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感遇四首之二

2021-02-23 qingwan201

張九齡:感遇四首之二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蘭:春蘭

葳蕤(wēi ruí )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

桂華:桂花,「華」同「花」。

生意:生機。

自爾:自然地。爾,詞尾。

佳節:美好的季節。

林棲者:指山林隱士。

聞風:聞到芳香。

坐:因為。

本心:本性。

美人:喻君主或權要。屈原《離騷》::「日月忽其不掩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王逸《章句》謂:「美人,謂懷王也;人君服飾美好,故言美人也。


春蘭葉茂盛而垂下,秋桂分外皎潔。那欣欣向榮的生命力,自然而然成為美好的時節。誰知道林下棲息的隱者,欽佩它們的風節,與它們相知相悅。草木自有它的本性,又何必希求美人來攀折。

這首詩是有三方:蘭桂與隱者是兩個主體,然而這兩個主體在相知相悅的情況下幾乎融為一體。美人是第三方,蘭桂與林棲者,自有本心,不求美人攀折。


張九齡: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我孤獨的臥歸在幽林山野之間,孤獨的清靜洗滌了滯留心間的焦慮。因此希望高飛過的鳥兒們,傳送我遙遠的情懷了。我日夜懷抱的想望,都是空無,只因為誰也不能感受到這至深至切的精誠。高飛的鳥兒與沉遊水底的魚,是有理由而相阻隔,那麼和所希望,在高位的能安慰我這獨臥幽林中人的精誠呢?


張九齡: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丹橘:紅橘
猶:還是
豈伊:難道那兒
歲寒心:《論語 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可以:可以用來
薦:進獻
阻重深:阻隔重重
運命:即命運。
循環:指命運的否泰交替
徒言:徒然
樹:種植

江南的紅桔樹,在嚴冬還是綠葉滿樹。難道僅僅因為那兒地氣偏暖?不,是紅桔自有抗旱的本性。這麼好的果子本可以獻給上賓,無奈阻隔重重。萬物都有他的命運,天道循環,命運沉浮,無法尋到規律。人們都喜愛桃李,這紅桔難道沒有綠蔭嗎?

張九齡曾為唐開元尚書丞相,被貶為荊州長史後作《感遇十二首》,當作於開元25年(公園737)。《唐詩三百首》中選了四首。那時張九齡近六十。
百度百科上說:「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設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而這兩條軌跡,仿佛一桿巨大的天平,掂量著無窮的砝碼。世上大部分人,在天平的任何一端,都壓不下一點去。很多「偉人」,其實壓在天平的一邊。平衡和諧統一這對矛盾,大概只是夢想。

這四首詩都是以某種大自然中的生物自比,反照出自己的生存狀態。有不求有人欣賞提拔的本心,也有不甘寂寞,懷才不遇的煩惱。想像中這樣的詩在那個報國道路人生選擇單一的時代,應該頗有普遍意義:不願意同流合汙,也無法改變環境,只好潔身自好,說:我做我自己隱居去了。這樣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古今無不同。只不過現在更多「勵志」觀念,鼓舞人永不放棄,跌倒了爬起來,繼續追求。不斷進取的精神很可貴,現代充滿豐富選擇和人性自由的社會也很難得。然而沒有完美的世界,現代人的生活太刺激,也許更需要「潔身自好」的定力。

相關焦點

  • 張九齡《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公園標語竟是宰相名句
    【作者】張九齡(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代著名政治家、詩人。武后神功元年(697)舉進士,任校書郎。唐玄宗先天二(713)升任右拾遣。後歷任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中書侍郎等職。因張說舉薦 ,任集賢院學士。
  • 『古詩詞欣賞』感遇·江南有丹橘 ▏張九齡
    感遇·江南有丹橘朝代:唐   代  ‖  作者:張九齡︾原文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這是借橘樹的本性寫詩人的心靈之美,既是詩中主人公的自我畫像,也是當時千萬個正直知識分子的品德的寫照。從而使詩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層。  下面六句,是敘事,也是抒情。五、六兩句是說: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遠方呈獻給尊貴的客人,無奈關山重疊,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將賢者推薦給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這兩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跡。
  • 古詩詞推薦 | 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橘》
    薦之嘉賓必受稱讚,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環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詩開頭兩句,詩人就以飽滿的熱情,頌揚橘樹經得起嚴冬考驗,繪製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麗圖景,形成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 張九齡《感遇》第七首,「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橘子的魅力
    感遇(其七)張九齡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 ,自此朝政日漸昏暗,「開元之治」宣告結束。次年貶為荊州長史,不久病逝。【背景】這首詩是張九齡《感遇》詩的第七首。和之前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寫於同一時期,都是張九齡在被李林甫排擠出朝廷之後所作。通過讚頌橘子,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懷。
  • 經典誦讀 | 趙昌平著《唐詩三百首全解》原文朗讀004:【卷一 五言古詩】張九齡《感遇》其一
    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感遇》①二首其一【正文】         蘭葉春葳蕤蕤注音版:【注釋】         ①九齡《感遇》十二首,本詩第一。當作於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貶荊州長史期間。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初唐陳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為五古的一種體式,實上承阮籍《詠懷》七十二首。多用比興,抒寫不平。
  • 蒙曼解讀丨張九齡《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唐詩三百首 | 感遇·其一
    【作品簡介】《感遇·其一》由張九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 我的老鄉張九齡
    許多年之後,面對「安史之亂」造成的破碎河山和自己身心疲憊的面容,唐玄宗李隆基將會回想起,他曾經喜歡的宰相張九齡向他上奏說一定要殺掉那個狼子野心的部將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開元二十八年,意冷心灰的張九齡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途中染病去世。一路狼狽倉皇失措的唐玄宗逃到蜀地,此時才想起張九齡的勸諫和建議,深深嘆息道: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一、風度能若九齡否?
  • 張九齡:開元盛世名相,風範萬古長存
    沒有經費不要緊,張九齡趁著農閒徵集民夫,開始修鑿。為了保證工程的進展,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緣磴道,披灌叢,不辭辛勞,指揮施工。 經過二個多月的奮戰,大庾嶺上,一條蜿蜒古道快速打通。張九齡為之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指出大庾嶺修通後,公私販運皆「轉輸不以告老,高深為之失險」。
  • 唐詩三百首 084|《望月懷遠》張九齡
    而「蘭葉春葳蕤」和「草木有本心」,其實都來自《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就是張九齡著名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詩云:「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見張九齡遣詞用句的功夫,在後人看來成為全唐詩人中最為傑出、最為翹楚(qiáo chǔ,原指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後來用來比喻傑出的人才或事物。)
  •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
  • 張九齡:做人,在意名聲你就輸了
    他聽聞著遠處傳來的海浪聲,寫下了《望月懷遠》:這是詩被稱為五律中的《離騷》,每當中秋佳節來臨之時,所有的人都會想起這首詩。張九齡將自己對親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又餘韻嫋嫋,可見他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有多深。在人處於低谷之時,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被貶謫的張九齡想的不是破除窘境,重居高位,而是想起了自己的親人。可見世上的名聲對於他而言,只是無關緊要的東西罷了。
  • 「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陳子昂《感遇》詩,繼承了漢魏風骨
    他的三十八首《感遇》詩,是他中進士之前所作,據《舊唐書》記載:「子昂善屬文,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工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於是聲名顯赫。這裡只說三十首,是因為有一部分是他後來得罪了武則天,而辭官歸隱之後所作。【注釋】感遇:遇,凡是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書本的、都可以稱為「遇」。
  • 每日一首古詩詞丨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1)感遇:古詩題,用於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8)美人:此處指隱士、高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澤蘭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花朵潔淨明媚。蘭桂生機勃發,順應自然時節而來。山中的隱士高人,聞到清風吹來的芬芳香氣而滿懷喜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哪裡會希求賢士來攀折揚名。張九齡聰明敏慧,善為詩文。
  • 「嶺南第一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情人怨遙
    公元740年張九齡因病去世,唐玄宗頓感失去了左膀右臂。當有人向他推薦宰相人選時,他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這不僅體現出了一代帝王對張九齡的尊敬,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彰顯出了,張九齡在開元盛世之時的突出貢獻。張九齡在歷史上所做出的貢獻,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他不僅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大政治家,同時還是頗有名望的文學家、詩人。尤其是他在五言古詩上的成就,更為後世之人所稱道。
  • 「靜讀」第84期:陳子昂·《感遇》(其二)|借花草之凋零,嘆理想之破滅~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陳拾遺故宅》中寫道:「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這裡說的陳拾遺就是陳子昂,拾遺是他曾經擔任的官職,就像人們也習慣稱杜甫為杜工部一樣。能讓杜甫專門寫詩來推崇的不多,說明陳子昂和《感遇》詩,定不是泛泛之輩。那麼陳子昂是個什麼樣的人?《感遇》詩又憑藉什麼備受後代人讚賞呢?
  • 秋霞圃《最美唐詩》:陳子昂 感遇 |自古才子多落寞
  • 張九齡的盛世之嘆 第A13版:新知道 20200806期 濟南時報
    13歲時,張九齡將所寫詩文整理成集,獻給時任廣州刺史的王方慶。王刺史讀後,「大嗟賞之」,讚嘆「此子必能致遠」。19歲那年,張九齡參加科舉鄉試,著名詩人、時任主考官沈佺期「尤所激揚」,視之為棟梁之才。長安二年(公元702年),25歲的張九齡考中進士,意氣風發。前任宰相張說非常欣賞張九齡,將其視為接班人培養。張九齡不負厚望,不僅接替張說成為一代文宗,更是成為開元名相。
  • 韶關張九齡紀念公園楹聯徵集活動啟事
    韶關歷代名人輩出,有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餘靖等傑出人物。韶關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景觀眾多,集華南景觀之大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