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iWeekly周末畫報
2020年5月31日,是臺北誠品敦南店的最後一天。它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1999年全日營運之後再沒有熄過燈,持續超過18萬個小時。這麼多年的時光裡,敦南誠品儼然成為臺北最獨特的標誌和風景,也是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和避風港。
翻過一頁臺北:敦南24小時
敦南,是第一家誠品的落腳點。吳清友選中了面向仁愛路圓環的店鋪,一樓賣代理的歐洲瓷器與玻璃,地下室則經營著藝術書店與畫廊。紅磚牆、黃銅把手、Cassina燈具,好一副標緻的「貴族相」。這就是1989年,誠品最初的模樣。
「那是整個華人第一次具備中產階級雛形的時代。我們有了那個雛形,有那樣的經濟,卻沒有那樣的品味。」林懷民曾如此形容那個誠品剛誕生的時代。
至於影響了臺北三十年,同時在書店業界開了先河的24小時營運模式,則源於老敦南最後一夜的18小時不打烊狂歡。不僅有小劇場、雷光夏、伍佰等接力表演,藝術家提供的小玩意兒也在畫廊拍賣。那一晚,好像所有的同類都循著氣味兒聚在一起,通宵達旦也覺得理所當然。
再後來到1999年,因著誠品十周年,敦南把全日營運的模式延長到三個月,一連串推出了許多深夜活動,譬如司馬中原講鬼故事,大學教授講金瓶梅,來吸引夜貓子們的注意。結果,就算當天沒有活動,晚上10點至次日2點的人流量仍比一整個白天來得多——這燈一開,就再沒關上。
那個年代,網際網路還未走進家家戶戶,更別提通過一臺小小的智慧型手機知天下。於是敦南誠品,成為了當年夜貓一族的落腳地。他們搭車來找資料與靈感,通過一家書店將自己與外面的世界連結,或是根本不為買一本書而來,而隨處走走逛逛就能真的收穫某些飽滿能量,像美術館一樣。
有人手捧外文書貪婪,有人為了給照顧的幼兒病患找一本童書而奔波,西裝革履的公司高管提早出門一小時,往商業書架前獲取每日營養。24小時的敦南,就像是包容著臺北人任性的地盤,不論何時經過,總有一盞燈為你把心底的遠方照得亮堂堂。
熄燈前的最後一夜,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現場。無數年輕人與大樓合影,他們在大雨中熄燈倒數,與敦南說著:「再見」。對於他們而言,逝去的不只是敦南誠品,更是自己的青春和回憶。滅燈之後,現場的雙層巴士緩緩啟動,載著讀者前往新的24小時書店:誠品信義店。
下一個閱讀時代的開啟
在電商平臺與電子媒介橫行霸道的今天,傳統書店倒了一批又一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19年數位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上升3.1%,且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位化閱讀方式。同時,2019年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
實體書店真的能被輕易取代嗎?如果大家買書只需要在網上購買就行了,可是卻又出現了另一種形態的書店。
誠品這三十多年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實驗。首先,是循著快消行業的營銷推廣方式,通過下發工作單模版到店員手中,來規範門店的陳列標準化;熱點營銷也採用「總部統籌門店落實」的方式執行。第二代從敦南店開始,將非書商品引入書店,但書與非書之間的布局隔閡尚未被打破。三代店,則以成功拿下了24小時模式的信義店為代表,憑著「誠品生活」的品牌概念,將入駐的第三方品牌印記弱化,更以此突出了誠品所要建立的文化與生活美學指標。之後更是開菜場、開酒店,樂此不疲地將生活的方方面面玩弄於股掌之間。
誠品,讓書融入關於生活的想像空間中,成為質感的一部分。相比起賺錢,培養顧客的閱讀習慣才是首要目標——這也是誠品經營的核心策略之一。文化與商業的博弈,之於誠品,是內部面臨的困境,也是引發外部討論的話題。
吳清友先生辦書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尊重每一個走進來的讀者,讓書店成為一個不歧視、公平的美好空間,也希望每個進來的讀者在走出去的時候,能變得不太一樣。走進來的這個人,他不只是一位顧客,他還是一個人,當能從看待人的角度來思考,這便是獨立書店的思考方法了。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這家書店已經成為許多人去日本旅行必然要前往朝聖的一家書店,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家書店幾乎代表著一種獨特的生活品味,即便不買書,在裡面逛一逛出來也頓覺神清氣爽。
實際上,蔦屋書店的發展歷史也很能說明各種商業模式不斷迭變的有趣歷程。最早蔦屋只是日本一家最大型的DVD租借連鎖店,掌握著貨源和價格的優勢。但是到了90年代末,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原本事業重心在DVD租借服務上的蔦屋逐漸遭遇發展瓶頸。
2011年左右,所有線下DVD租賃生意已是江河日下,這直接導致了蔦屋的被迫轉型,創始人增田宗昭便想重新回歸到書店的生意。可能聽起來會覺得很荒謬,做DVD不行,怎麼會想要改回去做一項更古老的生意呢?
增田宗昭在一次訪問中提到過,為什麼蔦屋書店反而可以不懼怕網絡購物的挑戰?那是因為他相信,只要實體空間能夠非常完整地傳遞出自身的品牌價值,那就不需要擔心虛擬購物環境可能帶來的挑戰。
誠品、蔦屋的特殊,或許就是讓不同的人都在這裡找到了一種親切、一種安全和尊重。
聲明:圖文內容除註明來源外,均源自網絡,如涉版權,敬請聯繫刪除。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克而瑞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