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演義〉史話》,陳翔華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6月版。
《三國志演義》是一部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中國古代小說巨構。這部小說敘述後漢末年至司馬氏統一全國近百年間的政治矛盾與軍事衝突,展現曹魏、劉蜀、孫吳三家集團之波瀾壯闊的爭奪場景。故事內容豐富、情節錯綜複雜,所寫的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作品顯示出強大的藝術魅力。
該書粗略地勾畫三國故事演變發展的全過程,企圖以了解和認識我們這部珍貴的民族遺產,能夠從中窺探中國古代小說史發展的規律,正確評價《三國志演義》,汲取其成功的藝術經驗,作為今天歷史題材藝術創作的借鑑。
第四節 三國故事創作的活躍和三國志小說故事的初步形成(上)第五節 三國故事創作的活躍和三國志小說故事的初步形成(下)第二節 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與餘象鬥刊本《批評三國志傳》第四章 對《三國志演義》的批評和《四大奇書第一種》《三國志演義》是一部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中國古代小說巨構。這部小說敘述後漢末年至司馬氏統一全國近百年間的政治矛盾與軍事衝突,展現魏、蜀、吳三家集團之波瀾壯闊的爭奪場景。故事內容豐富、情節錯綜複雜,所寫的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作品顯示出強大的藝術魅力。
它不僅一直深得中國廣大民眾的喜愛,而且早早就傳播於域外,也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並獲得很高的評價。
《三國志通俗演義》
這部小說的故事流傳久遠,歷代諸多人等都曾經不斷地對之進行加工與再創作。宋元時期的民間伎藝人在書場裡聲情並茂的講唱和舞臺上的精彩表演,更使之發出熠熠奪目的光輝。
到元末明初,作家羅貫中獨具匠心,擘劃經營,在這些極其繁蕪的藝術材料基礎上,參訂史實、採摭傳說而編撰成書。清代初年,毛宗崗又進行了修改和批評,成為通行至今的讀本。
眾所周知,羅貫中小說是由宋元講史平話發展而來的。所謂講史即「講史書」之略稱,是當時民間「講說前代書史文傳」的一種專門伎藝。它的簡略紀要或提示性的文字底本,通稱為「平話」(或作「評話」)。
講史的故事題材取自史書,臨場所說的科目也往往直接冠以歷史典籍的原名,儘管它與史實很有出入,「大抵真假相半」(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宋吳自牧《夢粱錄》)。
如今留存的刊本,有《五代史平話》《平話三國志》等,至羅貫中則進一步依傍於史書。
明人認為羅氏「以平陽陳壽傳」(按「平陽」下落「侯相」二字,「陳壽傳」即指陳撰《三國志》),對前代瞽傳評話乃改其「言辭鄙謬」,「去瞽傳詼諧之氣」(參見明弘治間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明嘉靖間高儒《百川書志》),而其書首還署「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或「按平陽侯陳壽史傳」),至於小說之書題亦因襲前代《三國志平話》的成例,仍以陳壽史籍為其名。
《 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平話》
今見明代早期刊本所題(除繁複的附加語詞外)乃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三國志傳」「通俗三國志」種種,甚至還徑題「三國志」。
雖然羅貫中小說原著的初題究竟叫什麼,因缺記載而無從準確地獲悉其具體的文字,但由早期刊本的題署得知,其所「演義」、所「傳」的則是《三國志》。故此羅氏的書題中「三國」之後必有一個「志」字,乃是無可或疑的。不少近人稱是書作「三國演義」(即「三國」後無「志」字),其實並非羅貫中本來的命意。
為免諸明刊本題名的繁複,我以為明隆慶、萬曆間周弘祖《古今書刻》著錄作「三國志演義」,文字既簡明扼要又合羅氏的命意,姑且取之為羅貫中小說的通稱,無疑是恰當的。這個問題近於瑣碎,但是關乎正名乃至小說發展史上的規律,所以這裡只得饒舌一番。
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插圖
《三國志演義》以歷史為題材,表現出強烈的歷史真實感,但是羅貫中所寫的畢竟是通過自己的美學理想構築出來的藝術作品,並不等同於歷史教科書。
三國故事在長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如同小說史上其他歷史題材的作品一樣,其各階段所產生的故事與人物形象儘管基本接近,但還是存在著種種的差別。如《三國志演義》中諸葛亮性格與《三國志平話》、元明雜劇孔明戲以及《花關索傳》的種種不同。
這些差別乃由於四重「因子」在各自歷史時間內相互不斷的交合,故而其結果才促使該故事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特別的階段性。這四因子,即是:
(一)歷史故事初始的真實本事;
(二)歷史上可資汲取的其他有關故事;
(三)前代傳說與創作的藝術沉積;
(四)創作者(包括口頭傳說者、民間伎藝人與作家)所處時代的要求,以及其本人的生活經驗、思想與文化藝術素養。
這些相互交合的四重因子中,當然以第(一)(四)兩項尤為重要。中國古代歷史題材小說作品的形成過程如此,《三國志演義》更是如此。
《三國志演義縱論》
這應該是一個縱觀《三國志演義》故事和人物演變與發展史的切入點,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回顧三國故事的發生、演變、發展的這一千多年曆程,從三國史事發其端,歷經野史傳說,到講史、雜劇的再創作,最後由作家加以重新編撰,終於形成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小說巨著。
羅貫中《三國志演義》問世後,這部小說的文本又不斷地被傳抄、編刊、評點、翻譯,乃至出現多種續書再創作,頻繁地據以改編為戲曲和說唱文學作品一直活躍在舞臺及書場上,以至還出現於當代的影視屏幕。
本書粗略地勾畫三國故事演變發展的全過程,以了解和認識我們這部珍貴的民族遺產,並從中窺探中國古代小說史發展的規律,正確評價《三國志演義》,汲取其成功的藝術經驗,為今天歷史題材藝術創作提供借鑑。
其中不當之處,敬祈教正為禱。
四移歲時,終以垂暮之衰軀,了此概述事。
《諸葛亮形象史研究》
在寫作某些章節時,曾參考拙著《諸葛亮形象史研究》與《三國志演義縱論》等,尚祈方家察鑑。
結撰之際,尤其感謝福建師範大學劉海燕教授的助益。海燕教授曾參與寫作提綱的商議,並提交一些初稿文字,到歐洲教課後還不時關注撰作情況。但是她一直表示不肯參與聯署。海燕的精神舉止難能可貴。對她的熱忱幫助,在此敬致深摯的謝意。
陳翔華2017年仲冬月之杪於燕都望京東園
作者近照
陳翔華 浙江蒼南人。1934年12月生,1964年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編審。曾任《文獻》雜誌主編、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美國ABl人物傳記研究院研究顧問等。
所著《諸葛亮形象史研究》獲中國第二屆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和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香港)。又著《三國志演義縱論》,獲首屆中國俗文學鄭振鐸學術獎著作類一等獎。還主編《三國志演義古版匯集》等。發表有關毛宗崗等重要論文二百餘篇。研究成果被介紹到諸國,美國與英國劍橋分別頒給傑出成就證書,並獲「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和「東方名人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