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我在網上觀看了多部當代經典的文學電影,比如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同名小說的電影《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以及改編自有著「世界上最美的情詩小說」之稱的《魂斷威尼斯》。
文學電影是什麼?是單純地將文字用影像表達出來的改編電影,還是將抽象的文字合成一幕幕形象的畫面?又或者是賦予它更多元的一面,讓觀看電影的人可以恣意地探索文字與影像之間的完美交融?
不完全忠於原著的改編,是好還是不好呢?
電影《蒼蠅王》改編自知名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的第一本同名小說,故事描述一群因為戰爭而搭乘飛機出去逃難的孩子,然而很不幸的是墜機了,他們來到一個無人島,除了有一把刀作為求生之用外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於是他們在這裡展開一個求生之路。
小說深刻描繪了人性與野性的矛盾、文明與野蠻的矛盾、道德與無道德的矛盾,不僅成為當代英文小說的經典,威廉·戈爾丁還為此獲得了198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蒼蠅王》分別在1963年及1990年被改編成電影,而這次我在網上觀看的是1990年由英國導演哈裡·胡克(Harry Hook)執導的版本。拿這個版本與1963年的版本進行比較一下,1963年的電影通常被認為比1990年的改編更忠於小說本身,而1990年的版本獲得兩個很極端的評價,大多數人讚賞了該電影中的場景。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該電影忽略了原著中兩個最為精彩的地方:第一個是在島上的第一次集會,電影並沒有在這場戲中做一個高潮的安排,一直到電影中後半段也未能營造出這個集會在小說中對這些男孩所造成的約束力;第二個則是Simon(詹姆斯.貝吉.戴爾飾)與豬仔(Piggy,丹紐爾.比波利飾)的那場戲,這部電影卻只用幾秒鐘的凝視,取代了小說中他與豬仔的對話,原先在這個情節所造成的張力以及反省和思考,就只能靠想像了。
或許看過小說的人都希望能看到原著被完整的改編,但不完全忠於原著的改編,又何嘗不是每個人對於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與理解呢?至少小說所要傳達的「人性」並未失去焦點,我認為這樣就足夠了。
下面我就《蒼蠅王》這部電影,探討一下「人性」方面的問題。
如果我們也被流放到荒島,還能保有人性嗎?
在電影《蒼蠅王》中,從一開始這群孩子就試圖在島上建造一個和平、有秩序的共生社會。正因為他們視自己為「現代的文明人」,有一些孩子有如聖人般的存在,有一些孩子是被規範成社會需要的樣子,有一些小孩則像平凡人,和我們完全一樣。
整部電影有如一個社會實驗,測試人性與野性,究竟是哪個自己會勝出呢?電影主要是分成兩大派,一是以Ralph(巴薩扎·蓋提飾)為首的文明派,二則是以Jack(克裡斯·福爾飾 )為首的野蠻派。置身於同樣的環境中,有些孩子能夠保持住理性與自律,而有些孩子卻回歸於最原始的人性,但可怕的是後者佔大多數。
「人往往只會展現自己好的一面。」這是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事情,當我們自認為我們比那一群野蠻的孩子成熟的時候,別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而身為大人的我們呢?我們的惡行往往並不會像他們一樣是直接、大膽,但那樣不是更讓人覺得可怕嗎?
蒼蠅王,代表著人心的腐敗和罪惡
在該電影中並沒有過多的戲去描述這個被Jack一行人所砍下豬仔的頭,也就是電影名稱所指的「蒼蠅王」,或許是想增加對於「蒼蠅王」的敬畏,如同孩子們視這顆豬仔的頭為怪物一樣,而這顆腐爛被一群蒼蠅圍繞著豬仔的頭,也就是孩子們口中的惡魔,原本來自於一頭母豬,無辜而又慈悲,如今卻成為一個可怕的形體,那又何嘗不是一個關於人心的隱喻呢?
最後,我們回到文章標題上的問題:一部電影不完全忠於原著的改編,是好還是不好呢?我認為這種類型的電影的評價標準不是在於是否忠於原著,而是能否給觀眾和社會帶來反思,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