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MBA微金
2020年,見證歷史的一年!
繼WTI原油期貨價格一夜暴「負」,芝商所開始為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和期權合約行權價格為負值做準備之後,「負電價」也來了。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自今年3月實施封鎖政策以來,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均出現了負電價。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德國,僅今年第一季度已有128小時處於負電價狀態。
EPEXSpot SE交易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洲(期貨)平均電價同比下降了約23%。而4月以來,德國盧森堡地區日前電價俯多次衝至負數以下,從-0.5歐分/度,到-3.5歐分/度,甚至到-4歐分/度,這相當於電力消費者每使用1度電,可拿到約3毛人民幣。
為什麼會出現負價格
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分析,這主要是由於封鎖措施之下,工業用電大大降低,歐洲的總體電力需求下降,而供給卻沒有停,電力又缺少儲存的空間,所以才有了用電反而能賺錢。
其實早在幾年前,德國已經出現非常頻繁的「負電價」,原因和負油價一樣,電的生產銷售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固定成本,比如儲存、運輸和設備損耗等等,當電力需求下降到一定程度後,便會導致負電價的產生。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電力公司要賠本倒閉呢?
其實也不見得,因為早在上世紀90年代,西方交易所就已經上架了電力期貨交易,電力公司可以通過做空電價提前鎖定高額收益,也正是如此,才讓老百姓有機會使用上受到補貼的電價,而不會出現需求過少——導致電廠關門——所有人都沒電用的情況。
實際上不僅僅是石油和電力,像天然氣鐵銅鋁等許多有價格波動較大的大宗商品,都已經引入了負價格機制,而且負價格還不止出現過一次。
而本次歐洲國家出現的負電價主要和當地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各歐洲國家從財政掏錢補貼再生能源發電,當用電量減少時,電廠便會將國家補貼反給消費者從而鼓勵消費者用更多的電,從而可以加大生產而獲得更多的國家補貼。
消費者真的能從中獲益嗎?
那麼,歐洲消費者真的能從中獲益嗎?
清華海峽研究院智慧能源中心主任廖宇認為,對於電力供應商、電力公司和消費者而言,影響均不會太大,電力期貨市場的投機客的利益最有可能受損。從中長期角度來看,電力價格仍將為正,電力供應商和電力公司仍會有可觀的利潤。
他向記者解釋,在德國,用戶一般與售電商籤訂售電服務協議,協議期限通常是一年,給用戶的電價在協議期限內是固定的。售電商代表用戶到市場上參與電力買賣交易,在批發電價基礎上加上輸配電價、稅費,與用戶電價並不發生聯動,因此個人用戶難享批發市場負電價。
在廖宇看來,在以市場主導的歐洲電力市場中,需要警惕的不是負電價,而是正電價。如果電價一旦暴漲,消費者便會買不起電,或者買到的價值與價格不相符。市場價格還會被人為操縱,出現徇私舞弊等現象,擾亂電力市場。
點融網綜合整理自:界面新聞、綜合期貨日報、第一財經日報