糧也很充足。後來曹操使用兵法火燒烏巢,燒掉了袁紹所有的兵糧。然後整頓軍心,使用計謀,終於,反敗為勝。殲滅了袁軍七萬多人。曹操因為善用兵法,所以使得他經常反敗為勝。
所以,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曹操塑造成反面人物是不對的。
喜歡本篇,歡迎點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