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威士忌,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是什麼影響了你對它好壞的判斷,價格還是價值?還有,威士忌的價格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價值嗎?是不是越貴的威士忌就越好呢……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威士忌價格的事兒。
首先,讓我們來不嚴肅探討一下「什麼是好的威士忌」。
我們經常被問及什麼是最好的威士忌。大多數情況下,這是由沒怎么喝過威士忌的小白提出的,而且,很多時候是在他們想「下血本」送一瓶威士忌作為禮物的時候。
如果你是一個威士忌深度愛好者,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是尊尼獲加藍牌還是皇家禮炮21年(價格差不多,但一個有明顯酒齡標識)?是麥卡倫25年還是波摩25年(雖酒齡相同,但二者價格相差數倍)?你願意推薦老一點的還是貴一點的?
其實有個比喻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曾經,有一位相當有名的政治家在梅賽德斯奔馳分公司的開業典禮上被一位電臺記者問到,世界上最好的汽車是什麼。他想都沒想就回答了勞斯萊斯。
其實,他犯了一個典型的初級錯誤:把個人願望和偏好轉移到一個沒有普遍答案的問題上。
「最好」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一個人非常重視環保,正確的答案可能是一輛小型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如果他想要一輛速度快的車,答案可能是保時捷或法拉利……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一個人買車時,要在情感願望、現實考量,當然還有可用的預算之間做出妥協。
威士忌也是一樣。關於最好的威士忌的答案取決於太多的基本條件,如果不考慮需求只看價格,你是沒法找到合理答案的。
如果你正在為一個非威士忌愛好者尋找禮物,一個像尊尼獲加藍牌這樣高質量、廣為人知的調和威士忌肯定不會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認識「Johnnie Walker」,而一瓶不太常見的藍色裝瓶又顯得「很有意思」。
況且,如果收禮物的人偶然知道了這瓶酒的價格如此之高,他一定會驚喜不已(你不會相信我們後臺收到了多少打聽朋友送的威士忌是啥價格的)。
再例如,一個「窮」學生想在周末和朋友開一瓶非常好的酒,那麼隨便一家蘇格蘭知名酒廠生產的10年或12年單一麥芽威士忌就很好。與超市裡那些打折的威士忌相比,這些相對年輕的威士忌已經能提供很好的品嘗體驗了。
所以,威士忌的價格和年份都不能決定它的「好壞」,影響它的,其實是「使用價值」,也就是威士忌能夠滿足某人某種需要的屬性。
反過來,威士忌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其實是生產價格和供需關係,也就是市場共同決定的。以及,「物以稀為貴」是永恆的原則。
其實,幾十年來,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釀酒廠的標準瓶裝威士忌價格一直非常穩定。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威士忌價格甚至還下降了。然而,獨立瓶裝威士忌和稀有威士忌的價格正在上漲。
來看這麼一張圖:
圖片來源:Whisky.com
紅點:代表60瓶最暢銷的單一麥芽威士忌;
綠線:連接的是一個酒齡段最便宜的威士忌;
藍線:連接著最貴的威士忌;
黑線:是平均價格的走勢。
容量均為700ml,ABV為40-46%。當然,每個酒齡裡都有更貴、更便宜的威士忌,但這個圖表僅限於最暢銷的那些。
第一眼看過去其實挺令人驚訝的,隨著酒齡的增長並沒有出現極端(不成比例)的增長。這其中,在10到12年的範圍內,甚至能看到橫向增長趨勢。
什麼意思?如果你覺得買一瓶10年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可以比12年省錢,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這個酒齡區間內,一瓶單一麥芽的基本成本變動不大,不管是10年還是12年。
如果你看一下黑色的平均曲線,你會發現12年的平均價格甚至比10年的更便宜。一方面,這與一些特殊的10年產品有關,比如最暢銷的阿貝10年、埃德拉多爾10年、磐火10年、坦姆度10年等等價格都不便宜。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12年是酒廠們最受歡迎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年份」。也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了。
斯佩塞最早建廠之一的Strathisla作為芝華士的基酒被人們所熟知,1890年,當時以此蒸餾廠12年的桶作為基酒的芝華士12年推出後廣受好評,同時12也是第一個在威士忌瓶子上標出作為年份的數字(之前都是標註XX蒸餾,XX年裝瓶)。就此在人們心中「12年」這個年份變成了一種經典符號。
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於競爭激烈,曾經引領風潮的各大調和威士忌品牌不得不減產,它們減少了對麥卡倫、雲頂等各大威士忌酒廠的原酒採購量。
在庫存壓力下,這些威士忌酒廠開始自謀生路,乾脆直接將原酒裝瓶。1963年,格蘭菲迪蒸餾廠首開先河,推出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款單一麥芽威士忌——格蘭菲迪威士忌。
之後酒廠們紛紛效仿推出單一麥芽。而且,為了儘快佔據市場,同時省去宣傳上的投入,大家都開始學習芝華士把主打產品定在了12年,因此才有了鋪天蓋地的「12年單一麥芽」。
但是,這也大大增加了市場上12年單一麥芽威士忌的供應量,直接導致了這個酒齡的產品競爭加劇,給12年的威士忌價格帶來壓力,從而很難賣出高價。
除此以外,你還能在黑色平均曲線上看出一些細節。
比如你可以直觀地發現,在12-15年之間,平均價格漲幅並沒有很高,差不多在10歐;而18-21年這個跨度,漲幅也大抵如此,可以說,這兩個年份的競爭也比較明顯,而且在購買15年和21年的產品上,顧客會更計較價格。
但18年,漲幅高出一倍。
這也印證了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18年的威士忌比12年貴的不成比例。
其實,對於很多威士忌來說,18年是一個轉折點。經過18年的陳年,威士忌的酒廠特徵逐漸弱化,桶陳特徵明顯突出,酒液風味較為複雜的同時,還能保留相對的活力,大多人同意18年才是威士忌最為黃金年齡。
因為朝著20幾年陳釀下去,風味會繼續變化,但不一定是好的變化,若尺度把握不好,威士忌風味會逐漸被木頭味道取代。
而且,超過20年的威士忌受眾開始變窄,所以我個人覺得18年是一個酒廠可以控價的比較合適的酒齡。所以在購買18年的威士忌時,你需要做好不成比例地掏腰包的準備。
最後,讓我們把視線移到超高年份的威士忌上。
25年的威士忌的價格漲幅一下就飆起來,主要原因還是產量和成本問題,也就是我說的生產價格。不難想像,高年份的威士忌成本會高很多,包括陳釀的人工成本、用桶成本和倉儲成本,以及「天使份額Angel’s Share」帶來的損失。
儘管如此,還有很多陳放過久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因吃桶過深或儲存不當影響了風味,被拿去做無年份威士忌的基酒或者去給低年份做了陪襯。只有極其少數優質的高年份威士忌,才能夠裝瓶上市。
當然,近年來高年份威士忌廣受收藏愛好者追捧也是其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這其中,一小部分大酒得另當別論,因為它們的價格已完全脫離了飲用價值,且不受市場控制。
說到收藏,從宏觀方面來看,一部分收藏級威士忌確實扭曲了這個產業的第一目的,即生產出優質的威士忌給消費者享受。
但並不會像很多人認為的,威士忌收藏投資的興起會慢慢的侵蝕整個威士忌產業,最終導致威士忌的品質不再受人關注,而整個品類的溢價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因為,威士忌收藏的興起,也不過是因為威士忌在消費者中變得越來越流行罷了。
不可否認,完全處於投資目的的消費者還是有的,也確實會讓稀有限量的威士忌價格飆升。但這種不合理的溢價,僅僅是簡單的供求關系所致,而且數量十分稀少,並不會對整個行業形成決定性的影響。
總結說來,歷史背景、市場環境、品牌品質、釀酒廠聲譽和陳年時間等等都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
它就像是一個信息載體,能透露出很多信息,關於時代、行業、酒廠……但,它就是不能代表威士忌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