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暑期檔的《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到國慶檔的《我不是潘金蓮》、《爵跡》、《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小說IP在電影市場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其強大的粉絲基礎在投資者看來等同於票房的保證。不過,擁躉眾多的小說搬上大銀幕後往往引來質疑,什麼樣的作品才算是好的改編?小說IP改編熱潮會在影市中持續下去嗎?記者對話小說作家、職業編劇以及評論人,試著尋找問題的答案。
近幾年,小說IP在電影市場中發展迅速,能在票房上有所作為的小說IP從每年兩、三部逐步發展到九、十部。2013年,郭敬明攜電影《小時代》正式和觀眾見面,同年還有《小時代2:青木時代》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均收穫了不錯的票房;2014年的《匆匆那年》、《小時代3:刺金時代》、《露水紅顏》、《脫軌時代》等電影也均改編自小說,雖然這些影片頻頻被網友吐槽,但質疑聲並沒有影響小說IP接下來的發展。
《小時代》系列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
到了2015年,小說IP改編的電影不僅在數量上猛增,也開始展現更大的吸金能力:《尋龍訣》以超過16億的成績成為年度華語片票房亞軍,《狼圖騰》和《鬼吹燈之九層妖塔》分別收穫7億和6.8億票房,而《小時代4:靈魂盡頭》和《左耳》的最終票房也均超過4億。
還沒過完的2016年,《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小說IP改編的電影已經集中在暑期檔與觀眾見面,還未上映的包括《我不是潘金蓮》、《爵跡》、《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一句頂一萬句》、《七月與安生》、《三少爺的劍》等。
即將上映的影片《七月與安生》源於安妮寶貝的小說
小說IP改編熱潮引來爭議不斷,去年阿里影業放話不再啟用職業編劇,職業編劇也槓上了「改編IP」。編劇汪海林就曾稱扶植IP是「助紂為虐」,讓編劇行業貶值。對此,編劇餘飛解釋道,「牴觸改IP並不是真的否定改編這個事情,是牴觸用高素質的職業編劇改編垃圾IP。比如汪海林,讓他改《西遊記》、《紅樓夢》他肯定也沒有意見,但你讓他改一些不入流的地攤文學他就不願意了。」餘飛認為,小說IP的概念將四大名著和地攤文學完全混在一起實在不科學。
對於未來小說IP的發展,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這股熱潮不會一直持續,高質量的小說IP數量有限,當網絡小說不再大規模爆發的時候,市場將回歸到正常的狀態。餘飛表示,「現在是攢了十幾年的網絡小說爆發了,爆發一次可以,不會一直這樣爆發的,未來市場也會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如今,電影海報上常常能見到「原作者親自編劇」的slogan,似乎原作者上陣就有了「忠於原著」的保障,而且這樣還避免了影片上映後原作者可能出來撕架的問題。
從劉震雲、閻連科、嚴歌苓,到網絡文學起家的流瀲紫、鮑鯨鯨等人,都曾改編出叫好叫座的影視作品,但作家「失手」的案例也有不少:黃曉明、Angelababy主演的電影《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由海巖親自擔任編劇,《左耳》的編劇是原作者饒雪漫,《萬物生長》由馮唐參與編劇工作,《小時代》系列電影的編劇也是郭敬明自己……但這些電影的口碑卻普遍低於小說。
改編自馮唐小說的影片《萬物生長》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小說寫得好和劇本寫得好是兩碼事兒,小說創作可以天馬行空、描寫贅述,但劇本需要以推動情節為重。餘飛就表示,「原作者來改編沒有任何特殊意義,就是資方重新請了個編劇,只是碰巧原作者而已,並不是說他來改編一定改得好,《紅高粱》也不是莫言改的嘛。」此外,由於原作者把握太多話語權,還常常會以「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所以應該怎樣」來幹涉他人意見。
前不久上映的《盜墓筆記》,是小說原作者南派三叔的「編劇處女作」。此前《盜墓筆記》的網劇被噴,讓三叔坐不住,覺得「還是自己改編放心」。然而電影上映後口碑卻不盡人意,連很多原著粉都不買帳。
寫了多年小說的南派三叔也遇到了小說情節的取捨困境,他曾在發布會上透露,自己劇本的初稿寫了八萬字,最後只得讓導演大刀闊斧做刪減,改成兩萬字體量的電影劇本。說到原因,三叔坦言,「我自己很清楚原稿拍完得四十個小時,你要讓我自己刪我也不知道刪哪個好,就讓導演刪。」
對於小說改編電影的理解,小說作者和職業編劇也有不同的見解。南派三叔認為,改編小說最主要的是先「選邊站」,「當你要改編一個小說到電影的時候,你要先選擇哪一邊,只要你完成這個選擇,一切都很好辦。站在電影這邊,你要拍一部好電影,你就用電影的邏輯來做,如果你站在小說這邊,要拍一部好小說的電影,那你就按小說的方式,一切都是你的選擇,後果自負。」
南派三叔認為改編是立場上的選擇題,對於「選邊站」的觀點,職業編劇並不認同。餘飛就表示,「當然要站在影視作品的角度了,如果站在小說的角度那就寫小說啊,改編影視幹嘛?或者你站在小說的角度討好粉絲,粉絲真的買你的帳嗎?」在他看來,如果作品真正好,是否忠於原著不重要,而作品不好,忠於原著也沒用。餘飛認為,編劇應該從劇本的創作規律出發,否則即使票房成功了也是偽成功,「如果你不把它當文藝作品,而是迎合資本、迎合播出平臺、迎合粉絲心理、迎合有話語權的人,最後拍了、播了假裝挺紅火,實際上呢?」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也認為,「忠於原著」並非改編上最重要的事,他表示,張藝謀的很多作品都改編得很成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分別改編自作家莫言、劉恆、蘇童、陳源斌的小說,但張藝謀並沒有完全遵照原著的一筆一划改編,而是運用電影技巧將故事拍出了自己的風格。
9月底上映的三部影片改編自小說除了這些傳統小說IP,網絡小說的改編也有成功之作,電視劇《琅琊榜》、烏爾善的《尋龍訣》、陳凱歌的《搜索》、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滕華濤的《失戀33天》等雖然脫胎於網絡小說,但改編成影視作品之後依然能獲得觀眾認可。
談到改編時的具體操作,餘飛認為,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是幾乎改不動的,「像《紅樓夢》,還有金庸的小說,沒有什麼可改的。」但對於大部分網絡小說來講,改編則需要是顛覆性的,他表示,「一般是小說給我們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和氛圍,裡面有幾個還不錯的人物,把這幾個東西拿過來,大的事件點有那麼幾個就好。」
不論傳統小說還是網絡小說,餘飛認為,改編中最重要的是翻譯出原作的味道,而不能拘泥於小說的具體情節。餘飛以即將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舉例,「光是那個獨特的味道,你把它翻譯出來,就有很多東西,其他故事方面是很簡單的事情。想翻譯出小說的荒誕感和黑色幽默是非常難的,不然馮導為什麼老想翻譯他(指劉震雲)的呢?這就不是常規的商業片,是更上檔次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