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前,總是怕自己把事情搞砸,這種想法有沒有問題?
當領導分配給你一項任務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是會立刻表態,我一定能把它做好的,不辜負領導對我的信任;還是會在心裏面暗想,如果這件事萬一做不好,其他人覺得我很糟糕,或者連累了其他人怎麼辦?我可不能搞砸!
這是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碰到的情況:當我們接受某項任務,除了口頭上承諾自己會認真和努力的完成,可能多多少少在心裡會嘀咕和擔心,如果萬一搞砸了那可怎麼辦。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內疚傾向」——就是我們對於自己是否會產生內疚情緒的一種預期。它和內疚感是不同的。內疚感是我們在犯錯後才會產生的、感覺到不安和慚愧的一種情緒;而「內疚傾向」是指我們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對後果進行預計時的一種假設後,想像如果失敗了自己會有一種怎樣感受,後果是否能夠承擔。這種感受能夠幫助我們在任務最開始的時候努力避免錯誤發生。
芝加哥大學的一份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內疚傾向」比外向和開放等性格特徵更能預測此人在他人眼中的信賴度。具有高內疚傾向的人在完成任務時會更靠譜和更值得信任。
在研究中,心理學家找了400名被試,先是用問卷評估了他們的「內疚傾向」水平,接著讓被試參加一個遊戲,用遊戲中的行為來衡量他們是否會做出可靠行為。
遊戲設計是這樣的:有兩個角色A和B,一開始A有1塊錢而B沒有錢。第一階段,A可以選擇把自己的一部分錢分給B,B接受了後可以選擇全部留下或者再把一半的錢還給A。在遊戲中,A是信任者的角色,是否信任B給他錢,而B是被信任者,他是否歸還A一半錢的行為決定了他是否值得被信任。如此進行多輪遊戲。
大家可以假設下,如果你是A或者B會如何選擇?
每個參與遊戲的人都被告知會被隨機分配角色,但實際上每一個被試都是B;A則是由電腦控制,不論B做出什麼選擇都會把全部的錢給B。這樣,變量就只有B是否選擇歸還錢,並通過歸還錢的次數來衡量是否是被信任者。
最終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內疚傾向」得分較高的被試在遊戲中選擇還錢的次數也更多。
心理學家們發現,在高內疚傾向的人眼中,他們會更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務,除了自己能夠獲得利益外,也認為自己需要讓同伴獲得更大的利益。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會更可靠,更希望和同伴建立信任關係以求得利益最大化。這就是一種人際責任感——個體認為需要和應該為他人負責。
信任和可靠對有效和高效的關係和組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個人與組織的信任感不足甚至消失時,不利於整個團隊,這個研究能幫助我們知道,團隊裡哪些人是更值得信任的,例如有「內疚傾向」的人。
如果你有「內疚感」,並不意味你懦弱無能,而且能夠幫助你在組織中高效工作和建立同伴間的信任度。做一個「會內疚」的人,或許會被更多的人欣賞和信任,那是不是可以提醒自己,在事情或任務開始前,假設各種可能性和結果,給自己信心的同時也讓自己有一丟丟也許會失敗的「內疚感」,讓適當適度的情緒伴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